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与政统双重视野下的《春秋繁露》之价值 || 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第154期读书纪要
时间:2021年7月2 日9点至12点
地点:北京朝阳望京花园东区207号楼一楼会议室
学习内容:《春秋繁露》玉杯第二、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指导教师:摩 罗(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 博导)
主讲人:邱维雯(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与文化传播专业 硕士生)
评论人:陈传彬(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与文化传播专业 硕士生)
主持人:朱振纲(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 博士生)
共学者(排名不分先后):
武晓冬/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员
薛 峰/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窦德荣/国垣智库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张学琴/中央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
蔡云妹/北京泉艺文化董事长
赵丽萍/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正文
2021年7月2日,国学教育书院第142期原典小课堂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花园东区207号楼一楼会议室如期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士生导师摩罗先生出席并作为国学教育书院原典小课堂的指导教师,对本期分享内容做整体把控与深化评点。
在进入具体分享之前,主持人对《玉杯》和《循天之道》进行了大概介绍。然后,以文本为纲,主讲人邱维雯同学逐段分享了《春秋繁露· 玉杯》篇的具体内容。《玉杯篇》通过分析《春秋》所记载的“讥鲁文公丧取”、“赵盾弑君”、“许世子止”、“公子比继位”等历史事件,阐明《春秋》用“微言”来表达其特别重视人的心志和办事动机的倾向。与此同时,董仲舒在文中也提出了研究《春秋》的方法论,即通过对比分析来体会《春秋》的微言大义。
在评议环节当中,评议人陈传彬同学认为:《玉杯》所揭示的“微言大义”、“贵心重志”是孔子谋求现实层面改变社会不成,退而求其次以《春秋》载其思想的手段,故不能以纯粹史学观点衡量其价值,这在政治理想层面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政治实践层面会遇到诸多问题。随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武晓冬老师结合中医理论提出了“意”与“志”的关系,共学人员缘此话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此之后,陈传彬同学主讲了《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的具体文本内容。他认为,该文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政治思想的自然基础,从天道阴阳的“中”、 “和”概念出发,从饮食、居住、房事、养气等角度提出顺应中和之道,人可以延年益寿,逆之则伤身败体。会后,共学成员在进餐时围绕《玉杯篇》和《循天之道》的内容与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国学教育书院介绍
国学教育书院,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导摩罗先生之授课平台,主要修习经史子集原典,探讨传承古道、弘扬正学之路,造就国学教育之才。除该专业在籍博士生硕士生外,还有文医艺商各界贤士入堂共学。修己安人,复兴吾族,匹夫有责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故立此志以劝学也。
(注:本书院志为摩罗先生撰文)
扫码关注国学教育书院
指导教师/审核:摩罗 研究员
撰文:陈传斌、朱振纲
美编/视觉:朱振纲
图片:蔡云妹 邱维雯
—END—
主讲人】
陈传彬/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生
评论人】
刘明强/北京理科前线班课运营总监
主持人】
朱振纲/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士生
指导教师】
摩 罗/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导
共学者】
石承洪/中艺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窦德荣/国垣智库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杨杰锋/传统文化研究者、某文化企业董事长
吴俊贤/传统文化爱好者、某企业董事长
贝为任/北京新知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
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共学现场
正文
大家上午好!我们知道,学者陈明在其《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中指出:所谓“周秦之变”, 是秦汉与西周相比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变化的实质是国家—社会从二元一体变为二元对立。(血缘宗亲-分封-礼乐制从伦理到社会及政治的一体性走向了割裂乃至解体,政治伦理化的解体使得社会与国家统治遵循原则不再相同)它体现在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国家形态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等方面。
侯外庐先生认为西周的礼乐文化是政治宗教化的产物。它起初是西周天下合法化论述的一个重要工具, 其依据是被周人改选过的天命观。周人通过周武革命代商而立之后, 仍旧借助 “天命 ”来论述其政权的合法性, 这种论述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西周的礼乐文化, 礼乐文化配合(血缘分封的)政治伦理化,完善了从社会到国家再到政治实践的方方面面。礼乐事实上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功能。
与商周不同的是,秦汉的立国根基均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政统,这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道统延续,尤其是秦朝,不仅仅打破了道统的传承,而且试图以吏为师,将法家作为意识形态的依据,导致当时的社会中客观上呈现出新政统与旧道统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 。以法家和暴力为基础建立的秦朝也由此二世而亡。汉朝初兴,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一方面意识形态上采用黄老之术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部分复辟了分封制度缓和制度转换所带来的政治压力。但这些暂时性措施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也拷问着汉初的统治者们,直到武帝朝,国力和矛盾的积累迎来了拐点,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应运而出。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国总方略的疑问,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从“天人感应”的角度为儒学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理论依据 。由此儒学建立起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 ”地位,并在教育 、选官及法律的儒家化这三方面持续影响了后世两千年。
