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新读之(宋)孔平仲·霁夜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楚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一读标题
霁夜,从注释可知,作者写的是一个雨后或雪后放晴的夜晚,究竟是雨后还是雪后?浏览全诗,应当是雨后。
雨后放晴,对大多数人而言会带来较好的心情。
二读作者
孔平仲,宋代诗人,于学生而言是陌生人一枚,但注释中对他的诗歌风格作了补充,“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这八个字显出轻松愉快,可揣知这位老兄一生的经历应当还不错,但此诗是否如此,大致不会相差太远,否则这注释就有误导之意。
三读诗文
首联:诗人半夜梦醒,感到环境寂静冷清,不过窗外却有月光。戍墙,应该是住处的围墙,墙上安置有示警的铃铛,倘有异常情况,那铃铛就会响起,惊动院内的人。但此处午夜梦回,听到铃铛声,应理解是风吹动引起的。
颔联:表明在此之前的天气状况,是狂风和大雨,但在他醒来之后,风雨都已不见了,照应了标题中的“霁”。字。此时的天气状况如何呢?月亮高挂空中,但天上有淡淡的云团,以致于月光也不是很明亮,就像它没有睡醒一样。
颈联:夜风吹拂,树叶飘落,但诗人却说是秋风追随着堕落的树叶,构思十分奇特。而从这一句中,也明确了当时的时令,正是秋季,秋夜里的清凉伴随着飞动的萤火虫,散布四方。
尾联:想象明天的天气情况,这雨后放晴,明天肯定秋高气爽,视野极好,可以看到更远的景色。
综合诗意:
半夜里梦中醒来,听到外边院墙上铃声叮当,周边的一切都非常安静清冷,窗外月光映得夜间有一些明亮。
先前不是在刮风下雨么?现在风停了雨也住了,只是天上有云团遮挡些月光,让月光显得淡淡,就像是月亮没有睡醒一样。
秋风吹过,树叶随风飘落,却把阵阵凉意送来,外面有不少萤火虫在飞来飞去。
在我看来,明天的天气定然极佳,会是秋高气爽,万里无遮,要是凭着窗户远望的话,一定可以看得见庐山那满山苍翠。
浅析:
在中国文人的文章里,秋多半都带有悲凉萧索之意,然而在孔平仲的这首诗中,清冷寂静倒是有了,却没有半点情绪上的悲凉。相反,他写出了秋夜的静谧,秋月的朦胧,秋声的吹拂,秋叶的飘飞以及秋萤在夜间的流动飞舞。整首诗的氛围是宁静怡人的,甚到他还想到了第二天情况,明显会是一个好天气,可以欣赏更美的景色。
由此可以推测,这位孔兄的人生过得还不错,应该没有极为不顺的地方。倘若他有苏轼的被贬,陆游的不被任用,辛弃疾的志向难伸,只怕也不可能有如此情怀了!
的确,此诗很鲜明地体现了其“流丽清整,通畅明快”的风格特点。在如今咱们这个国泰民安的时代,孔平仲的这种感受,其实咱们也是能够体会得到的。
高考试题例举: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
审题:如何表现“清”,即使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清”,考点指向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第一步得指出技巧,然后解释“清”的内涵,最后分析效果。因此,依然是“技巧+内容+效果”的模式。
参考答案:
()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技巧+内容+效果)
()多感官运用,视觉角度 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技巧+内容+效果)
()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技巧+内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