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之、李恒:荣国府平面图的两个难题——凤姐院与王夫人的居处
在描绘荣国府平面图的时候,常会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凤姐院的具体位置;一个是王夫人居住的东廊三间小正房究竟在哪里。
孙温绘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由于研究者对于第三回文本的不同解读方式,反映在目前各个关于荣国府平面图的构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王夫人居住的东廊三间小正房,有的学者理解为荣禧堂东侧的三间耳房,而有的学者则理解为另外独立存在的三间小正房。至于凤姐院落的位置,更是解读的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本人的基本看法是:凤姐院的问题与王夫人居住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凤姐院的问题属于流传下来的文本有疵瑕,存在文字脱落问题。而王夫人居住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就是荣禧堂东侧的三间耳房,之所以有的研究者以为是另外的地方,是因为误读了文本。
下面分别就这两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下面先来看看这处文字:
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了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脂批:“是正房后廊也”)往西,出了角门(脂批:“这是正房后西界墙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宇。
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子”,甲戌本原作“宇”,从其它诸本改)。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脂批:“写得清,一丝不错。”),于是进入后房门。(《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44-45页。)
2021年7月2日,本人曾于“古代小说网”发表了《荣国府平面图的一大难题——凤姐院的位置》一文,从文字脱落的视角来解读凤姐院的难题:
电视剧《红楼梦》中凤姐剧照
该文认为在“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这句与“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之间存在文字脱落问题,并草拟了一句“夹道西边有一处院宇”。
该文发表以后,收到部分读者朋友的反馈意见,其中,山西省五寨县第二中学的李恒老师,给予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就是该文混淆了凤姐的房屋与“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误以为它们属于一个建筑群体,误以为该抱厦厅即是凤姐的正房;另一个就是王夫人与林黛玉来到“南边宽夹道”后的行走路线有问题:她两来到该夹道后,应该不是沿着该夹道往南行走一阵,再穿过东西穿堂进入贾母后院;而是越过该“南北宽夹道”继续往西,然后通过一个东西穿堂进入贾母后院。
本人在结合前后回文字仔细思考后,觉得他们的意见是非常有道理的,有必要对该文的内容予以更正,借此机会也对这些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邮票《刘姥姥见凤姐》
为了弄清凤姐院的位置,首先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南北宽夹道”的概念和性质。
“南北宽夹道”的“南北”表示这条道路的方向是南北走向。这不仅是书中的惯常表达方式,比如同一引文中的“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其中“东西穿堂”就是东西方向的穿堂;也同样是一个常识问题,即便今天,我们在介绍一个道路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先介绍道路的走向。
为什么说是“宽夹道”呢?我们知道荣国府整体布局分为三路,即中路、西路和东路。中路是主建筑群,分布着大厅和王夫人正房院宇等建筑物;西路主要建筑物是贾母正房院宇。这个夹道当是荣国府内部区分中路与西路的主干道,故而是“宽夹道”。
荣国府内部,除了这样的“南北宽夹道”,还有一些小夹道,这个在书中也多次有提到,如第七回周瑞家的送花经过李纨后窗的时候,提到一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
这条“南北宽夹道”是区分荣国府中路和西路的主干道。两边的建筑物通过角门、穿堂、过街门等与夹道相连接,构成内部交通网络。
正定荣国府