学者代云指出: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对后世的启示表现在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意识形态建设, 而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社会的既有价值, 不宜过分以利禄倡导等方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秦之变背景下,以暴力为基础的政统和以道德为基础的道统之间产生了冲突,并导致传承上千年的道统出现了中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恰逢其会,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将古老的天命观所蕴含的道德观巧妙地嫁接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为新的集权制的大一统帝国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董仲舒接续了由周秦之变所导致的道统断绝,重新为中华的政治实践设立了理想的指引目标。
由此可见,《春秋繁露》的历史低位一直被低估了。董仲舒的历史地位也一直被低估了。
如果以上述的视角将《春秋繁露》中的内容细分一下,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讲春秋道统的,这从根本上彰明要接续的道统;第二类是杂糅了诸子的很多思想,兼容以暴力为基础的政统的。在周秦之变已经基本完成,社会治理复杂性已离不开诸子所倡导的“术”的情况下,这些内容极有必要。第三类是从哲学到社会再到政治甚至养生层面论述天人感应的,这些内容使得道统和政统在天人感应的框架内能和谐相处,实现合作性共存,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如果没有董仲舒的这些理论建构,儒法、政制、国家-社会、政统与道统的二元有对立而无统一,中国无法维系长达两千年的大一统中央帝制的延续。
本此学习的六篇文章:
为人天者第四十一(天人一类,天人相类)
四时之副第五十五(天之四时与政事相类)
人副天数第五十六(人为天之副,天人相类)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阴阳、君臣、德刑相类)
天容第四十五(天与君相类)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逻辑闭环)
基本都属于第三类,即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类比,从而完善其理论建构的哲学和伦理学基础。
主讲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与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生陈传斌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原文】为生(1)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2),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3)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4)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5);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6)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7),由天之号(8)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时而必忠其受也,则尧舜之治无以。加是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故曰: “非道不行,非法不言。”此之谓也。
译文】负责生育的父母不能造就人,造就人的是上天。人所以成为人是以上天为本源的,上天也是人的曾祖父。这是人所以与上天相类似的原因。人的身体,是变化上天的法则而形成的;人的血气,是变化上天的意志而成仁;人的德行,是变化上天规则而成义。人的好恶,是变化了上天的温暖和清爽;人的喜怒,是变化了的寒暑;人受到的使命,是变化上天的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的反应,是和春夏秋冬相类似的。喜是春季的反应;怒是秋季的反应;乐是夏季的反应;哀,是冬季的反应。上天相助的对象在于人。人的情感,本性是由上天赋予的。所以说,授与受,由上天命定。做为统治者,没有比省察自身的上天更明确,如同上天制定的一样。假使是上天制定的,顺应上天出现四季一样一定忠实他的原则,那么尧舜的统治没有再好的了。这些事君者可以让他,活也可以杀死他,却不让他制造动乱。所以说: “不符合规律的事不做,不符合上天原则的话不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传》曰(9):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则国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 “一人有庆,兆民(10)赖之。”此之谓也。
译文】解释《春秋》的文字说:天子从上天那里接受使命,天下人都由天子那里接受使命,一国之内的人都从国君那里接受使命。国君的使命遂顺,百姓就有遂顺的命运;国君的使命违逆,百姓就有违逆的命运。所以说: “一个人有了福庆,众人都依赖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说:由此行文即可看出,君命顺逆,是有外在的评判者的,这与秦朝初建的“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不同,秦以暴力立国,强调政统,而此处可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也要被道统的承载者评判,董仲舒在重续道统。
原文】《传》曰(11):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力者,勉行之身以化之。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12)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不大乎?
解说】强调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大,此即是在纠正前朝之弊端。教化之行有赖于道统接续。
译文】解释《春秋》的文字说: “政事有三件:父亲和孩子不亲近,就使他们亲爱;大臣之问不和睦,就使他们彼此恭敬符合礼义;百姓不安稳,就努力鼓励使他们具有孝悌的思想。孝悌是用来安定百姓的。力是努力鼓励百姓并教化他们。上天的运行法则,不能仅仅有寒暑就构成一年,必须有春夏秋冬四季。圣人的办事原则,不能仅仅用权威和势力来组成政治,一定有教化。所以说:先用博爱影响,再用仁教化;难以得到的东西,君子不以为贵重,要以道义教导他们。虽然天子一定有尊严,也要用孝道教导他们;一定会有兄弟长幼,也要用兄弟之礼教导他。这种威严权势不可只依靠它,而教化的结果不是很大吗?
