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会学者的精神气质 | 学吧精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喜欢莲,它看似高冷不可触碰,但是又深入到大地之中,感受着万物生机的勃勃朝气。就像社会学这门学科,清新如它,美丽如她,内秀如她。
可能在进入到“社会学”这一领域的初始,不像人家为着学术的憧憬,或是为着专业的拓展那么雄厚壮志。可是,在不断深入的了解、学习中,社会学的认知和它独有的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想法和身体力行。
当然,在社会学这条道路上行走充满荆棘和坎坷。借用西方的理论分析自己的问题会被视为抄袭也不符实际,而自己理论框架的搭建又不是一时兴起而为之。费老终其一生为着社会学本土化而努力,是作为后辈的我们要去奋斗的目标。而作为社会学者的精神气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老师曾在课上不止一次说过:作社会学研究者就像漫漫长夜的守夜人。社会学不像理工实验,进行N次的原料调配和反应总会出现现象。社会学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数据,甚至在中国运用些许“蹩脚”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分析问题。不论怎样的“折腾”,对社会学研究的初衷都是学者抱有一颗积极探索的心。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批评,扛得住质疑,在相关研究的漫漫长路上摸着石头过河。
默顿所言“科学的精神气质”再恰当不过,长期无形的社科素养要求我们拥有洞察事物的眼力,西方理论的学习要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虽然在研究中我们试图做出价值中立的判断,但是,我们何尝不期盼任何一次的付出都可以得到期望的结果。看过点李银河的书,读了些关于潘绥铭的报道。感触良多,二人身上散发的是我真正钦佩的气质。社会学者的付出是为那些被“常理”排外的群体正名,是追求心底深处那残存不多的“专业良知”。漫漫长夜的守夜人正需要有心、用心、关心做学问。走过千山万水,淌过长江大河,真正的社会科学者不变的是为寻求真知的不懈。
社会学应该是门接“地气儿”的学科,是在当人们说起它不会再认为它高不可攀,是只能远观的“奢侈物”,而是可以深入到人们周遭生活的“必需品”。就像莲花,中通外直的刚烈,又不失近人的亲切。
社会学——这个有魔力的学科,它吸引着每一个想要靠近它但是总觉得与之有疏离感的科目,它是每个心中有社科信念的梦想家有无限遐想的“桃花源”。而为了心中那最后一方的净土,每个社会学者身上的桀骜气质都该如莲一般,依旧清新、美丽、内秀。
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晖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