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支离:颠沛流离。
风尘际:指战乱时期。
西南:指诗人流寓的四川。
三峡:在夔州以东,这里指夔州。
楼台:指杜甫在夔州所居的山阁。
五溪:湖南、贵州交界处的五条溪水的总称。分别是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
五溪衣服:指在湘、黔、蜀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穿彩色衣服。
共云山:意为共同杂居在高山云雾之中。指夔州与五溪相接,民俗也近似。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终无赖:指安禄山蓄谋发动了叛乱。
词客:指庾信,又暗喻自己。
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初仕梁朝,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适逢西魏攻梁,被留北朝迭二十七年之久。
动江关:震惊海内的意思。指庾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悲壮苍凉。倾动当世。而杜甫晚年漂
泊异乡。诗风沉郁悲凉,与庾信处境颇相似,故引以咏怀。
解读:
杜甫这组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诗人在游历了夔州一带的庾信、宋玉、王昭群、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之后所作。这些作品并非专意于咏叹历史遗迹,而是在凭吊中有所寄托,借古人之事浇己之块垒,产生强烈地情感共鸣。
第一首由嗟叹自伤漂泊羁旅起篇,接下来的四首都是在这一情感底色之上展开的,因而组诗的第一首往往统帅全部作品的情感基调和核心。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两句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漂泊蓬转型升级生活最为集中的概括和写照。“东北风尘”在本诗中是指安史叛军在范阳起兵,因为范阳在国之东北,故有此指称。随着“东北风尘”的兴起,诗人经历了从京师逃往鄜州,后欲投奔肃宗而被叛军俘获,押解至长安,后再次从长安逃出,之后在饥饿困苦中途经华州、秦州等地,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入蜀,虽然在成都度过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但总归是“非吾土”,总觉得自己是无根的浮萍。现在羁旅夔州孤城。诗人这一句高度写实的概括,实在是蕴含了自己太多的人生苦难和辛酸。
在接下来的颔联中,承“漂泊西南”而来,点明眼前所在。见五溪衣服之华美,款式与中原地区相距较大,于是心头涌起一股怀乡去国的愁思,更何况眼前楼台高危,秋风萧瑟,让人情何以堪?
颈联是在追问造成上述一切的起因,这是诗人常用的“双管齐下”的构架与笔法,承前两联的“咏怀”,并由此带出“咏史”,明在“咏怀”,而暗在追怀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在咏史中,诗人既是代前人抒怀,亦是写自己无限感慨与情怀,因为庾信身上的经历与诗人有着太多的相似,故在诗人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颈联的“双管齐下”在承上的同时也引出尾联,这最后一联明咏庾信,实则是暗寓自咏。
庾信最初仕梁,侯景作乱以后,奔走至江陵,梁元帝即位后,遂派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此时正值西魏攻打梁,自此以后,庾信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的北朝羁旅生活,所以诗人在诗中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夫子自道之语呢?这世界哪有什么杰出文学成就,不过都是“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