有研究者将“南北宽夹道”曲解为“南北宽的夹道”,从而让这条原本是南北方向的夹道变成了宽阔的东西走向的大道,在这条东西走向的大道的南侧是倒座的三间抱厦厅,北边是粉油大影壁和凤姐院。这种故意曲解原文的解释方式不可取。“南北宽的夹道”这种表述方式本身在汉语表达习惯中就难以成立。
当王夫人和林黛玉出了王夫人上房的西角门,来到了“南北宽夹道”上后,书中突然冒出来不搭的两句:“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宇。”这就是难题之所在。
此处文字,单从字面看,文中的“南边”和“北边”最有可能是相对于夹道而言的:夹道的南边是倒座的三间抱厦厅;夹道的北边是影壁墙,影壁墙的后面是凤姐院。但这么解读会面临两个障碍:
第一,不符合常识。既然说是“南北宽夹道”,就很难想象其南北两端又都被建筑物堵起来。这样就失去了夹道的性质,反而成了庭院。任何一个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必定会推定读者会与自己具有某些基础性的共识,否则的话,就得面面俱到,没完没了;那写出的文章也必定是琐碎无比,无法阅读的。
蔡梅英绘红楼梦群芳图
第二,瘫痪了荣国府内部的交通。且不说夹道能否容纳得下这样的两处房子,即便容纳得下,由于夹道的两端都被住房堵住,那也必定失去了作为荣国府里面贯通南北的主干道功能。这样的话,居住在荣国府北部区域的人,如凤姐、贾琏、周瑞夫妻等等,若要去位于荣国府南边的大门、书房、前厅,将无路可走,只能从贾母正房或者王夫人正房里面穿越,这是无法想像的情形。
比如,第十四回中,王熙凤天还没亮就到大厅坐轿子去宁国府,没有这个夹道,就得从贾母或者王夫人正房穿越。
再有,在第十二回中,当贾瑞被贾蓉、贾蔷逮住的时候,贾蔷告诉贾瑞:“老太太那边的门(指荣国府的西角门,也就是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走的那个门)早已关了,老爷正在厅上看南京的东西,那一条路定难过去(指正门),如今只好走后门。”这说明这个“南北宽夹道”一定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通行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边的倒座三间抱厦厅与北边的凤姐院不可能分布在夹道的南北两端,只能位于荣国府西路,在贾母的上房之后的某个位置。
电视剧《红楼梦》中王夫人剧照
当王夫人与黛玉来到“南北宽夹道”后,相当于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其中,“南北宽夹道”本身是主干道,而两侧通过角门和过街门连通东西两边建筑。
王夫人与黛玉来到夹道后,应该没有沿夹道往南走,而是越过夹道继续往西走。只有继续往西走,“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这样的表述方式才是最自然的。
反之,王夫人与林黛玉如果不是越过夹道继续往西走,而是沿夹道往南走,无论如何增补文字,都感觉“南边”“北边”的描述不那么自然。但如果王夫人和林黛玉继续往西走,则需要作清楚的文字交待,否则读者无法理解其行走路线。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今天开车走到一个陌生十字路口上,如果导航不提醒接下如何走,我们是不是傻眼了。
在《红楼梦》原本文字中,最有可能是在“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与“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之间脱落了一句诸如“于是越过夹道,通过一个过街门后,继续往西”之类的话。
添上这样一句话后,整段文字顿时变得豁然开朗,也就是当王夫人和林黛玉来到“南北宽夹道”后,没有沿着夹道往南走,而是越过夹道,通过夹道西边的一个过街门,继续往西走。在这条往西走的道路上,南边是倒座三间抱厦厅,北边是凤姐院。
在第五十回有一处类似的文字,写的是贾母去暖香坞,一起来看看:
说着,(贾母)仍坐了竹轿,大家围随,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
当贾母等人来到夹道后,不是沿着夹道继续走,而是往西进入过街门,来到惜春居住的暖香坞。这段文字写的一丝不苟,丝毫不会产生误解。第三回介绍凤姐居处的文字,原本也应该是类似这样的介绍。
邮票《贾母接外孙女》
我们知道,《红楼梦》今天流传下来的各个版本,包括甲戌本,都不完美。我们在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时候,要敢于坚持文学批评的本色,对于确实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要勇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尤其没有必要去为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勉强进行合理化阐释,那样相当于弃守了文学批评的阵地。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甲戌本,对于第一回缺失的“石头变玉”的那处文字,我们敢不敢提出怀疑?我们有没有能力将其大概修补出来?
