面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又或是面对一个需要扬新弃旧、百端待举的领域,甚至面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知识就是力量。那么,需要哪些知识,又如何获得知识呢?这就突显“认知”的重要性,认知是获得自己想要知识的过程。自己想要那些知识,首先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包括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生乐趣,更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安身立命”的能力,“人的一生只有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找到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把他解决掉”(齐纳)。有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去寻找与解决问题,但更多的人是从所处环境的需要找到自己乐心的事,随遇起舞,无预于己;只要有颗举措为民的事业心,总能找到适合自己且值得去做好的事。古迪纳夫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事业选择故事是对“随遇起舞,无预于己”的最好诠释。54岁的古迪纳夫(1976年)遭遇物理学实验项目经费被砍,被迫但愉快地转入无机化学实验,开始锂电池及更先进的充电电池研究,并在97岁高龄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的成功是他长期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心、研究和能力并乐在其中的水到渠成。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学识和禀赋,但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举措为民的事业心、服从所处环境的需要和相信自己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并乐在其中。确定自己需要哪些知识后,便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第一步而且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要掌握已有的有关知识。先检索收集相关知识,再分析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建立事情的纲目和关键词,将已有知识结构化,辨别已有知识的本末、里外、因果等关系,列出已有知识的不足和相互矛盾之处,确定有待研究的新课题和有待获得的新知识。
收集分析已有知识时,要科学对待知识。(1)已有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不可挂一漏万。(2)已有知识客观与否是相对的,所有知识都是一定时空场景下有关事物的知识。事物及其所处环境随时空场景变化,时空场景变化都会导致有关事物的知识发生相应变化;判断知识是否客观指的就是知识是否客观描述了一定时空场景下的事物的面目;这意味着,关于同一件事情或其某一方面的知识是多样的,这些知识相左甚至相互否定,但都是客观的,不可用非此即彼和厚此薄彼观念来判断已有知识是否客观。(3)已有知识存在深浅之分,深刻的知识揭示事物内在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外在的影响,入木三分,让人根据知识可以判断发展趋势,而且,让人乐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肤浅的知识以表面现象代替事物的客观规律,似是而非,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人在新事物面前看不到已有知识的应用价值。
【如何获得新知识】
收集分析已有知识并找出新课题后,便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知识。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法和实证法。规范法通过归纳、演绎方法给出“应该”“应当”建议。无论是从特殊到一般归纳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都是研究者从自己掌握的已有知识推论出新知识,而且,受研究者的价值观影响较大。持不同知识和价值标准的研究者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知识,主观性较强,其结论一般难以进行检验。实证法通过实验给出事务的内在规律,即事务本原“是什么”。实证研究先提出一些前提或假定,然后通过实验来证明,进而用数据去修订有关的具体原则、准则和程序。实证法给出的结论主要取决于实验安排(实验条件),能够经受住重复实验的检验。实验安排受研究者的已有知识、价值观和实验的客观条件限制,分析实验数据时也受到研究者的已有知识和价值观影响,这说明实证法虽不像规范法那样主观,但仍然受研究者的已有知识和价值观影响。
实验观察事物变化有2种途径,直接观察事物变化和通过参照物观察事物变化。通过参照物观察事物变化,即通过观察事物变化对参照物的影响来判断事物变化,是一条比较容易安排的实验途径,但要求参照物变化与事物变化一一对应且互为敏感,否则,实验就成隔靴搔痒,不仅抓不到关键且可能给出似是而非的知识。从2000年开始接触垃圾,最早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2002年后主要是生活垃圾;整个过程就是对垃圾治理的认知过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2010年前是收集分析和实践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分析韩国、日本、欧洲、巴西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垃圾产生与处理资料,从事垃圾管理与处理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垃圾治理经验;发表十余篇总结性论文,标志成果是出版《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与产业化》;(2)2000年至2018年是观察思考垃圾治理阶段,所用方法主要是规范法和通过参照物观察垃圾治理,撰写大量关于垃圾治理主要方面的理论文章,标志性成果是出版《固体废弃物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3)2019年后是垃圾治理提炼阶段,所用方法主要是通过思维和想象,意图提出垃圾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