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5

81、玉冲牙春秋晚期长7厘米 中宽2 厘米 厚0.1 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棕褐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两件成对,器形、尺寸相同。扁平体,弯作牛角状,其较宽的一端雕琢虎头状,并钻有小孔。器身两面珠有蟠虺纹。此二器佩戴时垂于由环、衡、璜和琚、玛组成的组玉佩之最下端。佩玉的人行走时两牙相击,可以发出论珩的清脆声音。

82、玉玦春秋晚期长3厘米 径2厘米 孔径0.9厘米 缺口宽0.32 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棕黄色。圆管状。中钻圆孔。一侧琢出缺口。器表琢有变形夔纹。顶端平面琢有双环纹。此器略有残缺。器形巧小,雕琢精致。

83、玉饰春秋晚期长6厘米 宽1.5 厘米至1.8厘米 厚 1厘米至1.5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乳白色,质地细润,半透明,有光泽。横立体长方形。一端细窄,一端较粗大,并凿有长方形卯眼。卯眼的两壁钻有相对应的孔眼。细的一端凿有凹槽。通体雕琢隐起蟠虺纹。此器似为某种器物的饰物。卯眼可纳他器,同时可从圆孔中横贯钉子,予以固定。

84、玉饰春秋晚期长 3.4厘米 宽1.4 厘米1978 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棕褐色,体扁平,圆角长方形。正面及两侧中部凿出一道细腰,细腰内光素无纹。细腰外的器表雕琢隐起的蟠虺纹。此器背面光平,很显然它是某一器物的装饰品,通过细腰凹槽镶嵌于他器之上。

85、 玉饰春秋晚期长5.8 厘米 宽2.9厘米 厚0.4厘米1978 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乳白色,质地细润,有光泽。体扁平、长方形。一端呈圆角。表面雕琢隐起的蟠虺纹组成的饕餮纹。下方中部凿有圭形穿孔。另一端保持素面。此器也应是固定于他器上的饰物。

86、玉璧春秋晚期外径 12.5厘米 孔径4.1至4.4厘米厚0.1厘米至0.32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棕红色。素面无纹,无光泽。出土时断成两半,已修复。

87、 玉虎春秋晚期右长8厘米 宽,2厘米,右中长 7.5 厘米 宽1.9厘米,左长6.4 厘米 宽1.7 厘米,另一件与此器成对。1978 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上述四件玉虎,玉料皆棕红色。个别虎身上涂有朱砂。它们的尺寸虽有差异,但其器形几乎完全相似。皆扁平体,作伏卧状。俯首,口微张,圆睛,耳朵向后屈曲,虎尾向上回旋,前后足作前伸伏卧状。虎身雕琢勾云纹,并雕刻密聚的平行细线作地纹。虎背、虎口和虎尾钻有直径大小不等的小孔,以供穿系。从其尺寸大小看,可以成对佩戴。

88、铁匕首玉柄春秋晚期通体长 22 厘米 匕身长 12厘米 宽2.2 厘米 玉柄长 10厘米两端宽3.8 厘米 中宽2.1 厘米 厚0.5厘米1978 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0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柄呈青白色,半透明,表面有光泽。体呈工字形,左右两边和底边皆雕琢有对称的齿脊。表面饰窃曲纹和卷云纹,皆隐起于器表。此器顶端琢有鉴眼,以纳匕首下端于登内。由于匕首器身锈蚀,出土时尚能见到柳叶状锋刃,因不断损耗,致使原来的长度不能保存下来。今仅存蚀余的一小段。由于在墓内埋藏日久,铁锈浸入玉柄上部,因此表面有褐色浸斑。又由于春秋时期铁金属比较贵重难得,这种名之为"恶金"的铁刃具极为珍贵,所以,玉人配以美玉制成的把柄,更使此器锦上添花。

89、 玉环春秋晚期外径2.8厘米 内径1.2 厘米 厚0.5 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1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青灰色。体为正圆形,扁平薄片状。中有一孔。肉面光平,两面饰云纹。

90、玉石饰春秋晚期长6.4厘米 宽1.6.厘米 厚 0.6厘米1964 年江苏省六合县程桥1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橘黄色,有褐色、灰白色带黑点的斑纹。表面光滑。疑为以璞玉作原料雕制。长条形。两端呈六角形,中段的一侧有磨光的直角缺口。此器光素无纹。出土于戟首的右上方。其用途待考。

91、玉剑首、玉剑格春秋晚期玉剑首高4.8厘米 宽3.5 厘米 厚3.8 厘米;玉剑格高1.2 厘米 宽3.6厘米1972 年江苏省六合县程桥2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玉剑首玉呈青色,质地温润,有光泽。立体长方形,两侧各有三道凹槽。凹槽所夹的凸面皆雕琢蟠虺纹。上下两端呈梯形,其装置剑柄的一端表面中部凿有登眼,用于纳入剑柄,另一端的表面凿有三道凹槽,形成的四个凸面,雕琢有卷云纹。这种形制的剑首,在东周时期颇少见。它与下述的玉剑格,共同组成一只青铜短剑的玉具剑。出土时不见玉璜和玉珑,虽青铜剑茎、剑锷已残断,仍然可以看出其不失为春秋晚期吴国的一柄漂亮的利兵。玉剑格玉料呈青色,有锈铁色浸斑。两端平齐,成椭圆形立体。顶端阴刻弦纹两周,内雕卷云纹。剑格周围雕琢连续的长方形,其中皆雕卷云纹。此器中部纵凿菱形透孔,以纳青铜剑身。

