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胡居亚:消失的街巷,过去的故事(中)

消 失 的 街 巷

过 去 的 故 事

(中)

明光另一条大街就是“丁”字下面的一竖。这条东西方向的大街,叫明光大马路。大马路垂直于中大街。垂直点就是曹姓兄妹俩开的茶水馆。
明光人叫茶炉子,井水烧开后,卖的白开水。居民自带水瓶前来打水,早晚是高峰,要排队。有时水没开,来不及,就将水瓶放下来排队,排了一地,老远。也是那时明光的一道风景线。
在明光中心区域开茶炉子的有四家。大巷口南边四条腿炮楼下,北边上第一家就是卢家开的茶水炉。
老母亲带着闺女和儿子忙里忙外,操持一家生计。卢家大女儿后来招工,在橡胶厂工作,当过共青团支部书记。
东方红电影院方家巷东面有两个工厂,一个针织厂,一个织布厂,两个工厂职工喝的开水都是卢家茶炉小哥送的。
大巷口下面第二个拐弯口,当铺旧货商店对面,还有一家茶水炉。
从大巷口下来,一拐弯,老远就看到这家门口的大水缸了,不知道这家茶炉主人姓什么。再一家就是学堂巷,老明光中学,师范学校,县医院大门西边二十米,庆家开的茶水馆。
五十年代,我们家住在师范学校教师宿舍的汪家老宅里,多数是去庆家茶炉冲开水。庆家老板娘有三个孩子,老大没见过,还有两个女儿,学堂巷里的街邻们都称呼 她姐妹俩叫二庆三庆。母女三人开茶馆过日子。一直到姐妹俩出嫁。
有时候我到茶炉冲开水,庆家水没开,我性急,拎着两个水瓶,大巷口三家茶炉转了一圈,水都没开,再跑回庆家茶炉。
二庆姐左手端着冲开水的白铁漏水斗,把漏头在水瓶里放好,用右手攥着一尺多长白铁水舀把子,从水罐子里舀出翻滚的开水,倒入漏斗里,一边冲水一边说我:“就你个急性子,不能等啊,看!看!还是我家水先开!”
茶炉一般都砌置四个铁制水罐,靠近煤炉口的两个水罐水先开,两个水罐开水冲完后加上冷水,不多会,后面的水罐水也开了。
一个批次,可以冲满二十个水瓶。
第四家烧茶炉的是曹家茶炉,在大巷口,老妹原来也是我小学的同学。父母年龄大,后来不上学了,下学在家烧茶炉。
穿过曹家茶水馆通道,向东走,来到后院,我的发小巴齐,还有何家姐弟何仰棣、何和他们俩家都住在这后院里。
这里也是我们小时候学习玩耍的天地。
从曹家茶水炉门口开始,出门就是大巷口。这里是明光大马路东段的起点。
长条大青石铺就的大路,一路向西,下坡拐了两道弯,直奔千米之外的火车站大门口。
这就是明光的大马路。1958年县里修大马路,青石大马路全部换成了花岗岩石块铺就的大马路,现在又建成了水泥路和柏油路,换下来的花岗岩石块有些铺到了跃龙岗景区院内。长条青石则奉献给了抹山寺的主持。
六十年代,大巷口的大马路两边:
街铺商店,彼邻交错
布店鞋店,大小百货
金银首饰,食品糖果,
卤兔烤鸭,杂货吃货,
回民饭店,食客满座。
这里是明光集商业中心的黄金地段。
在回民饭店西山墙边空地上,有个地摊,地摊油布上铺了一堆拔掉的牙齿。除了人牙,不知道还有什么凑数的牙,摊了一地。这是实物广告,以展示抜牙郎中的手艺高超。
饭店外西山墙上,挂着大大的“抜牙”两个字的布帘,算是招牌。
空地上放着一张长桌,两条长凳。桌面上摆着一个药箱,一个白色搪瓷器械盘,盘子上面放着老虎钳还有打麻药的针管。
一对夫妻俩,逢集就在里摆摊。到了人多围观时,夫妻俩就吆喝开了,一唱一和。
男的手里拿着棍,一边敲着地摊上的牙,一边说唱道:“哎呀呀!……牙疼不是病哪,……疼起来要人命啊!………真要命啊!”,
女的在一旁和着说,“不管是虫牙,火牙,撅牙,眦牙,獠牙,就是老虎牙,你想抜,我们都能抜!”
“男孩抜掉老虎牙,漂亮人人夸,女孩抜掉撅眦牙,不要媒人找婆家……”
男的接着说,“抜烂牙,包金牙,显贵了,包银牙,再不济,包瓷牙,保你趔嘴笑哈哈!天天笑哈哈!”女的又接一句,“一张嘴,金光闪闪,大金牙!”………
牙摊斜对面就是国营饭店。面朝北的两层楼国营饭店,在大巷口显得特别高大上。
我小学同学程有霞的老父亲在饭店里掌大厨,是掌勺大师傅,人长得高大白胖,戴着厨师帽,系着围裙,围裙上面印着“国营饭店”四个红字。
饭店里还有两个店前招呼客人的男服务员,一个中等个,一个稍高一些,都长的白白净净,工作服穿戴整整齐齐,两人上衣左面口袋上也印着“国营饭店”四个小红字。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时代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宗旨,也是城市所有服务行业人员的口头禅,你要是对他们的服务和行为给于称赞表扬,他们准必回答:“为人民服务!”
