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药品中标速度10年变化
在中国,处方药进入医院销售实行政府统一招标的方式,即由各省招标采购机构各自制定采购的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及其他条件,邀请药品投标人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并从中筛选确定企业的中标资格。中标后的药品方可在医院销售。
医院是中国最大的处方药终端市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应的,“以最快的速度中标,在尽可能多的省份中标”就成为摆在各家制药企业市场准入或者政府事务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
在“创新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各家企业的“宝贝”项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赢得上市资格,都号称要做me better、me best,但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先中上一标,否则没有医院销售的资格,只能躺在药店的专柜里面等待处方外流的机会。
国内不少创新药企业可能此前一直专注在前期的产品开发阶段,尚未来得及深入思考中标的问题。今天我们基于医药魔方PharmaGo -中标数据库 透视一下中国近10年的药品中标速度变化,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此次的数据也是行业独家视角,请注意查收。
首先明确两个定义:
中标速度,定义为药品(包括创新药和仿制药)首次上市时间与首次在任意一省、直辖市有可查询中标记录的时间间隔。当年的中标速度则取所有药品中标速度的中位值。
首次上市时间,是指某企业某品种第一次获得批准的日期。
1
药品中标速度越来越快
近10年来,中国的药品中标速度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2016年之前,一个药品获批上市后要300天(中位值)左右才首次中标,2016之后,这个速度则提升到200天左右(2018年的数据尚不成熟)。从整体变化来看,国内药品的中标速度越来越快。
来源:医药魔方PharmaGo -中标数据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后60天实现中标的药品比例在近3年有了极显著的提高。2015年之前几乎都是少于1%的药品能在获批上市后60天内中标,2018年这一比例提升到16.44%。由此也说明了近几年利好中国药品研发的政策不仅有上游的审评审批环节,也有下游的市场准入环节。
中标速度的整体加快和政策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国内药品招标采购有几个关键的政策和时间节点,如远到确定招标制度的2001年308号文,再到招标制度走向成熟的2010年64号文,近到如今仍在执行的2015年分类采购制度的7号文和70号文。之所以2016年之后国内药品中标速度明显加快,也是70号文中细化了分类采购措施,从而新上市的产品可以迅速的走直接挂网程序实现中标。
2
内资药企的中标表现好于外资药企
药品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所以我们从企业性质上划分为外资药企(含合资药企)和内资药企,区分看一下两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中标表现。
来源:医药魔方PharmaGo -中标数据库
很明显的一个结论是,从近10年的整体表现来看,内资药企在药品中标速度方面要好于外资药企,特别是在2010-2014以及2017-2018这个时间段,内资药企能在较短时间完成中标的药品比例要远远高于外资药企。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结果,是因为外资药企新产品上市后的投标速度会受制于产品货源、报关通关、检验检疫、商业渠道、定价和市场策略等种种因素,而内资企业产品在国内生产,相对更为方便快捷。
3
某些企业,一直很优秀
从30个样本企业的历年中标速度来看,差异比较大。但有部分企业却始终能够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比如阿斯利康、恒瑞、海思科、齐鲁、罗欣、海正、正大天晴,可以说这些企业的市场准入团队也是很优秀了。
来源:医药魔方PharmaGo -中标数据库
这些企业之所以在中标环节先人一步,主要在于内部市场准入和招投标人员的水平及管理的优化。优秀的招投标人员,会在产品上市前,内部协调好投标策略、产品资质,外部准备好定价文件、药检报告等必备文件,从而不错过任何一个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