原文】《传》曰(13);天生之,地载之,圣人教之。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心之所好,体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从之。故君民者,贵孝弟而好礼义,重仁廉(14)而轻财利,躬亲职此于上,而万民听,生善于下矣。故(15)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此之谓也。
解说:君民一体的描述,和《尚书》中的诸多论述有暗合之处,强调道统则着眼于道德化论述,而强调政统则会强调法术势,以民为工具从而割裂君民。
译文】解释《春秋》的文字说: “上天养育他们,大地承载他们,圣人教导他们。国君是百姓的心脏;百姓是国君的肢体。心中所喜好的,肢体务必使之安稳;国君所喜好的,百姓一定跟从它。所以统治百姓的人,要以孝悌为贵并爱好礼义,重视仁爱正直而轻视财货利益,在上面亲自执掌孝悌之义,百姓会听从,在下面就会生出善来。所以说: “先王发现教导他们可以改变百姓的风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衣服容貌者(16),所以说目(17)也;声音应对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18)而容貌恭,则目说矣;言理应对逊,则耳说矣;好仁厚而恶浅薄,就善人而远僻鄙(19),则心说矣。故曰(20):“行思可乐,容止(21)可观。”此之谓也。
译文】穿好衣服梳妆打扮,是为了使眼目愉悦;声音应和,是为了使听觉愉悦;对喜好的接近对厌恶的抛弃,是为了使内心愉悦。所以君子穿衣服要合适而梳妆打扮要恭谨严肃,这样眼睛就愉悦了;言谈有道理,应对很谦虚,耳朵就会愉悦;喜好仁爱宽厚,厌恶浅薄,接近善良的人而远离邪僻不正、眼光短浅的人,内心就会愉悦。所以说: “行为思想可以使人快乐,容貌威仪可以让人观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解说】本文主要论述人与天均为天造就,为同类,故同类相感。而君与人也为一体,君为民之心,民为君之体,这种一体又为君主的主导和圣王的教化打下了理所当然的基础。与后世舟水论有相似之处。
注释】 (1)为生:应作“为生者”,负责生育的,指负责生育的父母。(2)人之人本于天:应作“人之为人本于天”,人类做为人是以上天为本源的。(3)类天:类似上天,与上天相类似。(4)仁:成仁。按董仲舒的观点: “天志仁”(《天地阴阳篇》)。人的血气流通(如同天心周溥,血气流通不畅,则病麻木,谓之不仁。(5)暖清:温暖和清爽。清:清爽,凉爽。(6)副:相符合,相称。(7)受:受、授古同字,这里包括这两种意思。(8)号:命名。(9)传曰:语见《礼记?表记》。董氏认为《礼记》也是解释《春秋》的著作。(10) 兆民:指普通百姓。(11)传曰:语不知所出。(12) 必有先:意为必有先后长幼。(13)传曰:语不知所出。(14)廉:方正,正直。(15)故曰:语见《孝经》。(16) 衣服:穿好衣服。衣:穿。容貌:梳整好容貌。容:梳整。(17)说(yuâ)目:使眼目愉悦。说:同“悦”。(18) 中:合适,即符合礼仪。恭:严肃,恭谨。(19)远僻鄙:疏远邪僻不正和眼光短浅的人。僻:邪僻,不端正,这里指行为不端的人。鄙:眼光短浅,这里指眼光短浅的。人 (20)故曰:语见《孝经》。(21)容止:容貌举正。
四时之副第五十五
原文】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罚刑,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1)符。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2)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庆赏罚刑,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暑清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庆赏罚刑各有正处,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3)也,犹四时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处也犹,四时不可易处也。故庆赏罚刑有不行於其正处者,《春讥秋》也。
译文】上天的原则,春季温暖生出万物,夏季暑热养成万物,秋季清爽万物衰落,冬季寒冷而万物藏匿。温暖、暑热、清爽、寒冷,不同的天气却有共同的结果,全是上天用来完成年岁的方法。圣人符合上天的运行而管理政事,所以用祝福符合温暖就正值春季,用奖赏符合署热就正值夏季,用惩罚符合清爽就正值秋季,用刑杀符合寒冷就正值冬季。祝福、奖赏、惩罚、刑杀等不同的方法却有相同的结果,全是君王用来成就恩德的手段。祝福、奖赏、惩罚、刑杀和春夏秋冬四季,以同类而互相呼应,如同符合符契。所以说称王的人符合上天,叫做规律。上天有四季,君王有四政,四政如同四季,是相通的种类,是上天和人类共同有的。祝福为春季,奖赏是夏季,惩罚是秋季,刑杀是冬季。祝福、奖赏、惩罚、刑杀不可不齐备,如同春夏秋冬不可以不齐备一样。祝福、奖赏、惩罚、刑杀,正值处理时就不可以不发生,如同温暖、暑热、清爽、寒冷,正值那一季节,不可以不出现。祝福、奖赏、惩罚、刑杀各有应该处置的时候,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各有自己的季节。四政,不可以互相影响,如同四季不可以改换顺序。所以祝福、奖赏、惩罚、刑杀有在不应该的位置的时候却执行的,《春秋》便责备。
解说】此文以天范畴之下的四时与人范畴之下的政事进行对应,提出相类。
注释】 (1)符:符契。本指古代朝廷传述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信物,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合起来以验明真伪。(2)四政;指祝贺、奖赏、惩罚、刑杀四种主要治国方法。(3)相干:互相侵扰。干:干预,侵扰。
人副天数 第五十六