我们看到的两个服务员,面带微笑,笑容可掬,站在饭店门口,招呼着来吃饭的客人,很像《满意不满意》电影中,苏州观前街得月楼饭店里的小杨师傅。
客人来了,他们俩吆喝开了:
“二位来了,里面请………楼上坐!”……
“阳春面两碗……外加荷包蛋”
………
“猫耳饺两碗……别忘洒胡椒面”
饭店隔街对面,高台阶走上去,是民国时期明光集比较上档次的棋牌会客楼,大烟抽赌场,消魂散金处,青楼红灯区。
解放后查封关闭停业了。
国营饭店隔壁,是新新浴池澡堂子。过了菜市小巷口,就是门朝东的向阳理发店,旗舰店。
一路向西的大马路在这里向右拐了一个九十度大拐弯,近五十米长的路面,东西街道变成了南北路。理发店座西门朝东,理所当然的叫作向阳理发店了。
大马路在此又向左拐了个九十度大弯,在刁家的当铺旧货店门口拐向了正西,上了正路。
大巷口,酱园店对面,汪家宅院门口的店铺,原来也是当铺故衣店,逢集摆摊卖旧衣服。
老板向赶集的人吆喝道,“这可都是从南京上海收来的,九成新的好衣服……料子好!……都是毛尼、板绒、华达尼……便宜……真便宜!……”
明光的两个当铺故衣旧货店都在大巷口,一东一西。
也算是个“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不过明光没有南北通州,明光倒是有两个培训干部的大学校,都在中心路上。
一个在南头,叫南训大。原来应该是明光南头李家的大院。
一个在北头,叫北训大。北训大不知是不是明光胡李汪秦四大家族秦家的大院。
日本鬼子侵占明光时期,这里曾做过鬼子的兵营。也是关押新四军、老百姓和国军俘虏的监狱,是鬼子红部所在地。
两个干部培训大学校中间还有一个老党校。在中心路2巷内院里。
大巷口南边柴行巷口正东100多米,是嘉山县人民武装部。紧靠人武部东面有一片区域,叫嘉山县农业干部学校。毛竹草房泥巴石灰墙,大小四十多间,八路军抗大式的学校。
大家都管它叫农干校。
63年至66年我们家在这里住过四年,原址现在已经并进人武部大院里去,盖上楼房了。
五十年代,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即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更,是从互助组、合作社开始,到初级社,高级社,过渡到人民公社。
党的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嘉山县农村,区、乡级包括人民公社成立后三级干部队伍的建设,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文化的学习普及,是那时我们国家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县里领导们十分迫切的工作任务。
这个阶段的农村干部学习培训,住宿就餐的地方,就是南训大,北训大,农干校,老党校。
后来我曾经到马岗、古沛、高王,苏巷人民公社搞过路线教育,也到过潘村、邵岗、旧县参加三秋四夏工作组,还在涧西白沙王公社插过队。
在下面农村,常听基层的老党员老干部说,去明光党校,农干校学习,到县里南训大、北训大培训,都是自己打着背包,步行几十里,地跑去的。
有路远的,像自来桥,女山湖,潘村、柳巷的党员干部,到明光学习开会培训,要带干粮,走一天。
睡觉打地铺,吃饭大黄盆打菜,八个人围着菜盆,蹲在地上吃。
南训大、北训大开会,培训,学习,使用比较频繁的两个阶段,是在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前后和六十年代反五风、反浮夸,搞四清时期。
后来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粮食超纲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更是经常在这些地方开会学习培训。
北训大曾有一个时期作为县第二招待所在使用。县里后来建了新的第二招待所,盖了大礼堂和大食堂,基层干部来县里开会学习,住宿就餐条件就完全改善了。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嘉山县开始将五八年武明当县长时修的县内土公路铺成沙石公路,明旧公路是陈广喜当付县长时修的,他是总指挥,沿线的老百姓都记得。
