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乌梅白糖法治病医案14则!(附:方剂加减方法)
彭子益,清末民国年间著名医学家。其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成年后,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后人尊称其为彭子。
他生前遗留下来的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代表的16种医学著作,是我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治温病用乌梅白糖汤,处方简单,应用却广泛到不可思议。不得不衷心向彭老先生致敬!!
学温病须先学伤寒
《伤寒病》表里分清:病伤寒者,里气不动。必荣卫表病,不得汗解,里气乃动。阴脏之气动,则病寒而用附子;阳腑之气动,则病热而用大黄;荣卫表病则用桂枝汤、麻黄汤以发汗。理路分明,易得办法。
温病表里不分,荣卫未病,里气先病。里气不分腑脏,只分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荣卫不可发汗,此其难治者一也。
何以荣卫未病,里气先病?只因温病之起,起于本身疏泄偏盛,收敛偏衰,相火不藏,中气不足。不感时气之疏泄,已有病了。一感时令疏泄之气,遂病起来,此其难消者二也。有此二点,故下药甚难。
然按病在荣卫、病在气分、病在血分、病在肠胃的界限,去用心认定,自己总能想出办法。内伤外感,临证多后,方知此篇编法之妙。
【验案一】
山西冀宁道署教育科高科长病温病半月,潮热神昏,日夜谵语,口臭、舌苔黄黑干燥,渴而腹满,不痛、不拒按,十日不大便,身卧不自转侧,病势颇危,脉沉而弱。
就诊于予,予曰:胃家津液已竭,用乌梅三十枚,白糖二两。
服后安卧一夜,次早大便下半干屎少许,热退进食而愈。
按语:昔人谓舌有苔忌服乌梅者,胃热初起不宜乌梅收敛也。
此病舌苔黄黑而干,又病潮热、腹满,十日不大便而用乌梅者,此时之胃热全因胃液干枯。故重用乌梅以生胃液,而和木气。胃液生、木气和,则运动复而诸病愈也。
【验案二】
昆明刘澄志同学幼女,病猩红热,发热昏倦,面色污红,小便不利,大便时时欲行不得,咳嗽。
服乌梅二大枚,白糖一两,二便通利,热退而愈。
按语:木气败则二便不能疏泄,乌梅大补木气助疏泄也。
【验案三】
南宁何姓妇有孕五月,当夏季极热之时,呕吐不止,饮食不进多日,身软不能起动,百治无效。
求诊于予,以服乌梅四枚,冰糖二两,呕吐顿止,遂进饮食。
按语:此案非温病,因夏月极热之时,热乃木气疏泄之气。热极则木气疏泄失根,有升无降,故呕吐百治无效。乌梅平疏泄、补木气、养中气,木气得根,乙木升而甲木降,故呕吐愈。呕吐者,胆经不降,胃经亦逆也。
【验案四】
南京清凉山一岁半小孩发热,口渴喜饮,饮后仍吐,大便亦泻水,小便全无。医以五苓散为治不效。
求诊于予,予用乌梅二大枚,冰糖五钱,煮至极烂,取汤频频进之。不吐,忽然小便通畅,热退泻止。
