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段话有点长,而且里边有很多词,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悉,我先在这里带大家先过一遍。第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叫做观权衡规矩,观权衡规规矩什么意思?指检查四时色脉的时候观察患者的情况是否是正常状态。

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里边注解为:“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如规之圆也。夏应中矩,言阳气强盛如矩之方也。秋应中衡,言阴生阳降高下必平。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如权之重也。”所以这四个字叫做权衡规矩,代表春夏秋冬。春应中规,就是圆规的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四时正好是四时的色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指脉象表现就知道病在哪里了。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尺寸指的是寸口脉,中医师把脉的时候,桡动脉浮中沉取好,寸关尺按好,然后来取脉象,就是按尺寸。还有一种说法,尺是指的尺肤,寸是指的寸口。寸口就是手腕处的脉象,尺肤就是指整个前臂,小臂的内侧。汉代的时候这个地方的摸一下,观察身体的寒热的程度,这叫尺肤。

“观浮沉滑涩”讲的就是四种脉象,浮脉摸上去就好像脉浮在表面。沉脉得使劲往下按才能把到脉下。滑脉非常滑利,如盘走珠。涩脉如轻刀刮竹,就是刀刮竹子,刮刮擦挡住了,刮一下擦又挡住了。滑和涩都是指的脉象,有的人脉象非常流利,按照中医的话讲,滑脉主好多病,比如主痰湿,妇女来例假,如果是有几个月没有来例假,把到滑脉,很多有经验的中医师可能就会判断是不是怀孕了,怀孕的三个月之后,孕妇的脉象就滑的非常明显,这就是脉象的变化。

这整段我们要是连起来理解就非常容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什么意思呢?就是善于诊治的医者,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然后通过切脉,先辨别病证的阴阳属性。“审清浊,而知部分”,审查五色,就是患者面部所浮现出来五色来判断疾病的部位。“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察患者呼吸的声音,听病人发出来的声音就可以知道病苦是在哪里。(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诊查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析是哪个脏哪个腑的疾病。诊查寸口的脉或者尺肤的情况,从寸口脉象的浮沉滑涩来判断疾病所产生的病因。“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也”,如果这样操作,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在治疗上就不会有过失了。也就是说这样来诊病治病就不会有问题。这就是整段话的意思,我带大家从头到尾通了一下。

这段话在我们中医界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第一句话叫做“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中医的诊法上来看,先把患者的阴阳属性判断出来之后,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这就是非常重要的诊法。我们通过中医的诊法就得判断患者的疾病属性,到了明朝的时候,张景岳就提出八纲,先分为两大纲,再分为六个门派,两大纲就是阴阳,阴阳判断完了之后,还有寒热、表里、虚实,叫做二纲六变。

一般来讲,我们现在学的中医学教材叫做八纲辨证,分别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阴阳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黄帝内经》里边叫做“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段话古代的医家是怎么理解的呢?《素问吴注·卷二》里面注解为:“色与脉皆有阴阳,色之阴阳,阳舒阴惨也。脉之阴阳,太过为阳,不及为阴。”脉跳的洪大,这就是阳脉。脉沉迟,这就是阴脉,代表着寒证。特别洪,特别大,特别快,中医叫数,这种脉就是阳脉,代表热证。

从气色上来看,“色之阴阳,阳舒阴惨也”,阳舒就是气色特别舒展,非常明亮,这属于阳过盛的病。要是阴寒所带来的面色是苍白的,没有血色,中医叫做用惨这个词来形容,比如脸色蜡黄或者苍白,嘴唇发淡或者发黑,这个人从远处一看就感觉这个人非常虚,这种状态就是属于阴脉,代表虚寒。

我们再往下看,《素问经注节解·卷一》里边注解为:“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之病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阳实,或阴实,或阳虚,或阴虚,或阴盛而阳虚,或阳盛而阴虚。病之变化不可胜数,故其大要在先别阴阳。”这是从病证的阴阳来进行注解的,总而言之都是通过诊法来判断出患者的情况是属于阴还是阳。无论是阴虚还是阳虚,无论是阴盛还是阳盛,总而言之是通过察色按脉,通过观察气色的外在表现,所谓的色就是外在的所有表现,不仅是面色,还有舌苔,说话的声音,走路的状态,行为举止,症状,这都属于色,色在这里统指外在的所有的表现,脉就是指的脉象。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闻问就是察色,按脉就是切脉,就是望闻问切当中的切,通过观察来判断患者的情况。(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