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防寒不露足,健脾养胃需保暖
传统节气
寒
露
寒露到霜降 | 种麦日夜忙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寒气逼人,地面上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出霜是寒冷的一个明显特征,霜降吃霜柿子也是一大习俗。
气
候
特
征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要多出门散步、登高望远,一来锻炼身体,二来舒畅心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大花坛、植物园的菊花展,是我们年年必到之处,你们都习惯去哪里逛逛呢?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24节气中有三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小寒、大寒。寒露,是北方由凉爽向寒冷的转折点。北京城区最低温度已降到10度以下,郊区已有降雪,穿羽绒服都不为过;但是江浙、广东很多地区白天还在30摄氏度以上,穿短袖还要开空调。国庆假期,辽宁、山西、陕西等省有多地降下大暴雨,很多庄稼作物都泡在水里来不及收。今年全球性气候异常,北京的雨连绵不断,雨中漫步颐和园恰似江南烟雨,而苏杭的姐妹们在享受烈日当头的“秋高气爽”。气象学家估计今冬还会有极端天气发生,从寒露开始,防寒御寒就要提上日程。
古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国庆七天假,北京一共就两天是晴天: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前天北京远郊山区飘了雪花,很多去旅游的朋友都冻感冒了。受寒冷刺激不止会感冒、流感,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因此,大家一定要谨记防寒保暖,把夏季的衣服都收起来,穿上袜子,早晚出门穿外衣。
节
气
养
生
往年这时候北方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我们要防止燥邪犯肺,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今年雨水超多,空气湿润,大家的皮肤都润泽光滑,咽干咽痒等不适也减轻很多。南方高温地区的朋友仍要经常饮水,适当吃些新鲜蔬果,保持体液平衡。
俗话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生津、解毒的作用。古人认为经霜打过的柿子更甜,回味悠长,所以霜降吃柿子的习俗才会流传至今。
注意:柿子不能空腹吃,也不能与蟹、鱼、虾等同吃,以防患上胃柿石症。
寒露后日照时间减少,但早晚还不是很冷,中医认为此时要开始收敛阳气,晚上要早回家、早睡觉、早晨要早起,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离2022年还有不到90天,今年还未完成的目标我们可以再加把劲努力一下?!保持高质量睡眠,才能有精力学习、生活,早睡早起身体好!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冷气通过口腔进入胃肠道,刺激胃肠道会产生胃酸、腹胀、腹痛痛等不适,因此寒冷天气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喝太凉的饮料,不穿露脐装,夜间睡觉要盖住肚子。很多人都说喝粥养胃,实际上喝大量的粥会冲淡胃液,降低胃动力,影响消化能力。因为喝粥都是暖的,所以感觉会很舒服。体质虚弱的人不能消化大鱼大肉,可以喝些肉末粥、鱼肉粥、咸骨粥、鸡肉粥增加营养。
中医认为药膳有一定滋补作用,在炖肉煲汤的时候加入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大枣、茯苓、炙黄芪、桂圆肉、沙参、黄精、麦冬、白扁豆、山药、莲藕等药(食)物,可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绵绵,日照减少,秋风萧瑟,落叶飘零,难免有人倍感凄凉。实际上人生高高低低、天上月圆月缺都是正常规律。如果心情不好,可以与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看那苍山如黛、蓝天红叶,顿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运动是改善抑郁的良药,以有氧运动为佳。
秋季是冬季的过渡,为了冬季更好的生活,小动物都要提前准备过冬的食物,我们也要增加营养——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适当运动来抵御冬天的萧寒之气。晚上泡脚、按揉足底穴位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腹部艾灸有助于养中气、健脾胃;睡前把手机放得远一点,不熬夜、少焦虑,吃好睡足才是养生之本。
日月如梭,2022年越来越近了。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虽未消散,但是我们应对它的经验越来越多:口罩、消毒、隔离、疫苗、药物……我们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注意个人防护和社交距离,相信曙光就在前头!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