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柏林1945》

这是一个月来写的第二篇关于安东尼·比弗著作的书评。之所以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恐怕对于一个读书读的有点痴的人来说,只能说明心中的欢喜,已经难以抑制了。

上一本书讲的是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德国人和苏联人绞杀在冰天雪地的伏尔加河两岸,用大炮,用机枪,用坦克,用牙齿,拳头和生命,扼住对方的喉咙,企图置对方于绝境。当然,最后的结果自然大家都知道了,以鲍罗斯被俘,德军完败,苏军“大获全胜”为结局敲上了德国纳粹棺材上的第一颗钉子。(详见拙作: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寻找那些尘封已久的真相:《1942斯大林格勒》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时间来到了1945年,苏联人一路反攻,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打到了柏林城下,前锋部队已经可以看到帝国大厦直插如云的的身影了,想想几年前德军中央集团军大概也是这样眺望莫斯科红场的洋葱头吧?

这是一场没有胜负悬念的战役。此时的德国,早已经不是当年横扫欧洲,威不可挡的铁军了,要不然也不会把年仅十二三的童子军也半骗半吓的拖上了战场。所以对于作者来说,如何写出战争以外的意义就成了这本书《柏林1945》的最大悬念。

本书好就好在作者把视角落在了大场面中的小细节。

本书妙就妙在作者把笔墨洒向了那些战争铁蹄下的平民百姓,以及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不管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至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家们,无论是朱可夫和科涅夫的明争暗斗,还是希姆莱,戈林,邓尼茨,戈培尔的垂死挣扎,所有这一切已经不是本书的重点了。

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除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运筹帷幄的政治博弈,抽丝剥茧般的步步推进之外,我还看到了慈悲,看到了战争背后的真相,看到了乱世之中人不如狗的阿鼻地狱,以及每一个痛苦挣扎的生灵在绝望的嚎叫,即使是胜利者,同样无法逃脱。

全书一共五百一十页,作者从苏军进攻东普鲁士开始,一直写到与美军会师易北河,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正式停火。在这些我们都知道的历史背后,是这一场浩劫对于平民,不过也许并没有“无辜”的平民这一说,带来的残酷摧残和无尽伤害。

举一个例子,苏联人好酒,世人皆知,军队自然也不能免俗。苏军酗酒程度严重到需要斯大林一而再,再而三发布命令勒令后勤部门必须要保证前线作战部队的伏特加供应,违者以军法论处。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止酒瘾大发的苏军士兵直接把含有甲醇的坦克防冻液灌下肚子,一时之快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部队的大面积非战斗减员,因为就算明明知道甲醇中毒是会失明和死人的,但是士兵们就是忍不住,对于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活着回来的他们来说,喝个酩酊大醉的快感更加重要。

这样一群来自极北苦寒之地,饥肠辘辘,彪悍粗鲁的汉子就这样一阵风似的冲进了西里西亚,冲进了但泽,冲进了土地平整,水渠纵横,房前屋后种满了苹果树和玫瑰花,谷仓里面堆满了粮食,牛羊遍地,鸡犬相闻的德国。哦,对了,还有那些鲜花一样美丽娇艳的姑娘们,此时她们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命运。

悍不畏死的苏联红军士兵恍惚间竟然不知道如何是好。

根据战后苏联披露的材料,当时普通苏联红军士兵最大的迷茫和困惑不是如何攻克挡在前进路上的碉堡,而是反复质问上级,他们德国人有这么好的生活,为什么要到我们家里烧杀掳掠?为什么要强奸我们的姑娘?为什么要杀死我们的老人和孩子?为什么要来祸害我们?为什么?

这个本应当去问希特勒的问题,苏联军官当然回答不了,不过他们成功的把这种“不能理解”转化为对德国的仇恨,对于每一个德国人的仇恨,不管他们是不是军人,对于每一栋德国房子的仇恨,对于每一块德国农田的仇恨,对于每一条德国狗,每一棵德国树,特别是每一个德国女人的仇恨。

斯拉夫人血脉中的凶性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发泄也好,报复也罢,极端情绪挟持着胜利者的傲慢和仇恨喷涌而出。作为已经注定要失败的德国,平民成为了承担这种凶性发泄而无处可逃的唯一载体。根据战后多方记载,无论是英美史学家,还是苏联内部,都对苏军进攻柏林过程中表现出的残暴,血腥以及诸多非理性行为感到震惊,不同之处无非是在于英美一方将之加上了意识形态的枷锁,而苏联官方则多多少少显得有点怀抱琵琶半遮面罢了。

苏军的这种暴行,包括以下但不仅仅局限于以下行为:

---毫无意义的杀戮;

---群体性的强奸;

---充满了破坏性的纵火焚烧;

---以及各种歇斯底里以“打砸抢”为代表的破坏行为;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分析,,以上种种皆是一种极端心理的发泄。这种极端心理曾经支持着那些普通士兵爬冰卧雪,挺过了1942年斯大林格勒的枪林弹雨,但是到了1945年春天的柏林城外,这种极端心理成为了一种充斥着暴虐,野蛮,残忍,毫无理性的兽行。

再举一个例子,按照规定,每一个苏军士兵可以托运限重不超过五千克的包裹回家,可以是他们在德国的任何战利品。但是负责登记运输的士官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苏军士兵把已经剪成碎片的窗帘千里迢迢的寄回国内,与其浪费宝贵的配额,为啥不寄点更值钱更实用的呢?可是执拗的士兵就是要寄五公斤碎成渣的窗帘,或者半扇破碎的镜子,三条腿的凳子等等诸如此类回到遥远的家乡,。看着那些张着嘴傻笑的士兵,那种发泄之后的空虚显然并不是代表满足和轻松。

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观察视角,不过如果读者愿意多花一点点耐心代入书中描写的话,必然会有一番别有深意的体会。如果你是一名苏军士兵,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德国百姓,你将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现实?你将何以为之?

这些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想必作者自有深意。当然既不是为了烘托胜利者的伟大,也不是为了嘲讽失败者的落魄,而是为了说明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什么所谓好的战争,坏的战争,所有的战争都是无情,凶暴,黑暗,灭绝人性的。都是对于人世间一切美好,光明,温暖以及希望的彻底践踏。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战争作为政治冲突的终极解决手段,从来都是充满了仇恨和杀戮,从原始时代,到冷兵器时代,再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最先进最顶级最新的技术往往是被第一个用在战争军事中,用来杀人,用来破坏,用来摧毁一切的。

而且,按照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如果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失败者固然会成为地狱的亡魂,恐怕胜利者不过是炼狱的幸存者罢了,就连旁观者也势必会遭受无妄之灾,很难全身而退了。

不信,不妨去看看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再看看当下的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愿世界保佑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都能有碗饭吃吧!

PS: 基于作者的身份,英国人,所以可以理解文中对于苏联人的那种若有若无,隐藏极深但又时不时出现的蔑视和敌意,其实,美军,英军,法军在德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