原文】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1)。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2)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3)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4),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5),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於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6)。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7),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地天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於(10)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11),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12)也;颈而下(13)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必直其颈,以别心也。带而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各其分(14)。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痺(15)起,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
译文】上天的德是施予,大地的德是转化,人的德是正义。上天之气往上行,大地之气往下行,人之气在人世间。春天出生,夏天长大,万物因此兴旺;秋天衰落冬天收藏,万物因此藏匿。所以没有什么比气更精粹,没有什么比大地更富有,没有什么比上天更神奇。天地的精粹是用以产生万物的,没有什么比人更可贵。人从上天秉受天命,所以超乎万物有高出万物之处。万物的小毛病是不能从事仁义,只有人单单能有仁义;万物的毛病是不能和天地为偶,只有人单单能和天地为偶。人有三百六十个关节,和上天的数目一致;身体骨肉,和大地的厚度相配。上有耳目的听觉视觉,是太阳和月亮的征象;身体有孔窍脉理,是河川山谷的征象,人的用心有悲哀欢乐,高兴和愤怒,和大地之神气同类。观察人身体的全部,为什么比万物高出很多,和上天相似的缘故。万物从侧旁吸取阴阳二气而产生和存在而已,而人类竟然光灿灿地有自己条理。所以万物的形体,没有不是低伏从旁侧吸取天地之气而生存的,人类却单单头部直立端庄地面向前方,端正地面对天地。所以从天地所取得的少的,从旁侧折取;从天地所取得的多的,端正地面对天地。这表现出人类超过万物而与天地相匹配。所以人类的身体,头部突起而充实混圆,是上天的容貌;头发,象征天上的星辰;耳朵眼睛弯弯曲,曲象征着日月;鼻子、口可以呼吸,象征风和云气;胸中通达知晓,象征着上天的神袛圣明;腹部充实空虚,象征着万物。万物最接近大地,所以腰以下是大地。天地的表象,以腰当作腰带。颈以上,精神尊贵庄严,表明和上天相似的状态;颈部以下,丰厚低下,和土壤相同类。脚在地上呈方形,是大地形势的征象。所以按照礼仪,衣带要配绅带,一定使其颈部端直,以便和内心分别。衣带以上的全部是阳气,衣带以下的全部是阴气,各有分别。阳是上天之气;阴是大地之气。所以阴阳活动,让人的脚生病,由喉病开始,大地之气上升变化为云为雨,而人体的征象也与之呼应。
解说】人为天之副,这种天人合一的论述在医学中也多有论述。这种相类的方式和中医中的认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对药性及归经的推测,有不少就采用这种相类的方式。
原文】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16),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17)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於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是故陈其有形以著其无形者,拘其可数(18)以著其不可数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19),犹其形也(20) ,以数相中也。
译文】天地的符契,阴阳二气的符合,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身体好像上天一样,数目相上天相匹配,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上天用满一年的数目,成就人的身体,所以小的关节有三百六十六个,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合;大的关节有十二个,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数;身体内有五藏,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数目;躯体以外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数目;人忽然睁开眼睛看,忽然闭上眼睛,符合白昼和黑夜;忽然刚强忽然柔和,符合冬季、夏季;忽然哀痛忽然快乐,符合阴阳二气;内心中有考虑计,划符合上天的思虑按排;行为有伦理,符合上天大地的关系。这些关系如同皮肤附着在身体上,和人类一起诞生,并列而且匹配着掩合。对其中可以计算数目的,符合数目。不可计算数目的,符合类别。全是正好相同并符合上天,是一样的。所以摆布开有形的东西以便显示出无形的东西,举出可计数的以便显示出不可计算的。由此说来治国之道也应该和同类相呼应,如同它的外形和数目相吻合。
