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战略核心转向河湟,是地理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地理是历史之母
- 从人口分布看,银川-兰州-西宁成为中原文明西拓及人口西进的突变区。
- 银川-兰州-西宁人口密度成为分水岭
- 七普人口数据显示,甘青宁人口即将进入外流时代,银川-兰州-西宁即将成为突变线。
- 地势分布
- 银川-兰州-西宁是第一、二阶梯重要承接线。
- 西向两大战略通道,河西走廊和藏疆咽喉地势不可改变。
- 地理造就了西部以兰州为中枢的交通、交流、交汇格局,这不是简单的以流通量为基准的地缘战略考量。
- 地形地势影响了区域降雨量
- 同时分割了干湿分区
- 分割了温度
- 划分了气候类型
- 同时划分了气候分区
- 不同的地形、地势、温湿度、降雨等形成了不同民俗,形成了民族分区及交融,文明相互影响。
- 在宋朝之前,西部主要是吐蕃、西域、蒙古及汉文明的交汇、交融,甘肃以独特的地理特点成为西部文明的交汇、交融核心。
- 宋以后,尤其是元代以后,藏疆蒙汉一家后,西部文明交融逐渐向伊斯兰文明东进,汉文明西撤转变。
- 宋、明、清的经济总量远超西方强国,同时远高于中西亚,但经济文化的繁荣无法改变政治地缘的矮小,无论身体如何强壮,脆弱的灵魂引领的只是肥羊及蛮牛!
- 唐诗宋词的繁华只是文艺,无法与诸子百家同台,无法与周礼汉文同论。
- 西部文明早己不是藏疆蒙汉的交融,自元以后伊斯兰文明东进己渐渐成为地区地缘重心,汉民族东进,伊斯兰必然接踵东进。
勿言之不预,史不可盲视
- 清,总结历史认为西北战略核心在河湟一带,陕甘总督毅然西迁兰州,着力培养银川、西宁、乌鲁木齐,从而为建立宁夏、青海、新疆三省区奠定基础。
- 1865年乘捻军之乱,英俄支持阿古柏侵入新疆,同时挑唆西藏独立,陕甘回民建国。
- 我国历史学家称为陕甘新疆回乱,而西方历史学家则称为“东干战争”。
- 有名的塞防海防之辩代表了两类政治方向。
- 海防派认为:西北苦寒之地,无论戎边还是经荣均无益,需耗费东南钱粮,不如舍之。
- 塞防派认为:西北甘陇如臂肘,藏疆蒙如指,臂肘生如臂使指,国之臂掖固,脏腑无忧。如失之,则自北向南处处尽露于敌,终无宁日。
- 清廷最终认同塞防意见。
- 1866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出兵西北,前后历时16年平定陕甘收复新疆。
- 夫!若当时海防派强势,捐西北而富东南,今藏青疆蒙甘宁已异域尔。
- 北宋-金,明-清重兵分据燕山南北,拥关塞而无功,亡北宋之战始于西北,亡明者同样始于西北。
- 亡南宋者,同样始于西北。
- 海派惜钱粮,迂回分割之,不入金窝,蚁不成群,蒙在江汉无功后决然开启西部大迂回战略,侍南宋明之唯福建坠海而终。
- 沿地理边缘切割迂回,占金角银边勿贪中元,围之势耳,河湟处四大板块角边切割地带,是地理也是历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