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海作品选‖我与《百花洲》 【客都推介】

我与《百花洲》

文/杨宏海

1978年,新创办的嘉应师专(今嘉应学院)迎来了第一届中文系学生。这批粉碎“四人帮”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思想却非常活跃。在专业学习之余,几位“发烧友”便在酝酿创办一个文学社团。我和侯复生提出设想后,得到了李燕萍、丁思深、陈定开、邓晋东、罗活活等人的热烈响应。当时,以“百花洲”为这个文学社“命名”的考虑是:梅州程江河畔有个岛屿叫百花洲,而“百花洲”顾名思义便是“百花争艳的园地”,既有本土特色,又有象征意义。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当然也更多的得到中文系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领导。首任中文系主任杨冀岳先生在《祝贺“百花洲”创刊》一文中说:“在百花洲创刊之际,解放思想,冲破禁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样式的语文活动,活跃学术争鸣的空气,把这个刊物办成练笔、练思想和掌握语文教学本领的实验园地……”这大概可视为当时的办刊宗旨。
今天的青年读者也许难以想象,当年编印学生刊物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没有打印机,更没有电脑,所有文字都是钢板刻写。在征集、筛选完稿件之后,从刻写、油印、装订,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是手工操作。复生、燕萍等“硬笔书法家”组织有关同学分工刻字,而教务处的张秋帆老师更是一员重要骨干。张老师的钢板字在梅州市堪称一流,他刻写的钢板字为刊物增色不少。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们经常晚上将稿件送给张老师,第二天一早他将刻好的“作品”交给我们,从来不计报酬。尽管条件艰苦而工作紧张,但大家任劳任怨乐此不疲。每当这本充满油墨香味的《百花洲》装订出来,我们内心的喜悦真是难以言传。
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百花洲”作为文学社团和期刊,在平静的校园中悄然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以此为纽带和载体,吸引了大批热爱文学的同学,撰写了许多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文章,而且还“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开展文艺理论问题的研讨,电影作品的讨论,邀请知名作家程贤章来做学术讲座。还通过本地媒体,对梅州地区文化现象进行“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等,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国内一些一些大学文学期刊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当年那些大学生文学社团(期刊)的骨干,如今好多都成为活跃在文坛上的知名人物。如北京大学的《这一代》主编黄子平(现为香港岭南大学教授)、中山大学的《红豆》编委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小奇(现为中国流行乐坛著名音乐人)。我至今还保存着与他们交流的十几封信函和他们编辑的刊物。记得当年我在《百花洲》写了一篇《文艺真实性刍议》的评论文章,寄给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楼栖先生。这位原籍梅县石坑镇的著名学者热情扶掖后学,于百忙之中撰写了一篇相关的评论文章寄回给我,亦在《百花洲》上发表,对初涉文坛的我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还有一件事,在嘉应学院发展史上可能会留下一笔,为了提高师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学院以中文系为骨干,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演出,极大地活跃了校园生活。当时梅县山歌剧团也在上演山歌剧《于无声处》,但相比之下,母校的业余剧团比专业剧团的表演更受群众欢迎。在此之后,记得我在《百花洲》发表过自创的小型歌舞剧《校园晨曲》,由中文系低年级的罗红葆、蓝小波等师弟师妹们演出,居然也颇受欢迎。
大学毕业时,梅州日报与梅州市文化局的领导都与我联系,欢迎我到该单位工作。经考虑后,我选择了留校任中文系教师。将《百花洲》的接力棒交给中文系学生丘小宏、林延岳等人。当时我兼任校报执行副主编,创办了《客家民俗》专刊,成为改革开放后内陆最早研究客家文化的期刊。1985年,我从梅州调至深圳从事文化管理和文艺工作;1988年,作为深圳文艺界的代表被推荐参加第五次全国“文代会”,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尔后,我参与创办全国首家特区文化研究机构,进而调到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从嘉应学院《百花洲》中文系文学社团出来一直至今,似乎都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直至退休之后,仍然应聘为家乡弘扬客家文化发挥余热。
回想起来,当年活跃在《百花洲》的同学,毕业后大都成为各个岗位上的工作骨干。仅以新闻、文化界为例,如罗金良、陈嘉良、郑少斌等,都各有建树,各显其能,可见《百花洲》确是中文人专业操练的摇篮。大约十几年前,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拍摄《走出围龙》专辑,派员前来深圳对我进行专访,带队的编导杨镜良,坐谈之后方知他又是某一届中文系《百花洲》的社长。