注释】 (1)超然有以倚:从下文文义看应作“超然有所高物”,意 218为,超脱地有高出万物之处,是说人与万物不同。(2)疢(chèn)疾:小疾病,小毛病。疢:小病。(3) 偶天之数: 与上天之数相吻合。按据传统认为上天有四时、五行、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三百六十个关节。这是将上天和人附会在一起。(4)聪明:听觉和视觉敏锐。聪:听觉敏锐。明:视觉敏锐。(5)空窍:同“孔窍”,此指人体之耳鼻口之类的孔洞。理:指皮肤的纹理。脉:血脉、血流。(6) 烂然:有光彩的样子。文理:条理。(7) 题:额头, 此指头。直立端尚:应作“直立端向”。“尚”因形近“向”而误。(8)绝于物:应作“过于物”为是,即超过万物。参天地:与天地相配。参:匹配。(9)首妢:头部突起。妢:应作“坌”,突出、突起。(10)天容:上天的容貌。古人以为上天是圆的,人的头也是圆的。(11)戾戾:弯曲的样子。(12)明:显示出。天类之状:和上天类似的态。状类:类似、像。(13)颈而下:意同颈以下。而:以。(14)各其分:应作“各有分”。(15)喉痺(bì):喉下之病。(16) 乍:忽然。暝:闭眼。(17)暗:字疑为衍文。(18) 拘其可数:拿来可以计数的。拘:意为拿出来。(19)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应作“以此言之,道亦宜以类相应也。”(20)犹其形也:应作“犹其形”。“也”字移至上句“相应”之后。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原文】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1)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2)也。试调琴瑟而错之(3),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棘楚(4)。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处所。天阴将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是阳相索也。水得夜益长数分,东风而酒湛溢(5),病者至夜而疾益甚,鸡至几明(6),皆鸣而相薄。其气益精,故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因可以(7类)相益损也。
译文】如今在平地上浇注水,水离开干燥之地而走向潮湿的地方,把烧柴铺陈均匀然后点上火,火远离潮湿之地而走向干燥的地方。万物都会远离和自己不同类的地方,跟从和自己相同类的地方,所以气相同就要会合,声音相比邻就会有回应,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调试好琴瑟并处置好,弹奏宫调,其它别的宫调就应和,弹奏商调,别的商调就应和,五音邻近便可以自己鸣奏,不是神灵,它的规律就是如此。美好的事招致美好的同类,丑恶的事招致丑恶的同类,同类间的互相呼应就出现了。如马鸣叫就有马呼应,牛鸣叫就有牛呼应。帝王将要出现,他的美好的祥瑞也会先出现;帝王将要死去,妖孽等怪异也会先出现。万物本来是按类相互招应,所以因有龙而招致下雨,因有扇子扇风而驱逐暑热,军队所驻扎的地方,一定生长荆棘。美好、丑恶全有跟从而出现的,只是认为是天命,不知它的处所。上天将出现阴天下雨,人类因病而死去都为之先有活动,这样阴气就相应而出现。上天将要阴天下雨,又让人要躺下睡觉的,是阴气。有忧虑又让人卧床的,是阴气相互寻求;有喜悦,又让人不想卧床的,是阳气相互寻找。水在夜间能增溢几分,东风到来清酒就溢满。有病的人到夜晚,疾病会越来越重,公鸡到天将要亮时,全都鸣叫并相接近。阴阳之气越来越精,所以阳气仍增益阳,气阴气仍增益阴气,阳气阴气,本可以因同类而互相增益或减损。
原文】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明於此者,欲致雨则动阴以起阴,欲止雨则动阳以起阳,故致雨非神也。而疑於神者,其理微(8)妙也。非独阴阳之气可以类进退也,虽不祥祸福所从生(9),亦由是也。无非己先起之,而物以类应之而动者也。故聪明圣神,内视反听,言为明圣,内视反听,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皆在此。耳故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尚书大传》言:“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10)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恐恃(11)之。
译文】上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天地的阴气出现,人的阴气呼应着也出现,人的阴气出现,天地的阴气也呼应着出现,道理是一样的。对这道理明瞭的人,想要下雨就发动阴气便出现阴气,想要让雨停下来就发动阳气便出现阳气,所以让雨下来并不是神灵。对神灵持怀疑的人,他的思想非常精细。不但阴阳之气可以根据类别前进或后退,即使不善与善、灾祸与福所产生的由来,也是这样。无非是上天自己先出现,万物便按类呼应并出现。所以耳聪目明的神灵,可以内视,可以反听,言论明白事理通达,可内视,可反听,所以只有明白、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自己的思想的原因全在这里而已。因此一个琴瑟弹奏宫调,别的宫调自动鸣响来应和它,这是万物按类动作。这种动作用声音却没有形影,人们看不到动作的形影,就称之为自鸣。又因互相影响没有形影,就称之为自然现象,其实并不是自然现象,有让它出现这种动作的原因。万物当然有实物驱使它,这种驱使的动作没有踪迹。《尚书大传》说: “周王朝将要兴盛时,有一只大赤乌衔着谷物的种子,落在周王房屋的上面,武王很高兴,各位大夫也很高兴。周公说: '勉励呀,勉励呀~上天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劝勉我们王室呀~ ’ ”周公害怕人们仅仅依仗这个现象。
解说】此处以阴阳的观点和例证论述同类相感的原理,表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普遍的道理,这就为其天人感应学说,将自然、阴阳、人事和政事建构到同一个理论前提之下形成了逻辑闭环。
注释】 (1) 均薪:均匀地铺陈薪柴。(2) 皦(jiǎo)然:明白 清楚的样子。(3)错之:放置好它。错:同“措”,置放。(4) 棘楚:带刺儿的荆棘。楚:即荆棘。(5)东风而酒湛溢:应作“东风至而酒湛溢”。酒:指清酒,即过滤去酒糟的酒。湛溢:漫溢。(6)几明:接近明亮。几:接近。(7) 因可以类:应作“固可以类”。(8)微妙:精细悠深。(9) 虽不祥祸福所从生:应作“虽不祥祥、祸福所从生”,“不祥后”应补“祥”字。祥:美善。(10) 集王屋之上: 落在武王房屋之上。集:群鸟落在树上,这里指鸟停落。(11)恃(shì):依靠。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原文】天之大数,毕於十旬(1)。旬(2)天地之间,十而毕举;旬生长之功,十而毕成。十者,天数之所止也。古之圣人,因天数之所止,以为数纪(3)。十如更始(4),民世世传之,而不知省(5)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则见天数之所始;见天之数所始,则知贵贱逆顺所在;知贵贱逆顺所在,则天地之情,著圣人之宝(6)出矣。
