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可以超越古人吗?
当代书法是否可以超越古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从书法的审美标准而言,书法虽然没有量化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被公认为最高境界。晋人书法之所以成为一座高峰,既有时代背景,处于古今文字转型时期,也时势造就了王羲之为代表的一代英雄,引领书法,开创性地进入了书法五体(篆、真、草、行、楷)时代。书法从此开始了今体时代,并以此为起点的文字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文字没有根本改变,书法诸体形成约定俗成的法度、规则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这些已融入中国人血液里、骨子里的记忆,以为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从这个意义来说,王羲之是伟大的“书圣”,是书法的一座高峰,要想超越比登天还难。
从书法的属性而言,书法是抽象艺术,又是文字艺术,是“心画”。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文字相对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则更多体现人的主观性,而人的主观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不断进化。因而,作为“心画”的书法,也势必伴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而得到超越。书法没有静止状态下的最高,只有不断以螺旋循环状上升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当代书法超越古人书法是完全可能的从书法数千年的历程看,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谁能说欧阳询的书法就比王羲之书法差吗?颜真卿的书法比欧阳询书法差吗?黄庭坚的书法一定比颜真卿的书法水平低吗?既没有可比性,也并不意味着后人一定就比前辈差。
古人将书法分为“神、逸、妙、能”等级,也只是个大原则的判断。而不能像比武、比技的竞赛,分一、二、三等,像梁山英雄一样排座次 ,既难以做到,也没有意义。
我以为可从以下三个辩证关系中加以理解:
第一、书法的“规矩”与“神彩”之关系。中国人的法度之说,以“心”为大,以天为大,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这是非常玄妙的。故评价和衡量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低,从法度和形质上难以判断。于是就产生了“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思想。这种“心手达情,抒发胸意”皆是个体行为,无法量化。而王羲之的书法精神,恰恰与这一时代精神相吻合。于是就产生了象征魏晋风骨之精神的王羲之书风,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书法审美的风向标。之后的书家,高举传承“二王”书风的旗帜,以王羲之的正统嫡传为荣。但这不等于后人就一定脱离不开王羲之的束缚。例如,唐人法度和充满浪漫主义的书风;宋人的率性意态和抒情书风;元明清的多姿和重形态之美书风,皆具时代特点,也有别于“二王”的书风,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第二、书法的“技法”与“修为”之关系。书法技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格式标准,尽管古人说的非常透彻:“用笔千古不易”,也有非常详细的点画笔法和结体原则,但其实,每人的具体写法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同。各人的行为模仿怎能一模一样?大家都学“欧体”,各具面目。书法的这一特性,可以说是用笔因人而异,怎能如机器般固定一个不变的写字模式呢?有人总结王羲之的用笔是内擫法,王献之是外拓法。这也是理论之说,实际而言,也很难有区分。如果按此说法,颜真卿的笔法算什么呢?有人说颜真卿的笔法是外拓法,其实他的外拓法与王献之的外拓法有很大区别。“技法”无法计量,于是,就有了“修为”之说。修为虽然也难以量化高低,但有仙风道骨,人书俱老之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的大器晚成,出神入化之境界,是一种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也是可以超越古人的书法。
第三、书法的“创新”与“狂怪”之关系。两汉时期的杜度、崔瑗在真书(隶书)时代,创造了不隶不草的章草,在当时自然是一种“怪”,但因其便捷、点画的生动有趣,又具书写法则,深受皇帝和群众的一致喜爱,于是就成了创新。唐朝旭、素的狂草,出现在重法度的时代,他们把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建立在法度之上,虽然一时被认为“狂怪”,但顺应了时代潮流,迎合了众人的审美情趣,是为创新。
经常听到有人说,如今时代不同,王羲之的本领不够用了。这话可以理解为有创新思想,但究竟是创新还是搞怪,不是谁说了算。要看本质,看主流。如果既不能与数千年的书法主流衔接,又脱离了时代主流文化,肯定会受到社会谴责,遭到书法界唾弃。或许有些高人不属凡人,具有先天之见,但脱离了根基的非主流书法,即使高人,也难逃厄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是一种超越,而“狂怪”迟早被历史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