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果都是由若干因导致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迹可循,讲究因果循环。如同警察破案,一切行为都会留下讯息,需要抽丝剥茧,成功与否在于你能不能细心发现而已。实际上,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也包含了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将要的所为。就像上学一样,一看课本,就知道你在上小学、初中还是大学;上了班,一看你阅读的专业书籍,就知道你正从事的是什么行当。实际上,不阅读、不学习也藏着你的成长逻辑:藏着你的浑浑噩噩。每一行当都存着不同层次的书籍,中学、本科、研究生,一建、二建,英语四级、六级、八级,这里讲的是理论知识的高低等级,这些都属于具体技术、理论、工具方面内容。这些知识作为一个大学生进入新单位,只能是在某一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可以统称为“术”。等你干了3-5年,从一线操作岗位上升为管理岗位,你就得懂干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干?即方法论,可以统称为“法”。再往后,假如你当了总经理,你得懂让一班中层如何正确地干,积极地干,开心地干,即经营心法,可以统称为“道”。这里的术、法、道指的是任何一个组织经营管理的三个层次:感性、理性和心性。
很多时候,内部部门和单位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形势严重,自然存在有的人不愿意真心和盘托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经验,所以如何自我学习就显得日益突出。
现在每一个人生活节奏很快,适合自己成长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电视机、收音机、报纸,特别是互联网取代了以往由上述渠道所提供的知识、信息主要获取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和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阅读分两种:了解和理解,了解是为了获得资讯,如网络上看抖音、看新闻等;理解是为了参透文字背后的东西,大学里的课本学习,阅读书籍等。
了解是你知道什么事情,理解是你可以解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现在很多人将了解资讯当做作阅读,这个没有太大意义,想要成长,必须将理解当作自己的阅读。
所以,老老实实从书本中学习,不啻为一种提高自己的可靠路径。
今天,就以生产制造管理为例,谈谈这个方面的阅读逻辑。
一般指直接从事一线基层管理岗位人员,讲求操作手法、技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要立竿见影。这个阶段的人有一个典型的现象,视操作类书籍为宝,视文化、哲学、心法、传记类书籍为粪土,认为虚头巴脑,无病呻吟,不如实操书籍来的解渴,本人也有过。前些日子,碰到久未谋面的一个朋友,由于工作调动,从二线管理岗位重返生产一线工作,负责的是地地道道的产品制造,从一个螺丝一个垫片,一个钣金一个焊接,一个冲压一个折弯......于是开始买书学习,主要是一线生产制造现场方面的书籍。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沃麦克的《改变世界的机器》,柿内幸夫的《成为最强工厂》等,自己突然感觉生产管理魅力无穷,开始全面学习日本丰田的生产方式。看6S书推行现场6S管理,看丰田的生产方式推行流水线生产,看生产看板书籍就实施现场看板管理。随后因此展开的一系列配套阅读,工时管理,TPM,计件管理,6S、换模、节拍、蜘蛛人、看板、拉动、推动、单件流、生产计划、首末检、供应商管理、仓库管理、物料配送管理等等。那一年,他基本一个月看1本书,后来发展到一个月看2本书。这时他的阅读基本上还是迫于实际手头上工作的压力,为了解决眼前具体的问题而阅读。通过阅读学习,实践,再学习,虽解决了生产现场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但生产管理还是磕磕碰碰,好像使不上全劲,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人视流程、方法论、体系类书籍为宝,同时又舍不得操作类书籍,又隐隐约约觉得需要一些心理书籍方面的帮助。这个层面的人由于是中层管理者,处在夹心层位置,必须上下兼顾。
那时,朋友感觉生产上还是问题百出,于是开始乱看书,寻找生产搞不好的原因。
阅读Linda L.Stanley的《高绩效供应管理》,知晓产销协同的重要性,理解客户需求预测是影响生产计划的“第一大源头”,于是实施产销系统会议机制。看吴晓波的《华为管理变革》,认识到不贯彻IPD产品开发思想,是影响生产管理的“第二大源头”,于是在新产品研发之初,就主动向前靠拢,参与研发概念、初设、样机和小试的评审,以减少量产时问题。看刘宝红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认识到供应商关系管理是影响生产管理的“第三大源头”,于是开展每月供应商问题通报机制,与付款联动;强化供应商准入管理,严进宽出。看克劳士比的《质量免费》和戴明的《戴明管理思想精要》,弄清企业质量做不好的核心所在在于企业高层,而非一线员工。看程晓华的《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弄清了库存控制的正确之道,避免运动式降库存。看一些同行前辈的难言之隐:《空降总监治乱记》、《质量总监成长记》和《决战库存》,知道他们说的就是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事......近两年,基本每周看1本书,主要集中在阿米巴、六西格玛、IPD、ISC、TPS、ERP、CRM、PLM、事业部制、平台制、质量体系等等。这时的看书已经有了些为了兴趣,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这大概可以算是为了自己的爱好而阅读吧。通过阅读学习,实践,再学习,虽解决了生产管理的一些线和面上问题,知道管理生产从客户、营销、研发、供应商着手,生产功夫在生产之外。但生产管理水平还是比不上社会上和行业上一些优秀企业,阿米巴比不上京瓷,精益生产比不上丰田,创新比不上谷歌,员工向心力比不上网飞......有点治本不治心的味道。
一般指直接从事高层管理岗位人员,讲求做正确的事,追求无为而治,视文化、哲学、心法、传记类书籍为宝。认为操作类书籍只是雕虫小技,只能解决某一点上的事情;认为流程、体系类书籍只是一种方法,只能解决一条线上的事情,影响不了大局。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依然感觉工作上还是不太顺:企业为什么亏损,员工为什么没有向心力,部门墙为什么这么厚,为什么大家那么急功近利......
开始研究其人员管理和绩效管理:《丰田现场的人才培育》、《OKR工作法》、《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致死》、《释放潜能》等。这时非常好奇打探世界知名企业的沉浮:埃德·惠塔克里的《重振通用》、保罗·英格拉西亚的《美国汽车业是被谁搞垮的》。盛田昭夫的《日本制造》、田涛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引头麻实的《日航重生》和郭士纳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等。也开始找寻企业管理基本原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实践、约翰P·科特的《领导变革》、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和罗恩·阿什肯纳斯的《无边界组织》等。阅读一些企业家成长传记,本田、松下、稻盛和夫、乔布斯、王安、孙正义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从这些事、这些企业、这些人的身上找到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而基业长青之道。目前,其主要阅读的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组织建设、领导力、变革、企业文化、企业兴衰、人物传记、心理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此阶段的阅读,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是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开始建立一套表扬系统:精益之星,改善项目、质量之星,最佳培训师,优秀班组等。开始建立一些公开系统:主要管理人员月工作计划公开,一线员工绩效工分公开,每月经营数据盈亏公开。开始推进一些文化向心力活动:员工照片文化墙、文体活动、后勤服务保障,现场标语征集和征文等活动等。一切就是为了打造同一的价值观,激发出大家快乐工作的心流。有人说,当某人开始从物、事研究到人、心的时候,说明开始有了哲学思考,预示着开始迈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工作上层出不穷的问题,也会呈现出螺旋式层次,也会迫使我们去阅读螺旋类书籍。从术到法到道,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慢慢的,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也会走在术、法、道的道路上。看一个人的潜力,看他下班在干嘛,看他周末在干嘛,看他在看什么书,看他一个月、一年看几本书?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来阅读、进修、思考,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快节奏,请教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的老师,是很奢侈的事。但是阅读不一样,只要你落花有意,它定童叟无欺!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您的“在看”点击,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