按语:乌梅酸收,止吐宜矣。小便得利者,木气复其疏泄之能也。凡夏日小便不利,皆木气退化不能疏泄之过。乌梅补木气助疏泄,故服后小便利。木气衰则不能疏泄,或妄疏泄,乌梅补起木气,疏泄复其正常,故乌梅能平木气之疏泄,又能助木气的疏泄。
【验案五】
南京燕子矶高星垣同学之戚某君病外感,发热,服麦冬、石膏等药,热反加。辗转更医,不外苦寒之剂,病更重,热更增,有名医生主用竹叶石膏汤甚坚。
高君曰:热大而舌无苔,此正彭子益先生所谓乌梅汤证,非用乌梅收回相火不可。乃用乌梅二大枚,冰糖二两,煮烂温服。
服后安卧睡两小时,热退病愈思食,行动照常,前后如两人。
按语:高君为中央国医馆特别研究班学员,盖学圆运动学而能明了原理者,乃遍告同学认为此病的效,乃乌梅能收相火解温热之证。于是同学乃有敢用乌梅退热者。
特别研究班同学,皆多年医家,皆为新感伏邪之说所深锢者。“新感”二字的意义,盖谓今年所感受时令的温气,既由口鼻而入腹内,应该用药散之清之升之;“伏气”二字的意义,盖谓今年去年冬令感受的寒气,伏藏人身,交春变为温毒,更应该用药散之清之升之也。原理错误,相习不察,盲从日久,认为当然。所以一开乌梅汤,皆惊曰,将温气敛住,必烧心烂肺死也。
【验案六】
太原兴荣钱局学徒某病温病,经医先汗后下又补,大热不退,牙龈皆血,数日不眠,小便短极而赤,喘息摇肩,时时谵语,脉小而数。
予以乌梅四枚、白糖二两,浓煎尽剂。是夜汗出,安卧喘平,天明尿利热退,索粥。
群医笑曰:温病用乌梅,岂不将温气敛住,烧心烂肺而死。此之得愈乃万幸云。
【验案七】
山西阳曲县何科长春间病外感,满身疼痛,恶寒发热,神识昏迷,脉象洪数、重按模糊。
求诊于予,予曰发热昏迷,脉象模糊,此温病也。用乌梅白糖,酸甘相得,温服一大碗,汗出而愈。
何君曰,去年亦病此病,两月乃愈,几濒于危。
【验案八】
太原电报局吕君病温病,经医用麦冬、石膏等药,热不退病反重。十日,神短气微,脉亦微少,舌有干黄苔,不大便已十日。
求诊于予,予曰:不大便十日,此病可治;如大便滑泻,便难治矣。
乌梅四枚,白糖二两,徐徐服下,满身微汗。次日热退神清,胸微胀痛,不思食。用大黄末一分,分三次噙咽,舌苔黄退,能食稀粥,调理半月而愈。
【验案九】
太原电报局局长陈晴波儿女数人,每患温疹,屡求诊于予,予均以乌梅白糖、乌梅冰糖,屡服屡愈。
【验案十】
山西闻喜县王氏子病温病,大烧热。用酸菜汤加盐少许以代乌梅汤,温服汗出而愈。
【验案十一】
昆明何姓子发热倦怠,面色青黄。服乌梅二大枚、白糖一两,汗出热退而愈。
【验案十二】
南宁朱姓子,夏月头生疙瘩,色红累累。大如荸荠。服乌梅、白糖、黑豆而愈,亦平疏泄、养木气之效也。
【验案十三】
成都国医专校同学庞存厚,其弟夏日发热不退,精神不支,服药不效。用乌梅白糖汤,热退而安。
【验案十四】
又同学张文焕,治一妇科,七十余岁。夏日发热气短,用乌梅白糖三豆饮同煎。服后满身出疹,热退而安。
以上十四条,病状不同,皆服乌梅白糖而愈。除上列数案外,用乌梅白糖汤治愈之温疹发热太多,载不胜载。
予常用乌梅白糖黄豆黑豆,治愈风温各证,亦由原则以求病理,由病理以立药方之意也。
【本文摘自《山西医学杂志》1966年第一期,由九九编辑修改,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附:方剂加减方法!