我的判断是:对很多研究者来说,能力也许是有的,当然无法原样修补出来,但大致意思可能是能修补出来的,至于有没有人有这个胆量就不知道了。这是一点题外话。现在回到本文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上来。
在林黛玉进入荣禧堂并看了荣禧堂对联后,书中写道:
正定荣国府之荣禧堂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茶未吃了,只见一个……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
对于这处文字,目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误读,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这两句话的关系,很多人误解了。
很多人误以为:既然王夫人不在正室,而是在耳房,所以“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的意思就是老嬷嬷领着黛玉去了耳房。结果去了耳房后,王夫人还不在,最后又引着黛玉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东廊三间小正房。
按照这种理解,就凭空在荣禧堂东边多出了一个东廊三间小正房出来。
其实,这是对文本的误读。所谓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就是王夫人日常居坐宴息的耳房。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
沈广杰书荣禧堂对联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这句话作者的用意是向读者解释:为啥在荣禧堂中没看见王夫人。
“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这句话并不是说因为王夫人不在荣禧堂,所以老嬷嬷领着黛玉去耳房看王夫人(此处确实容易引起这样的误读)。老嬷嬷并不是领着黛玉去了耳房,而是去了紧挨着荣禧堂堂屋的东边大房间。理由如下:
第一、书中没有交待老嬷嬷和林黛玉从荣禧堂出来。这与后面林黛玉出荣禧堂去东廊三间小正房的表述完全不同。前者的表述是“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后者的表述是“于是又引黛玉出来”。
第二、老嬷嬷难道不知道王夫人日常居坐宴息不在荣禧堂吗?肯定知道。既然知道,她为啥不直接引黛玉去耳房见王夫人呢,而是先要去荣禧堂呢?
甲戌本这里有条脂批:说是为了要拜见贾政。既然是要拜见贾政,现在还没见到贾政,所以老嬷嬷就领黛玉到东边房间等贾政和王夫人过来。
后文我们知道,因为贾政不在家,所以王夫人就没过荣禧堂来,而是在耳房接待了黛玉。至于王夫人为啥不到荣禧堂来接待黛玉,这本身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一种看法觉得耳房亲切自然,没把黛玉看成外人;一种解读觉得王夫人对黛玉不够重视,也为以后不同意宝黛婚姻留下伏笔。或许两层含义都有吧。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剧照
第三、如果说“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是指进了王夫人的耳房,那么问题就复杂了:既然说王夫人日常居坐在耳房内,她现在为什么又不在呢?她不在耳房,作者是不是得交待一下原因啊!
第四、如果王夫人突然又在另外一个东廊三间小正房,作者是不是得更清楚的说明一下原因。如此稀里糊涂,哪里像《红楼梦》文笔?
所以,认为东廊三间小正房是耳房之外的另一处建筑,是对文本的误读,经不起推敲。另外,我们设想一下,荣禧堂本身五间大房,两侧各三间耳房。如果再在东侧额外建三间小正房,这成啥建筑布局了?彻底破坏了格局和美感。
第三十回书中确实提到过有个“东小院”,但这个东小院在哪里,书中完全没交待,大概与情节无关,作者只是虚写一笔而已,没必要当回事。
作者虚指的地方很多,如宝玉的书房、贾琏的书房、宝玉四个奶妈居住的地方等等。因为这些地方与故事情节没啥关系,没必要交待清楚。我们在画平面图的时候,对这些虚指的地方,也没必要太较真。
荣国府平面图
为了让读者看起来更醒目,特地附加上李恒先生绘就的荣国府平面示意图。
李恒先生的荣国府平面示意图,当初主要是源自于纠正本人7月2日文章所附图表的问题,核心也是围绕凤姐院问题而绘,所以,严格来说不是完整的荣国府平面图,但对于本文讨论的两个问题,此图是个很好地图解。至于其它地方,也多少有些作者自己的想象和补充的成分,相信读者自会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