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让我们如何再相信安全
家有病人,才体会到医院的重要,也才能感受到什么叫无助和弱小。
——题记
近日,一则浙江省中医院因医护人员违规操作致使部分患者感染艾滋病毒的新闻刷爆屏幕,瞬时恐惧、疑虑、愤怒和无助等诸多情绪弥漫开来。
这很正常,人生不过“生老病死”,这四苦有哪一样离的开医院?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医院就是生命最后的守护者。
明代名医龚延贤说:“病家求医,寄之生死”。的确是这样,很少有哪种职业会象医生那样被人寄与如此大的希望和赞誉,而这些,正是基于人在绝望中对生命的眷念和留恋。或许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很难有切身体会。但只要去看下手术室外一双双殷切的目光,门诊楼里一张张焦急的脸庞,就会明白,医院和医生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
可是,当守护天使化身夺命恶魔,在专业知识的傲慢下,普通人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只有听之任之的份儿。这是一种能够渗入骨髓的恐惧,因为没有人可以预判这种风险,也很难做到防范,尤其是危险在源头就存在的情况下。比如这次院感艾滋病毒的事故,如果不是医护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原则,而是一次性射用具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呢。这并非耸人听闻,有很多可信的报道已经证实了哪怕是正规三甲医院中,消毒设施不合格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也有相当的比例。
相对于百姓对院感的无助,更让人恐惧的是医院内部对医院感染的淡漠和麻木。
其实并不是太关心事故发生的原因,不管是管理意识,还是经济因素,或者根本就是个人的因私报复。只要医疗风险被加上了人为因素,拷问的不再是技术而是人性,追责的不是过失而是犯罪了。可惜这种追溯,往往代价太大了。
在今天,医院是向人们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这一概念众所周知,可是它的拉丁文原意却是“客人”。我不想探究这个“客人”的古今含义有多大差距,我只想知道当医院向着视“患者为顾客”的商业模式迈进的时候,医院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何在?当人们最基本的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时,又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我不知道该如何消除恐惧,就象我不知道如何避免院感,或许,除了祈求幸运,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