译文】上天最大的数目,终结在十,周全天地之间,十就可以全部概括,全部出生长成的结果,十就可以全部完成。十是上天数目终止的数。古代圣人借着上天数目终止的数,做为数字的准则。到十以后而重新开始,百姓代代相传,却不知道它是由何而来。知道它的由来,就可发现上天数目由何开始;发现上天数目所开始的地方,就可知道贵贱、逆顺在什么地方;知晓贵贱逆顺所在之处,上天的本性就显现出来,圣人的实质也就表现出来了。
解说】大学中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乎
原文】是故阳气以正月始出於地,生育长养於上。 至其功必成(7)也,而积十月。人亦十月而生,合於天数也。是故天道十月而成,人亦十月而成,合於天道也。故阳气出于东北,入於西北,发于孟(8)春,毕于孟冬,而物莫不应是。 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9)随阳而终始,三王之正(10)随阳而更起。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故数(11)日者,据昼而不据夜;数岁者,据阳而不据阴。阴不得达之义。
译文】所以阳气在正月从大地开始生出,生长养育在阳气之上。到了结果成熟的时候,要积累十个月的时间。人也是经过十个月的蕴育才出生,与上天的规律相符合。所以上天的原则是经过十个月的养育就成熟,人也是十个月成熟,符合上天的规律。原来阳气从东北升出,进入到西北,从孟春时节发生,结束在孟冬季,万物没有不和这一规律相应的。阳气开始生出时,万物也开始出现;阳气正旺盛,万物也正旺盛;阳气开始衰弱,万物也开始衰弱。万物随顺阳气而出现和进入成长期,屡次随着阳气而结束和开始,夏商周三王的政令也是随着阳气而更替出现的。由此看来,以阳气为高贵,以阴气为低贱。所以计算时日,根据白昼而不根据夜晚;计算年岁,根据阳气而不根据阴气。因为阴气不能贯通全年的内容。
原文】是故《春秋》之于昏礼也,达宋公而不达纪侯之母(12),纪侯之母宜称而不达,宋公不宜称而达,达阳而不达阴,以天道制之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阴之中亦相为阴,阳之中亦相为阳。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13),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阴(14)。阴犹沈也。何名何有,皆并一于阳,昌力(15)而辞功。故出云起雨,必令从之下(16),命之曰天雨。不敢有其所出,上善而下恶。恶者受之,善者不受。土若地,义之至也。
译文】因此《春秋》对待婚礼的记载,使宋公娶亲之事通达至国外,而纪侯的母亲迎娶一事却不能通达到。纪侯有母亲应称其主持、迎女,但其命不能通达到国外,宋公无母,不能称其父母主持迎亲,但宋公之命却可以到国外,这是因为阳气可以到达国外,阴气不能到国外,依据上天的原则规定婚礼的程序。男人即使低贱,但都属阳,妇女即使高贵,但都属阴。阴气当中还是互相生出阴气,阳气之中也是互相生出阳气。各个在上位的全都生出他们的下位也是阳气,各个在下位的全都出自它的上位也是阴气。阴气如同阴沉。无论什么名声,有什么功劳,全都归并给一个阳气, (阴气)用很大的力量却与功劳无关。所以生出乌云,下起雨,一定让它从属上天的名义之下,称之为上天下雨。(大地)不敢有自己生出的东西,在上的善而在下的恶。在下的恶者可以承受,在上的善者不承受别处的事情。土如同大地,这是最高的道义。
解说】此处将阴阳的相对性与尊卑联系了起来,相应之中又有相别,这种辩证性为其理论的实用性提供了包容性保证。
原文】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17),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18)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虽居中央,亦岁七十二日(19)之王,傅于火(20)以调和养长,然而弗名者,皆并功於火,火得以盛,不敢与父分功美(21) ,孝之至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地,天之合也,物无合会之义。
译文】因此《春秋》上国君没有恶名,臣不称善,善都归给国君,恶全归给臣。作臣的原则与大地相一致,所以做人臣的,事国君如同大地侍奉上天一样。做人子的,侍奉父母如同土侍奉火一样。土虽居于中央,也是每一岁七十二日的主宰,靠近火,以便调和生长养成,然而不出名的原因,是全把功绩并到火上,火得以旺盛,不敢和天父分享功绩和美名,是孝的最高标准。因此孝子的行为,忠臣的道义,完全取法于大地。大地服侍上天,如同在下位的服侍在上位的。大地,是上天的配合,事物没有配合的标准。
解说】此处以天之阴阳尊卑来类比人事和政事,有力的解决了由为人天者第四十一篇中君民心体论所带来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问题。这种辩证性的论述为理论的实用性打下了基础。