2003年11曰7日,杨宏海在《梅州日报》撰文《难忘百花洲》

嘉应学院是客都梅州的最高学府,其中文系师生创办的文学期刊《百花洲》,不仅是学院文科建设筚路蓝缕历史的见证,而且是接续和传承梅州文脉的重要阵地。作为《百花洲》期刊的创办人,我衷心祝愿《百花洲》一届一届地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作者:杨宏海
作者简介:客家文化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等职。
(0)

相关推荐

  • 幸勇║参观梅州客家博物馆将军馆有感(诗二首)

    客家博物馆 筚路南行万里迁,披荆斩棘建家园. 严霜冰冻肌肤健,烈日煎熬意志坚. 汗水凝成千斗粟,笔枝撑起九重天. 艰难苦恨熔炉里,炼出儿孙百代贤! 客家将军馆 梅州骄子尽忠贤,两岸将军近半千. 驱逐东 ...

  • 一片文心向阳开​‖访客籍文化名人杨宏海先生

    杨宏海/古平人摄 一片文心向阳开  --访客籍文化名人杨宏海先生 赖俊权 "世界客都"梅州素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闻名于世.这片文化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才俊名贤,他们或扎根本土,开基 ...

  • 梅州客家围龙屋——承德楼

    梅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号称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什么是围龙屋?简要说就是四周围起来的屋子.从建筑形状上看,围龙屋有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 承 ...

  • 杨宏海作品选‖享誉电影乐坛的客籍作曲家张棣昌

    享誉电影乐坛的客籍作曲家 --追忆张棣昌先生 文/杨宏海 1982年张棣昌(二排中)在家乡梅州和亲友合影 张棣昌(1918-1990),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广东梅县人.他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 ...

  • 杨宏海作品选‖滨海客家的深圳故事

    滨海客家的深圳故事 文/杨宏海 深圳地处南海之滨,东临大亚湾,西抵珠江口,南接香港新界,有蜿蜒260公里的海岸线.历史上,深圳前身宝安县(新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 ...

  • 【赣雩文艺】作者:杨宏海《十三行汉诗•客家魂》总第754期①2020年第324期①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十三行汉诗·客家魂 作者:杨宏海 东山月 梅江清 佛塔聳立 围楼照影 山歌随风起 唱于故园 ...

  • 杨宏海‖​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

    文化深圳的"黄埔军校" 文/杨宏海 改革开放40年,深圳己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四十年前,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这座沐浴着改革开 ...

  • 李能晟‖角色【客都推介】

    角色 文/李能晟 角色,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或定位,是每个人与你打交道的衡量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角色. 一日,翻看抖音短视频,看到一个有关退休大学教授,独身,每月退休工资一万三千元多,两套 ...

  • 李能晟‖惜老婆【客都推介】

    惜老婆 文/李能晟 经常听人说惜老婆的话题,有首粤语歌曲<惜老婆会发达>很出名.老婆,是口语,就是妻子,爱人 .从情理上,从本愿上,我相信每个老公都愿惜老婆的,也渴望自己惜老婆的.惜,珍惜 ...

  • 仙人掌的开示【客都推介】

    仙人掌的开示 文/半佛闲人 我是那个爱花的人,几乎什么花都爱.          在我的花园里栽植着许多的"奇花异草",但有一种植物不招人喜欢,那就是仙人掌.说它是花吧,很少见它开 ...

  • 陈远飞‖艾是客家香【客都推介】

    艾是客家香 文/半佛闲人 月是故乡明,艾是客家香! 很多时候,食物的味道,不是一下子就能品透的,也不是单纯用好吃或好闻来衡量.同样,一种食物,也往往有人爱吃,有些人讨厌,还有逐渐从讨厌变喜爱,竟至欲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