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无处不在的仙气3
李白笔下无处不在的仙气3
到魏晋南北朝时朝野放纵奢靡,文人放任自然率性而为,文学中尤其是乐府诗歌中出现较多的直露咏叹,赞美男女欢爱的诗词,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比如《古乐府》“托买吴绫束,何须问段长,妾身君抱惯,尺寸细思量”,又比如《子夜四时歌》中“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裙,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但是读来就能发现这些诗歌多围绕着女子的闺中情态着笔,或是对一些闺中物的详尽描摹。“粉融香汗”“丝发披两肩”“楚腰纤细”“芙蓉帐”“罗裙“…多是艳丽露骨之词,虽然通俗易懂,在民间传唱度也很高,但总归格调不高,难登大雅之堂。
这些艳情曲词李白也能信手拈来,但跟前人一样难免落俗。这些香艳曲词一律摒弃,于是笔下的欢情就变成了“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是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炉体呈豆形,其上覆以尖锥状的盖。炉盖一般被塑造成怪石嶙峋的山的形态,留有孔隙以便烟香溢出。山内与山外随处可见云气或海水纹饰,峰峦间往往还点缀着奇珍异兽,望之有如仙山。燃上香的博山炉就是真实可见的“神仙世界”。
李白不实写欢情,不描闺中物,男子的醉留,正如沉香投入炉中,爱情的火焰立刻燃烧起来,情意融洽,像香火化成烟,双双一气,凌入云霞。
像不像我们看电视,到了某些不可描述的地方,导演将镜头切换,不是变成一轮圆月,就是变成一只摇曳红烛。李白不是导演,但很在行用隐喻,室内博山炉中燃着沉香,两股轻烟袅袅而上,缭绕一气,上凌紫霞。至于隐喻要表达的是什么,读者自行去脑补就好了。
这或许是李白因乐府诗意创作的一首小诗,或许是发生在李白身上的一段情,虽是烟花场中的萍水相逢,李白却为之赋予美好的感情。
明人杨慎对李白拟作给予高度评价:古《杨叛曲》仅二十字,太白衍之为四十四字,而乐府之妙思易显,隐语益彰,其笔力似乌获扛龙文之鼎,其光似光弼领子仪之军矣。他赞赏李白构思之妙隐喻之巧笔力之健风采之异,一出手就是大师风范。可见李白学习民歌,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的才能。
李白自己也很得意,不用艳词也能写出艳情,把春风一度生生升华成楚云湘雨,还带着仙气,有情色却不色情,可谓色而不淫。
也就是李白,这个虔诚的道教徒,修仙访道看多了熏香缭绕,一个博山炉就能拿来大开脑洞。
这样就结束了吗?
再引以为豪的作品也会有人吐槽,过了几十年,一个叫徐凝的诗人,就是写“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作者,他也作了一首杨叛儿: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
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这么放荡这是作死呢知不知道,整天到处乱逛,人前风流倜傥,回家是不是栖栖遑遑?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白门的烟柳春风吹又生,袅袅不绝,沉香燃尽却会灰飞烟灭。
徐凝泼的好一瓢冷水,不知道李白在天有灵会不会打个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