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那些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一)

皇家无数代皇帝的追求和几百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今日南北两大故宫博物院非凡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虽然建院的时间不长,但其珍藏的藏品却件件都是国宝。今天小编就来简单扒一扒台北故宫博物院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些精华代表。

一、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 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

盘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足饰兽面纹。首句(用夨(ce)扑散邑,迺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国损失,於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著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三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為文书之认证。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盘铭文虽然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其后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这就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二、西周毛公鼎

毛公鼎 高53.8cm,腹深27.2cm,口径47cm,重34.700公斤

鼎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说的是: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同时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另外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其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极大的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三、早春图

北宋 郭熙《早春图》 轴 绢本浅设色 纵:158.3cm 横:108.1cm

郭熙,河南温县人,宋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製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製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早春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郭熙杰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表现山水空间之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四、古木寒泉图

文徵明 《古木寒泉图》轴 绢本设色 纵:194.1公分 横:59.3公分

文徵明,江苏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停云生、衡山。画师沉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姪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榖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

画中 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树老干分披,杈枒四出;其后松树两干并伸,参云直上。背景石壁与松柏紧贴,塞地漫天,几无馀地,忽于绝高处界出飞泉一道,数折而下,遂使通幅于紧迫繁複之中,遽尔空灵疏朗,确为神来之笔。该作品作于嘉靖己酉(1549)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其精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徵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五、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册 纸本 纵:23cm 横:14.8cm

王羲之(303-361),祖籍山东,出身仕族世家,西晋末随父南渡,作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去职,与东土名士尽山水之游。热衷诗歌,音乐与书法。他学书历程是由近而古,转益多师,取资广博,尤其精研体势,将秦篆汉隶各种不同的笔法,融于真行草体中,形成最佳体势,所以唐朝人称颂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为万世宗师"。

这是一件行楷书短简,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明代鑑赏家詹景凤指出,此蹟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对赵孟頫的行书有很深的影响。从用笔来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乾隆皇帝极珍爱此蹟,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乾隆十一年,他将此蹟与王献之的《中秋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王珣的《伯远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中。此帖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

附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六、孟子注疏解经

南宋 《孟子注疏解经》

改书为南宋宁宗、理宗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元明递修本。外观尺寸(高、广)29.5x19.8(cm)

版框尺寸(高、广)21.1x17.4(cm)

经学是传统文化的源泉,历来有不少先贤作了许多考释注疏的工作,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使用之前,这些经籍注疏的著作都仰赖手抄,及至五代后唐明宗时,宰相冯道始建议利用唐以来民间发明的雕版印刷术,由国子监雕梓群经。当时所刻的群经,以唐开成石经的经文为范本,再取六朝以来经注本之注文附入,并不及义疏,因只有经注而无义疏,所以是单注本。至于群经义疏之雕梓,约始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但仅刻印义疏,不附经注文字,被称为单疏本。由于去今久远,加以战乱兵燹:五代监本群经,早已不见踪影,宋代单疏本群经,遂成为存世最早的经书出版品,然传世绝少,有如凤毛麟角。

单疏本群经,阅读时需持经注本对照,甚不方便,到了南北宋交替之际,便有群经注义疏合刻本的诞生,负责出版的机构是两浙东路茶盐司,三山黄唐曾主其事,故称为“黄唐本”,又因各书每半叶八行,也被称为“八行本”。八行本群经注疏,谨守单疏本的刻书精神,内容错误既少,复为群经刻印史中,上承单疏本遗规,下开注疏合刻之先河,因而特别受到学界的尊崇,清代学者阮元即誉为天下第一善本。

本书亦为八行本群经注疏合刻本之一,刻于宋宁宗嘉泰年间,书版于元明两代曾加以修补。全书分为十四卷,每卷并分上下。宋版原刻,点画严整,字无俗体,校勘精审;元季以后修补者,字稍近匠体,不若原刻矜慎,惟尚不失出自良工之手。八行本群经传世可考者只有六种,是本为其中之一,且笔墨精审,版式宽大爽朗,由上可见北宋监刻诸书之遗范,下足以校正后来各本之讹谬,实为稀世之珍本。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