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唐诗解读——杜甫之《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支离:颠沛流离。

风尘际:指战乱时期。

西南:指诗人流寓的四川。

三峡:在夔州以东,这里指夔州。

楼台:指杜甫在夔州所居的山阁。

五溪:湖南、贵州交界处的五条溪水的总称。分别是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

五溪衣服:指在湘、黔、蜀交界处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喜穿彩色衣服。

共云山:意为共同杂居在高山云雾之中。指夔州与五溪相接,民俗也近似。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

终无赖:指安禄山蓄谋发动了叛乱。

词客:指庾信,又暗喻自己。

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初仕梁朝,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适逢西魏攻梁,被留北朝迭二十七年之久。

动江关:震惊海内的意思。指庾信晚年作品,风格转为悲壮苍凉。倾动当世。而杜甫晚年漂

泊异乡。诗风沉郁悲凉,与庾信处境颇相似,故引以咏怀。

解读:

杜甫这组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诗人在游历了夔州一带的庾信、宋玉、王昭群、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之后所作。这些作品并非专意于咏叹历史遗迹,而是在凭吊中有所寄托,借古人之事浇己之块垒,产生强烈地情感共鸣。

第一首由嗟叹自伤漂泊羁旅起篇,接下来的四首都是在这一情感底色之上展开的,因而组诗的第一首往往统帅全部作品的情感基调和核心。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两句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漂泊蓬转型升级生活最为集中的概括和写照。“东北风尘”在本诗中是指安史叛军在范阳起兵,因为范阳在国之东北,故有此指称。随着“东北风尘”的兴起,诗人经历了从京师逃往鄜州,后欲投奔肃宗而被叛军俘获,押解至长安,后再次从长安逃出,之后在饥饿困苦中途经华州、秦州等地,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入蜀,虽然在成都度过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但总归是“非吾土”,总觉得自己是无根的浮萍。现在羁旅夔州孤城。诗人这一句高度写实的概括,实在是蕴含了自己太多的人生苦难和辛酸。

在接下来的颔联中,承“漂泊西南”而来,点明眼前所在。见五溪衣服之华美,款式与中原地区相距较大,于是心头涌起一股怀乡去国的愁思,更何况眼前楼台高危,秋风萧瑟,让人情何以堪?

颈联是在追问造成上述一切的起因,这是诗人常用的“双管齐下”的构架与笔法,承前两联的“咏怀”,并由此带出“咏史”,明在“咏怀”,而暗在追怀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在咏史中,诗人既是代前人抒怀,亦是写自己无限感慨与情怀,因为庾信身上的经历与诗人有着太多的相似,故在诗人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颈联的“双管齐下”在承上的同时也引出尾联,这最后一联明咏庾信,实则是暗寓自咏。

庾信最初仕梁,侯景作乱以后,奔走至江陵,梁元帝即位后,遂派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此时正值西魏攻打梁,自此以后,庾信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的北朝羁旅生活,所以诗人在诗中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夫子自道之语呢?这世界哪有什么杰出文学成就,不过都是“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罢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