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吴磊“父子”原型,乘风逆行的冀中骑兵团值得我们世代铭记

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吴京导演的《乘风》篇有两位灵魂人物:骑兵团长父亲马仁兴,通讯兵儿子马乘风。为了掩护群众转移,马仁兴被迫打响信号枪,让包括马乘风在内的4名士兵用电台信号吸引日军主力,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保全大部队及群众成功逃脱。

《我和我的父辈》吴京饰马仁兴

《我和我的父辈》吴磊饰马乘风

作为战争篇部分,《乘风》的节奏迅猛而直接,吴京导演拍摄这样的场景是得心应手。编剧俞白眉也坦言道,吴京和吴磊饰演的马仁兴和马乘风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父子。马乘风在一次突围中牺牲,至今潴龙河畔仍有骑兵团八烈士墓;而马仁兴也在四战四平中牺牲,吉林省四平市的“仁兴”街道便是得名于此。

那么,马仁兴马乘风父子归属的冀中骑兵团,在历史中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

1940年8月,晋察冀根据地完成组建,冀中骑兵团因当时军事需要而设立番号。冀中骑兵团的前身其实比较特殊--国民党40军庞炳勋部的骑兵14旅28团,抗战时期从团长到士兵都不愿助纣为虐,便在马仁兴的带领下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多处平原地带,突破日军封锁当以骑兵为主,冀中骑兵团便是八路军当仁不让的主力部队。

改编后全团共计1200余人,战马1300匹,轻机枪20挺,迫击炮2门。

连以上干部配有“驳壳枪”,战士以连为单位配置统一口径的“捷克式”“七九”“老套筒”步枪和马枪,便于战时弹药补给。

各连配机枪4挺、马刀20把,步枪都配有刺刀,1连甚至还配有82迫击炮排。

军马按马匹的颜色区分为白马连、红马连、黑马连,其中还有缴获日军的20多匹洋马。

自此以后,冀中骑兵团的机动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是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战斗力量。

冀中骑兵团战斗场景

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八路军中装备数一数二的冀中骑兵团承担过许多次艰难的战斗任务。1941年12月,八路军制定了“反蚕食”的作战计划,骑兵团负责用突袭的方式攻打安平县城。要知道正常情况下,骑兵常用于野战环境,机动歼灭敌人。攻击敌人工事完备,重兵集结的县城对于骑兵来说是一件“登天”般的难事儿。

好在团长马仁兴和全体官兵并不这么想,骑兵上马是一条好汉,下马也可以让敌人闻风丧胆!1942年1月8日下午7时许,骑兵团考察数月地形后终于出击,以闪电速度抵进安平县城东15里的长屯村安置好马匹,徒步急行军向安平县城出发。

凌晨零时部队抵达后稍作休整,2连突击分队随即越沟登城,快速歼灭东门城楼上的日伪军。打开城门迎接主力杀入城内,向伪县政府攻击前进。半夜天黑,日伪军猝不及防下不敢出击,50多名日军只是缩在院墙后盲目打枪打炮。仅3个小时,守城日军就被消灭了大半。由于攻打县城是袭扰目标,并政治宣传抗战需要,故天亮前骑兵团就撤出战斗,满载而归。

图片来源《亮剑》

此次战役骑兵团击毙击伤日伪军一个半中队,俘伪军、伪职员80余人;解救被捕抗日人员、民夫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轻机枪两挺,小炮两门,各种子弹一万余发,电话机5部、军刀10余把及重要文件,药品及其他军用品不计其数。

此后,冀中骑兵团更是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三打槐林庄、破袭安平公路铁路、沙洼突围等等。在老百姓心目中,冀中骑兵团是信任、可靠的保护神;在日伪军敌人眼里,他们是眼中钉肉中刺,恨得是牙痒痒。

为此,日军策划的扫荡愈发猛烈,冀中骑兵团遭遇的考验将更为严峻。

图片来源《亮剑》

1942年反“扫荡”,冀中骑兵团是唯一受命在日军包围圈里战斗的的八路军主力。辗转十几个县,历时70多天,哪里的群众有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把冀中搅得是天昏地暗。

打到最后,1200人的骑兵团仅剩下不到300人,马乘风和诸多骑兵团战士正是在这次战斗中,为掩护老百姓撤退而英勇牺牲。直至7月底冲出重围到达冀鲁豫根据地,冀中骑兵团余部被编入南进支队骑兵营。从此冀中骑兵团的番号编制被取消,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冀中百姓心中的丰碑。为了祭奠他们,潴龙河畔修筑了一座骑兵团八烈士墓。

矗立在潴龙河畔骑兵团八烈士墓

在抗日战争中,像马仁兴马乘风以及诸多战斗英雄数不胜数,骑兵团的故事也不只是局限于《乘风》这一个篇章。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原班人马有机会能够把这个故事再次搬上大荧幕,让我们更加了解这对英雄父子、这些英雄先烈们的故事。

本文的最后,我们列举了几位冀中骑兵团的英雄照片,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骑兵团首任政委卢克

骑兵团参谋黄锐

骑兵团参谋长卜云龙,后任南进支队骑兵营营长

骑兵团政治处主任杨经国,于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牺牲。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