原文】是故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顺逆之理。安所加以不在,在上下,在大小,在强弱,在贤不肖,在善恶。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刑反德而顺于德,亦权之类也。虽曰权,皆在权成( 22)。是故阳行于顺,阴行于逆。逆行而顺(23) ,顺行而逆者,阴也。是故天以阴为权,以阳为经。阳出而南,阴出而北。经用於盛,权用於末。以此见天之显经隐权,前德而后刑(24)也。故曰: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25) ,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天之好仁而近,恶戾之变而远,大德而小刑之意。也先经而后权,贵阳而贱阴也。故阴,夏入居下,不得任岁,事冬出居上,置之空处(26)也。养长之时伏于下,远去之(27),弗使得为阳也。无事之时起之空处,使之备次陈,守闭塞。也此皆天之近阳而远阴,大德而小刑也。是故人主近天之所,近远天之所远;大天之所大,小天之所小。是故天数右( 28)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译文】因此要推求天地的精华,运用阴阳的条例,来区分顺逆的道理。什么地方不可以加放这个道理,在上下,在大小,在强弱,在贤能和不贤能,在善和恶,都可用这个原则。恶之类的事物,全在阴,善之类的事物全在阳。阳属于德,阴属于刑罚。刑罚与德相反却和德相顺,这也是权变之类。虽然说是权变,全用经常不变的措施而实现。因此阳气在顺境中行动,阴气在逆境中行动。逆行却顺和的是阳气,顺行而违逆的是阴气。所以上天用阴气作为权变,用阳气做恒定的标准。阳气出现就向南方,阴气出现就向北方。恒定的标准用在旺盛时,权变标准用在没有更好办法时。用这种方法表现上天显扬恒定的标准,隐没权变的标准,要先用德,后用刑。所以说:阳气是天的德,阴气是上天的刑。阳气温暖而阴气寒冷,阳气是给予,阴气是取得,阳气仁爱,阴气残暴,阳气宽厚,阴气急切,阳气是喜爱,阴气是厌恶,阳气是生长,阴气是衰败。所以阳气经常居处在充实的位置而在旺盛时实行,阴气经常居处在空虚的位里而在没有办法时实行。上天喜好仁爱并接近它,讨厌凶猛的权变而远离它,是认为德伟大,认为刑渺小的意思。使恒定的经在先,使临时变化的权在后,是使阳气尊贵使阴气低贱。所以阴气,夏天隐入居于下位,不能承任年岁的事务,冬天出现居于上位,积置在空虚之处。阴气在养成生长的时候隐伏在下位,远远离开它,不让它能接近阳气。没有事的时候,让阴气由空虚之处出,现让它处在预备的行列,守护闭塞之处。这都是上天接近阳,气远离阴气,以德为大、以刑为小的表现。因此,天子要接近上天接近的事物,远离上天远离的事物。以上天认为伟大的为伟大,以上天认为渺小的为渺小。所以上天的原则是保护阳而不保护阴,致力于德而不致力于刑。刑罚不能够用来治理天下,如同阴气不可以成就年岁一样。执政却使用刑罚,叫做违逆上天,不是统治者应该用的办法。
解说】刑之不可以治世也,可以说是汉朝的学者们对秦亡的一个总结。此处以天的的阴阳之道论证德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以道统来统政统。
注释】 (1)毕于十旬:应作“毕于十”。“旬”字涉下文而衍。董仲舒《天地阴阳篇》: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由此可知本句作“毕于十”为是。(2)旬:当作“【】”(zhōu) ,周匝,包括,包全。(3) 数纪:数目的纲纪,数目的准则。纪:准则,标准。(4) 十如更始:数目到十以后便重新开始。如:同“而”。更始:重新开始。(5)省(xǐng) :省察,知道。(6)圣 人之宝:应作“圣人之实”, “宝”与'实”,繁体字形近而误。实:实情,实质。(7)必成:应作“毕成”,全部成熟。(8)孟春:初春。(9)数(shuî) :多次,屡次(10)三 王之正:应作“三王之政”。三王:信夏之禹,商之汤和周之文王。政:政令。(11)数(shǔ) :计数,计算。(12)达宋公:使宋公婚聘之命通达至国外。据记载,鲁成公八年宋共公派华元到鲁国行聘礼,夏天又派公孙寿去纳币。对这两件事,《春秋》都记为“宋公使华元来聘”和“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按昏礼记事的原则,只有当婚者的父母才可“使”人去做这些事,但在宋共公的婚事上却由宋公自“己使”人,这是不合乎《春秋》记事原则的。但宋共公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所以《春秋》说“:宋公之命达至国外。”
不达纪侯之母:纪侯之母的婚聘之命不能通达到国外。据《春秋》记载:鲁隐公二年“纪裂繻逆女”这样的记载,因为纪侯有母亲在。但是据《公羊传》,“母不通也”,母命不能通到国外,所以说“不达纪侯之母。” (13)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如父兄在上,子弟在下,但子弟也可变为父兄,所以说在上者父兄全都生出他们的下位者也是。阳 (14) 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皇后、夫人号为阴,却是妾滕 之长,所以说“为其上阴”。(15)昌力:盛大的力量,这里指用很大的力量。(16)必令从之下:应作“必令从天下”。(17) 比于地:与大地相同。比:并列,相同。(18) 视 地之事天:服侍国君和大地服侍上天一样。视:„„和一样。(19) 岁七十二日:每年主七十二天。五行学者认为,年全 三百六十日,五行主日,每一行就分主七十二日。这里的七十二日是指居中之上所主。王:主宰。(20)傅于火:靠近火。傅:义同“附”。(21)不敢与父分功美:“父”当兼指“天”和“父”。(22)虽曰权,皆在权成:应作“虽曰权,皆在经成”。经:不变的措施。(23)逆行而顺:应作“逆行而顺者阳”。(24)前德而后刑:权变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用的,所以要先经后权,先德。后刑(25)戾(lì) :凶暴。(26)置之空处:应作“置之空虚”,繁体字形近而误。(27)远去之:远远离开它。之:这里指养成生长之物。(28)右:同“佑”,保护。
天容 第四十五
原文】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1)常,反而有相奉 (2),微而至远,踔(3)而致精,一而少积蓄(4),广而实,虚而盈。圣人视天而行(5)。是故其禁而审好恶喜怒之处也,欲合诸天之非其时,不出暖清寒暑也;其告之以政令而化风之清微也,欲合诸天之颠倒其一而以成岁(6)也;其羞浅末华虚而贵敦厚忠信也,欲合诸天之默然不言而功德积成也;其不阿党(7)偏私而美泛爱兼利也,欲合诸天之所似成物者少而霜多露也。其内自省以是而外显(8),不可以不时,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时。可亦为时,时亦为义,喜怒以类合,其理一。也故义不义者,时之合类也,而喜怒乃寒暑之别气也。