涧溪到自来桥的土公路铺建沙石公路 ,我就亲自参加干过,七零年春天,我还在白沙王公社插队,我们生产队负责小狼岗那一段两公里的路段,干了有半个多月。
到了八十年代,全县各个公社基本上晴雨天都能通客车了。
现在更好了,基层干部到明光开会学习,再也不用背着被包,地跑了,也不用打地铺睡觉了。坐汽车到明光,住的招待所,开会大礼堂,不用席地坐,吃饭都上桌。
交通更方便了,柏油路,水泥路修通到各个区乡镇,三元钱上车,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过去县、区、乡(公社)干部参加的会议,称作三干会,有大队干部参加的叫四干会,扩大到小队干部参加的是五干会。
开三干会四干会比较多,开五干会一般每年年初要开一次。同时召开“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模范表彰大会”。
我记得大会是在明光大戏院召开的。会场特别隆重,场内场外,红旗招展,广播大喇叭一遍又一遍播放农业学大寨的歌曲。
主席台上,县委领导给先进公社、大队、生产队发锦旗,给先进个人发奖状奖品,戴大红花 。被品上先进模范的,个个红光满面,喜气洋洋。
过去年代,每年年初,都要传达中央一号文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多少亿人口要吃饭,民以食为天。无论谁做国家领导人,都要把吃饭的粮食问题当作头等大事,都要把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工作作为第一要务。
嘉山县是个农业县,当然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抓三农工作。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说的都是三农的事情。上千人来明光参加会议,包括县直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负责人在内,听文件传达的好几千人。
明光大戏院主会场,东方红电影院分会场,后来还有县委招待所大礼堂。
会议期间,明光大马路、中心路人山人海,人流如潮。
那段岁月,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年代,是个火红沸腾的年代。
再说大马路,从大巷口下来经三六九饭店门口,过逢集街市三角广场的小井,向西经过公安局,新华书店,又经过龙泉巷口,向阳理发店分店,明光镇卫生院,刘家铁匠铺,食品公司和它对面的新万全饭店。
在这里大马路和西环路交叉后又向西经过文化馆,大戏院,工农兵照相馆,工小,土杂品公司门市部,高级饭店和它对面的老邮电局,五金厂门市部,再向西就到了工会,林泉洗澡堂,三八旅社,旅社对面有个不太大的饭店,饭店隔壁就是搬运站。
火车站对面的津浦饭店,是明光河下及火车站周边最好的饭店。
现在老津浦饭店和它后面的环迴巷包括北面的拆迁区域里的民居老铁路职工宿舍,土杂品公司宿舍区都已拆迁完毕,一片瓦砾。
大马路在火车站票房大门口和搬运站之间向左一个华丽转身,穿过铁路道口,在航运站门前,向右一个拐弯,就到了顺河街。
顺河街就是明光“丁”字下面的弯钩处,是老明光人口里常说的“河下”了。
“河下”顺河街这里,不到二百米的河段竟然有四个码头。
一号码头,二号码头,三号码头,四号码头,捱排彼邻,船来车往,人声鼎沸,可见当年水运繁忙的景像。
顺河街一带有通向河西砖瓦厂的老渡口(对岸就是小河南村),有国家战备老粮库,居民购粮站,还有米厂、油厂、面粉厂,往西还有石灰窑场。
石灰窑场西边,就是明光通往定远合肥方向,及五河泗县方向的池河公路的三叉路,那时池河上没有公路桥,汽车轮渡艠䑩渡口就在这里。
流经明光顺河街这一段的池河,从南沙河流入池河开始,到抹山脚下女山湖入湖口这一段,明光人都叫它老河。
在定远县境内,流到马岗山高村下面的大滩这一段的河段,叫池河。
上游定远县境内,有个集镇名字就叫池河。
和长江一样,上游叫金沙江,中游叫荆江,下游叫扬子江。一个地段的河段一个叫法。池河也一样。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

