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奇书
但凡认得中国字的人,大概都知道四大名著吧。
鼎鼎大名的四套书《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已经浸入到了中国人的灵魂里面。从父辈们的口口相传,到爱不释手的连环画,再到砖头厚的原著,一直延伸到各种改编,解读,乃至后来风靡一时的游戏,动画,影视作品,可以说这四套书已经构成了我们的文学基石,乃至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们的三观。
所以当有一天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遇到了《荡寇志》这本奇书,瞬间觉得世界是黑暗的。
此书完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主要情节是以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为首的一干封建官员受到奸佞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杀上梁山,而是忍辱负重,以屠戮农民起义军的行为为献礼,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用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乌纱帽。作者同时塑造了法术高强的陈希真和陈丽卿父女,智勇双全的云龙彪,足智多谋的刘慧娘等全忠全孝的形象,让他们辅佐能臣张叔夜围剿梁山,把天罡地煞尽数擒拿杀光,永世不得翻身,体现了“尊王灭寇”的宗旨。
本书的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清代晚期,正好处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满清统治由盛转衰,逐渐腐朽崩塌的变革期。众所周知,嘉庆朝之后,曾经弓马娴熟的八旗渐渐变成了只知道遛鸟唱戏的纨绔子弟,一度锐意进取的大清也迅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垮了下来,最明显的就是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虽然并没有任何一处义军可以像后来的太平天国一样占据半壁江山,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量的农民起义,会党结社,乃至民族冲突,宗教叛乱,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刺刀,扎在了满清庞大而虚弱的躯体上,遍地狼烟,处处烽火,严重的打击了王朝的统治。
而俞万春,作为一个一生从未涉足官场,但是对于大清忠心耿耿的一分子,不仅随同其父在广东身先士卒的参与了围剿农民起义的军事行动,而且忧心帝国危机重重,民心不古,其中流传甚广的《水浒传》作为他眼中的异端邪说,实在是为祸匪浅。为了“杜邪说于既作”,愤而“弃戎从笔”,写了这本《荡寇志》,准确的说是从《水浒传》的七十回之后开始重新改写,一共也写了七十回。
阅读此书的体验是非常奇特的。
一方面作者文学功力了得,行文流畅,遣词造句颇具匠心独具之处。如果单单考量文字功夫,公允的说,《荡寇志》其实并不亚于《水浒传》,甚至在文中还会看到“奔雷车”“沉螺舟”此类近似后代百年后才出现的装甲车,潜水艇般的神奇物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机械科技的发展轨迹。
但是作者又让深得人们喜爱的梁山英雄一个个身死非命,无一幸免,其居心之狠毒也令人侧目。俞万春续写的《水浒传》是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版本,其中心思想与二百年前的金圣叹一脉相承。所以曾有人如此评论“金圣叹是腰斩《水浒》,而俞万春则是彻底扫荡了《水浒》。”
对于此书,后期的中国文坛评价也显得非常复杂,一方面作者写的确实一手好文章,正因为写得好,才会让人读后更加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这样评价,“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而上个世纪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更直接批评俞万春“为金圣叹所欺,变本加厉”,所作《荡寇志》“不但文意毫无可取,且令人读之,每增不快”,认为《水浒传》作者应该对俞万春“数掴其颊以责其不肖”。细细品之,颇多值得玩味之处。
自己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几乎是气炸了肺,一本书读的磕磕绊绊,别扭至极。
后来年岁渐长,慢慢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回过头来看以前曾经读过的书,总是会读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包括这本《荡寇志》。
并且由此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四大名著应该怎么读?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