译文】上天的规律,有次序而且按季节,有限度又有节制,变化 而又有标准,一年四季季节间相反却互相帮助, (天道微)细而能达到遥远,绝远却能达到精深,阴阳只一出而很少积,蓄广大而充实,空虚却充盈。圣人是效仿上天来行事的。所以他禁止接纳别人财物,和明瞭好恶喜怒之处,要汇集各种上天不适应四时,不显现温暖、清爽、寒冷和暑热的情况;他用政令告诫人们并改变风俗的细微处,要汇集上天各种颠倒时序之事之一种而来组成年岁;他以浅薄虚华为羞辱而以敦厚忠诚为可贵,要汇集上天各种默默无闻去积成功德;他不迎合偏袒同党而以广泛爱慈和普遍施予利益为美,还要汇集上天各种成熟万物的条件如少下霜多下雨露。他要对内自我省察,由此再显露于外,不可以不按时,君主有喜怒,却不可以不按时。合适也要符合时机,时机也要符合原则,喜怒要按类别汇合,这个道理是相同的。所以义与不义是时机适合与否一类,而喜怒原来是寒暑以外的气侯。
解说】此处论证天君相类,为天人感应大论证的一个方面。
注释】 (1)有常:有标准。常:常规,固定的标准。(2)反而 198有相奉:季节间相反又互相帮助。反:指春与秋反,夏与冬反,春生秋杀,夏长冬藏,彼此相反。(3)踔(diào) :遥远。(4)一:指阴阳只能出现一种,不能同时出现,即有阴则无阳,有阳则无阴。少积蓄:其意不明。(5)视天而行:看上天的旨意而行事,即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6)合诸天之颠倒其而以成岁:此句意义不明,疑有误。(7)阿党:迎合同伙。党:同伙。(8)内自省以是而外显:此句后疑有脱漏。
传斌老师对经文的把握很深入,对于经文的讲解也很充实。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结合今天共学的经文内容与传斌老师的讲解,浅谈我个人的认识,并提出个人在学习当中生发的几个问题,就教于现场的各位老师。
一、汉代重建政治思想体系的背景与必然性
考察商周秦以来的天人关系及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方式。商人以上天后裔自居而获得合法性;周人以“以德配天”而获得合法性;春秋战国政治思想多元而混乱,实则进入到以实力为尊,政治哲学根本思想退化到技术层面,借助国家机器的管理水平而决定。
到秦末出现一重大变革——非贵族阶级起义而取得政权。汉统治者出自庶民,感受尤深。自己走过的得天下之路,尤其防止他人再走一遍,所以断然是不能允许以实力决定天下大势的。因而出于政治治理需要及对农民起义、藩王势力控制的考量,建立起稳定的思想体系以构建政治合法性,稳固政权,势在必行。据此,重新定义天人关系,借助神学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政治合法性从周以来的德、春秋以来的民本,战国动荡中的实力决定论,重新拉回到天人关系而建构的政治思想体系。通过给天的自然之道加上人为的目的而来建构基础理论。这个过程中,董仲舒通过对天的意志的描述与客观的自然观有不同,也是必然的。自然观,被赋予政治哲学的意味而成为一种基础工具。这是董子协调各方认知,借神学建构的路径而要达到的人伦目的的手段。这个方式从哲学本身来说,未必是进步,但却是可行的路径,可能也是基于当时社会认知唯一可能的途径。
二、董仲舒构建建构思想体系的逻辑
从逻辑本身来说,董子的逻辑未必高明,如“阳气为德气,以阴气为刑气”这种解释本身即过于附会,这也暴露儒家一直以来短于哲学建构的事实。但董子要解决政治哲学的问题,又不得不从自然观出发。踩着今天我们难以苟同的逻辑,董子从自然观出发,强行进行历史观、伦理、政治思想及政治主张的粘合搭建。
我们看看董子的逻辑。
在阐述人的存在时,董了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人十数,建立天人关系。
在《人副天数》篇强调的“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中,以这搭建起天人的神学体系根基。在这个逻辑过程中,人虽然得到了极高的自然象征位次,但实则是为切削个体单独的主体性而作的努力,以进行对人性的约束。又以圣人法天,而圣人即是天子。群氓法圣人,无论是情志还是德性都是如此。几个逻辑建立在一起,天子便成了天人逻辑的节点,获得区别于百姓的神性与相对主体性,从而建构了王权相对百姓的绝对性。
在《四时之副》中,董子以天的春、夏、秋冬四季来配人事中的庆赏、罚、刑四政,天人是同类,人副天数,人与天同类相感。天地间的事物,相同则相互感应,相互增益。在此基础上,依据当时人们相对客观的自然观来界定天数,从而为人的行为、情志创造了一个政治人伦可用的图式,连接了自然观与政治人伦。也从另一个角度定义了刑罚的合法性,而对冲掉儒家一直以来的专注强调“德治”的观念。孔子的:“为政以德”,周人的以德配天的政治合法性逻辑被董子搬出的“天”对冲掉。
在董子诸多的形式逻辑中,董子完成的是对人的宗教式的限定——人虽然是天地之间最贵的,但必须顺天而不能逆天。实则人的道德主体性是被剥夺了的,这个层面同宗教相类似。但宗教理论体系重视的是神权,会建构出人在理论体系中的生老病死理念世界。而在董仲舒的理论不能算作宗教原因在于其是借神学的手段而建构人间的秩序。
评议人 北京理科前线班课运营总监刘明强
三、董仲舒思想建构的尝试及今天回顾其思想的成就
回过头来看《春秋繁露》,此书是董子为了建构一套政治哲学时的理论设置,董子提出这些观念时,这些观念还没有进行社会实践。而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这个理论已经实践了两千年,所以当着眼于汉至清两千年间的历史事实而评述之。政治哲学的建立,首要的便是对政治图式的基本模式设置,最关键的便是基于当时社会认知能力的完整性,而不是真理性。唯有完整性,才是建立政治哲学体系之后,保持运行的稳定性的关键,也即能否持续同基本设定的逻辑并无关系,只要不去质疑,则无所谓对错。甚至说,只要不可否认则具有的正当性。董子的天人相副、天人感应即是关注到这些点的。
读董子书,正视一个政治哲学理论的诞生过程,是难得的体验。
四、思考
下面的学习当中的问题思考,请教主讲人传斌老师与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也权当抛砖引玉。具体如下:
1、汉代学术,上承周秦,下启两千年政治思想之主体,为什么从当代学者看来,却评价不高?从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其伟大之处,而从学术方面却有如些评价。这个过程中,对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什么启发?
2、学术的退步是否就意味着政治的退步?
3、董子是如何从一砖一瓦建构起他的理论体系的?
4、话题: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对比董仲舒的论述中赋予帝王的权力职责,相同异同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