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如何才能“科学化”——与黄少龙先生商榷
象棋如何才能“科学化”——与黄少龙先生商榷
阮宜正
象棋科学化问题,我在《象棋系统论》中曾经作为一个论题作过一些阐述。本次论坛,黄少龙先生就此问题再次作了长篇发言。科学既需要严谨与艰苦探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还需要争鸣,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争鸣有助于澄清问题,纠正认识上的误区,为进一步的探究确定方向和扫清障碍。有鉴于此,以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直接切入主题。本次发言只是就问题谈问题,丝毫不含对黄少龙先生在象棋领域所作出过的贡献的否定与贬低。
从黄少龙先生的发言以及他曾经发表过的文章看,虽然许多年来都一直在谈象棋科学化的问题,但他却避开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必须说清楚的基本前提。他的论文与发言给人的印象是,象棋科学化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问题了,甚至象棋就已经成为科学了。而当前所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唤起人们对象棋科学的重视。这是我很难苟同的。
黄少龙先生关于象棋已经是科学的“理由”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其一,象棋电脑软件已被开发,他本人也在电脑软件开发的科学讨论会上以象棋电脑软件开发为主题登上过科学讲坛;
其二,象棋科学还包括“象棋心理学”(本人所知,黄少龙先生发表过此方面的论文);
其三,他还有过《象棋对策论》的专著,等等。
但本人认为,黄少龙先生的上述“理由”只能说明象棋与许多学科相关,并不能证明象棋就已经是一门科学。道理如下:
第一,凡能纳入到电子机算机编程的东西都能称之为“科学”吗?果真如此的话,那
“科学”恐怕就会膨胀了。因此他所说的这个“理由”是站不住的。再说人脑思维计算的速度是远不及电脑的,这一点决定了电脑下棋与人下棋在思维方式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第二,所谓“象棋心理学”,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不能成立的。读黄少龙先生此方面的论
文时发现,他论述所及只是在讲象棋比赛中如何克服不良心态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心理”
调适到最佳状态。研究这些当然也是有意义的,但冠之以“象棋心理学”就有些大而不当
了。如将标题改为“象棋比赛中的心理问题研究”倒还显得比较恰如其分。为何要拔到“象
棋心理学”的“高度”上去呢?如若凡能与心理学沾上边的东西都能冠名为“XX心理学”的话,那既然你今天能“造出”一门“象棋心理学”,明天我难道不可以再造出一门“汽车心理学”之类的“新学”来吗?……如此蔓延开来,科学不仅被亵渎,而且还会“泛滥成灾”
啊!这里顺便想说的是,棋界前辈董齐亮先生近年来研究下棋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并发表过
一万多字的论文。但董老就没有将他的论文称为什么“象棋健康学”,他在本次论坛发言的
题目只是“关于象棋文化促进健康长寿的研究”。
第三,至于说到黄少龙先生的《象棋对策论》,本人手头没有此书,只是多年前在书店
翻阅过。总体的感觉是比较难读,缺少理论上的创新,这当然也就离象棋科学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黄少龙先生并没有以科学研究中应有的严谨态度对待一个本该严谨对待的话题。
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应该包括哪些?根据本人的学习、认识与粗浅体会,
似可大体上作如下概括:
其一,科学最根本的特征是要有理论上的原创性、创新性。但这种
原创或创新决不只是“创造”几个“新”的名词及术语。对一门处在创建过程中的新兴学科
来讲,这方面的要求只会更高。
其二,处在创建过程中的新兴学科必须首先牢牢抓住所研究
领域的最基本特征(如在象棋领域,就应牢牢抓住“对立统一”与“系统整体”)。
其三,凡够得上科学的东西必须要有适合于该领域的一整套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概念、原理体系。如欧氏几何学,就有它的五大公理,以及在公理基础上推论出来的一系列定理。其四,这种科学理论体系在它建立起来之后,应能帮助解答、加深理解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欧氏几何学,其所以够得上“学”,不仅在于有它自己的“公理——定理”系统,还在于能够以此为指导去解答实践遇到的大量难题。
据上所言,象棋科学若想要确立起来,那你就得考虑:你所创造出来的“公理”是什么?依“公理”推论出来的“定理”又有哪些?爱因斯坦对任何一门科学体系中的“公理”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最大可能的简单性”,即“所包含的彼此独立假设或公理最少”。而这些又要能够服务于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344页)如若我们避开这些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的规范性要求不谈,却又偏要大谈其所谓的“象棋科学”,这岂不是会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上的混乱吗?或者将本属技术性的问题硬说成是科学问题,这不也是对科学的肆意贬低吗?
本人1992年出版、1999年再版的《象棋系统论》,可以说是在朝着象棋科学化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该著初版后的十多年来,得到象棋界专家、广大读者以及科学界的重视与认可。但它也只是象棋科学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人从未自以为是地认为它就是象棋科学化的完成。
2005年11月15日
注:2005年11月13日,本人以“象棋怎样才能科学化”为题,在“首届象棋文化节”上作了较为简短的发言。现应杨柏伟同志的要求,在原发言(只有发言提纲,没有发言稿)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整理与补充。
[作者介绍] 阮宜正,1949年生,1982年元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现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哲学教授,从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
6岁喜爱上象棋,曾在80年代获湖北省高校象棋赛冠军(后又两次获得武汉高校邀请赛冠军)及全国高校象棋赛第11名。1994年,被中国象棋家考评委员会授予“象棋理论大师”称号。
《象棋系统论》(蜀蓉棋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9年再版,部分内容曾在棋刊上多次转载)是其主要研究成果。该书1992年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1995年获湖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另外,1995年发表的象棋论文《决定“子价”的层面》(后收入《象棋系统论》第二版)亦引起较大反响,曾获“国际优秀论文奖”(评审单位: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2002年),及“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评审单位: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华夏学术杂志社,2005年)。并被收入多部大型文献,如《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二集,《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等。另一论文《走近象棋科学》(注:该论文系从《象棋系统论》中析出)获“全国理论创新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评审单位:亚洲人文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出版社、全国理论新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新华文献丛书编辑部,2003年)。
《象棋系统论》受到重视,在于它的理论深度与创新性。该著将唯物辩证法、一般系统论的哲学原理成功运用于象棋理论的研究中,开拓了“象棋辩证法”这一新的领域,提出了“棋子的功能”、“子性”、“子境”、“子用”等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促进了象棋的科学化。
2003年,被世界华人研究中心、世界华人名人网站、中华创新杂志社授予“21世纪首届500名中华创新人才奖”。
阮宜正同志认为,象棋对培养辩证思维、锻炼思考问题时的广度与深度、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树立坦诚正直的做人品质,以及对他本人所从事的哲学教学与研究,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