中医治病的基本手段单位是方剂,每一个方剂都应该有一个特定的适应证,所以,方剂的应用以证为根据。
证与方完全相应,用成方即可,不需要加减。而临床所见,证与方完全相应的概率并不高,多数时候是部分相应,或者说不完全相应,此时用成方就需要加减。
可以说方剂的加减是常态,是每个医生绝大多数的时候都必须做的事,当然是很重要的事,也是很严谨的事。
但现状很混乱,绝大多数的医生加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准谱,随意性很强,这就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再看看《伤寒论》中的加减规律,看看对我们的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
壹
病案举例
一、周某,男,34岁,工人。
……诊断:胆汁返流性胃炎。系肝经郁热,胆逆犯胃所致。法当舒肝泄热,利胆降逆为主。
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克,青皮10克,香附10克,黄连、黄芩、生栀子各10克,大黄(后下)10克,郁金15克,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生姜、半夏各6克,延胡索15克,生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1】
分析:小柴胡汤共7味药,方中保留了4味,加了10味药;原方炙甘草三两,方中用生甘草10克;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方中各用10克;原方半夏半升,生姜三两,方中各用6克。
二、丁某,男,42岁。1982年3月15日就诊。
暴食饮酒后,上腹剧痛。查血、尿淀粉酶均>500单位,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症见:寒热往来,体温39,恶心欲吐,右上腹痛,拒按,胸胁苦满,腹胀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少阳证与阳明腑实热结为病。
治拟和解泄热,通降阳明,拟小柴胡汤化裁:柴胡、枳实、生大黄(后入)、厚朴、延胡索各10克,气通浊降,下臭秽稀便甚多,腹胀腹痛顿减,呕吐亦止。
守原方续服5剂,腹痛尽止,发热消退,诸恙告安。复查血、尿淀粉酶,皆转正常。【2】
分析:小柴胡汤共7味药,方中用了1味;原方柴胡半斤,方中用量为10克。
贰
《伤寒论》中的加减方法
一、原方名不变的随证加减
即方名不变,在方后进行随证加减。
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理中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等方后有较多的随证加减方法。
以小柴胡汤为例进行分析。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的方后有七个加减方法。
去一味药,加一味药者四个;
去一味,加一味,还一味加大剂量者一个;
去二味,加一味者一个;
去三味药,加二味药者一个。
加减变化最大的是去三味药,加二味药。
即小柴胡汤原方七味药,去三味药,保留四味药,去的药味数不大于原方药味数的一半;加二味药,加的药味数为原方的三分之一弱。
二、主方名不变的随证加减
加减方的方名,是以原来的主方名加上新加或减的药物的名称。
以桂枝汤的加减方法最为典型。
计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金匮要略》中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其中,加减幅度最大的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即去一味药,加三味药;原方桂枝汤的五味药保留了四味,加了三味药,加的药比原方保留的药少一味。
其中,最费解的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因为原方桂枝汤的主药桂枝去了,那和桂枝汤就差的比较远了,因此,这个方的争议也比较多,当然在《伤寒杂病论》中,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成方加减
即直接将两个方加在一起。
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
四、加减后方名改变
虽然是以原来的方为主进行加减的,但是加减后,有些方名是改变了的。
如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大芍药的用量,再加饴糖,加减幅度并不大。
叁
《伤寒论》加减方法的小结及思考
一、主药不能减
主药是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减掉了主药,也就减掉了原方的主要功效。
麻黄汤不能减麻黄、半夏泻心汤不能减半夏、炙甘草汤不能减炙甘草、乌梅丸不能减乌梅、大承气汤不能减大黄、四逆汤不能减附子等等,这是肯定的。
桂枝汤如果减掉了桂枝,那就没有了桂枝汤的主要功效;没有了桂枝汤的主要功效,方名就不应该再用桂枝了,所以,我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确应该存疑。
二、减的药味数,不能超过原方药味数的一半
如果减的药味数超过原方的一半,原方的主要功效就不能保证了,这就超越了加减的范围,不宜保留原来的方名,这时,可以选用另外的方。
三、加的药味数,不能超过原方药味数的一半
如果加的药味数超过的原方药味数的一半,就不仅仅的是原方的功效了,或者,原方的功效就受到了影响,不宜保留原方名;或者可以考虑成方合用的方法。
四、药量加减后,也应改变方名
加减涉及到药味数的增减或药量的增减:药量的增减也改变原方的功效,方名也应相应改变。
《伤寒论》中的成例很多,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
五、加减最好在方名上,明确体现
这在《伤寒论》中是惯例。
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
这来源于加减根据的明确和严谨,也就是说,加减是有根据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信马由缰的。
现在的医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千篇一律的就是某某方加减,而加多少,减多少,并没有明确的根据,凭习惯,靠心情,很随意,这是一个严重影响中医的疗效和发展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并要努力去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兴华、王继明主编:难病奇方小柴胡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61页。
【2】同【1】,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