  • 宜陵人说宜陵,宜陵人看过来

    [往期选读] 家乡宜陵的历史 宜陵先贤,乾隆之师 游走宜陵老街 下面摘录部分网友的留言. 回  忆 @沐姥爷 小时候宜陵的老街是用一条条石块铺起来的,每块之间的缝隙里,能听到排污的水流声,街上真的是车 ...

  • 驾游滁州,看风景里的明光!

    明光美 / 明光文旅 六蝶泉 / 明光文旅 老嘉山 / 王绪波 老嘉山 / 明光文旅 黄寨草场 / 明光文旅 黄寨草场 / 徐树春 女山湖 / 叶方 女山湖 / 明光文旅 来源: 来源:WE领读精选, ...

  • 云南路的回忆 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听说云南路要拆迁了,前几天我特意顺便从那里路过.去看一看最后的云南路的老房子,因为那里是我从出生.小学.中学都在那里生活过的地方. 我住的大院年久失修已失去昔日的风采. 我以前住的院子是青岛特有的一种 ...

  • 推荐|胡居亚:学堂巷里的故事

    我父亲是一名医生,1953年开始,在怀远一中任校医.   1956年跟随年福良校长来到嘉山明光,在汪雨湘老先生开办的明光中学原址筹建嘉山师范学校. 父亲继续担任学校医务室医师,兼任学校人体卫生常识课教 ...

  • 推荐|胡居亚:消失的街巷,过去的故事(上)

    消 失 的 街 巷 过 去 的 故 事 (上) 2020年12月11日,明光新火车站建成通车. 我从滁州特意乘坐上海方向发来的K348次,温州开往沈阳北的列车,前往明光. 这是明光新站运行第一天到达的 ...

  • 推荐|胡居亚:消失的街巷,过去的故事(下)

    消 失 的 街 巷 过 去 的 故 事 (下) 李 巷 和 胡 巷 这次新火车站东面大拆迁的区域里的民居建筑现在已基本拆完. 望横街西南一片的民居,包括南大寺一片的百姓住家,一年前就已经全部拆掉,现在 ...

  • 推荐|胡居亚:关于明光地名的记忆与联想

    小小明光 七十年代之前明光市镇规模格局不大,老百姓口中几句话就把明光格局讲完了:站在大巷口,背靠东街后,左看街南头,右看街北头,向西看河下,车站大码头--明光就这么大. 一条中心路连着明光南头和北头, ...

  • 推荐|胡居亚:邂逅跃龙岗

    邂逅跃龙岗 文:胡居亚 现在流行朱元璋出生地是在明光的跃龙岗,根据就是赵府村的"跃龙岗"石碑. 可是跃龙岗石碑所在地赵府根本没有什么岗,村里大部分田地都是湾里湖地. 我多次去过赵府 ...

  • 推荐|胡居亚:尿布滩 母子情

    尿布滩  母子情 文:胡居亚 离开赵府村四五里路,东北方向,抹山脚下,女山湖畔,东风湖滩水面里,影绰呈现着一片台地.   近前细看,台地是一个约四十多米长,二十余米宽,高出水面约二米的平顶土墩.   ...

  • 推荐|胡居亚:蟠龙山城

    来源:网络 蟠 龙 山 城 文|胡居亚 从小我就是一个喜欢跑的孩子. 五十年代那时候,家住在明光南大街老派出所后面.后门口在小巷子里,和后来的大学长刘老根家门对门. 出了派出所大门,向南沿南大街一直向 ...

  • 推荐:胡居亚:明光集的过去今生

    明光集紧靠池河和女山湖,有水产品的渔民和有农产品的农民在这里互相交易买卖,形成了原始的最初的集市. 农历三.六.九逢集,官称明光集. 后来行政区划称为明光镇. 再后来津浦铁路通车了,起个站名叫明光. ...

  • 主编推荐:田兆宝作品《胡老板》 (西郊小树林拾的故事)/轩诚播读

    文 / 田兆宝 编辑/清慧 播读/梁轩诚 胡 老 板 (西郊小树林拾的故事) 小树林的秦腔戏迷们没有不知道胡老板的. 胡老板是鱼化寨人,50来岁,中等个儿,头发很旺,大背头梳的溜光.据说胡老板家里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