92、玉壁春秋晚期外径 7.5厘米 孔径 2.37厘米 厚0.3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为淡绿色,质地温润。玉璧内缘经过修磨,十分圆整。肉的正背两面均雕琢蟠虺纹,并夹有羽状细画纹。纹饰繁缛,雕琢精工。

93、玉壁春秋晚期外径6.6厘米 孔径2.8厘米 厚0.35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乳白色,有棕红色浸斑。扁平体,正圆形。肉宽大于好的半径,璧面与周缘经过修磨,显得十分圆整。璧面雕琢浅浮雕蟠虺纹,其间雕以羽状细画纹。

94、玉虎形佩春秋晚期长1I.9厘米 宽3.8厘米 厚 0.1 厘米至0.3 厘米1986 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色灰白,夹有黑斑,器表有光泽。体扁平,厚薄不均匀。虎作伏卧状,身躯向上蜷曲。头部向上昂扬,尾上翘然后下卷。腹下虎足屈蹲,脊背琢出齿脊。虎的头部和尾部各钻一圆孔。虎的正面雕琢隐起勾云纹,并填以羽状地纹和阴雕周线。背面遗留有四道直线锯痕。此种痕迹系玉人将一器割切成两器所遗留痕迹,故与此器同时出土的另一器可以与其合为一体。

95、玉璜春秋晚期长 8.75厘米 宽2.4厘米厚0.1 至0.2厘米1986 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色微绿,半透明。扁平体,扇面形。弧度近圆的三分之一弱。两端平齐,有孔与小缺口相近。璜的上下边缘琢有对称的齿脊。顶端钻一穿,已残破。两面纹饰相同。弧背一侧饰细密阴线纹。内区饰双阴线勾云纹,还有圆圈纹。一面器表遗留有直线锯痕一道。

96、玉璜春秋晚期长 12.2厘米 宽5.6厘米 厚0.45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灰白微泛青色,有光泽。扁平体,扇面形。弧度约当圆的三分之一。璜的两端琢成对称的夔龙纹。龙头上有对称的齿脊。龙口微张,卷唇,口角处各钻一圆孔,以供系绶。璜的表面雕琢蟠虺纹,夹以细密的阴线纹。璜的边缘雕细线组成的编索纹。此器略有残缺。

97、玉璜春秋晚期长9.5厘米 宽2.13厘米 厚0.32 厘米1986 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淡青色,有光泽。体扁平,长弧形。弧长近圆周长的三分之一。两端雕琢成对称的夔龙首形,躯体向中间伸延。头部琢有齿脊。张口,卷唇。两端和脊部顶端各钻一孔。器身两面皆琢隐起的勾云纹和羽状纹。此器周边琢有弦纹轮廓线。

98、玉璜春秋晚期长 8.6厘米 宽2厘米 厚0.25 厘米1986 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灰白色,有褐斑,扁平体,弧圆形。弧长约圆周的三分之一强。中部琢成扇面形,周边雕弦纹轮廓线。表面雕隐起的勾云纹。顶端钻一小孔。它的两边各雕成龙首形,上下缘雕琢齿脊,表面琢有隐起的勾云纹。靠近龙口处各钻一小孔,以供系佩。

99、玉鹦鹉首拱形饰春秋晚期弧长8.4厘米 宽3厘米 厚0.5 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淡绿色,半透明,有光泽。其主体作扁体横长方形,两端琢成对称的鹦鹉首。横剖面作弧形,弧度将近半圆。鹦鹉首有高冠,尖喙下垂作钩状。长颈与器身连为一体。头部钻0.4 厘米的圆孔,作为鹦鹉的眼睛。头部和高冠及尖啄皆雕以细密的阴线编索纹为装饰。器表以田形阴线界为四区,每区皆雕琢同样的蟠虺纹、羽状纹作装饰。这些纹饰隐起于器表,有浮雕感。此器内壁无纹饰。外壁纹饰繁缛,造型奇特,为春秋时期玉器中罕见的佳作。

100、玉双系拱形起脊饰春秋晚期高 5.65 厘米 通宽8.2厘米1986 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牙白色有褐斑,器表光洁。器身拱起作盾形,正面中部起脊,呈长方形。中脊两边的中部雕琢隐起对称的兽面纹。兽面有横椭圆形的眼睛。吻部上卷,双眉雕琢细线组成的索纹,分别左右伸展,然后向内卷曲。兽面纹外边的空隙雕琢凤鸟纹。凤鸟垂喙高冠,凤身向上卷曲,尾部垂于兽面纹的眉宇间。双凤布局对称。圆目,身饰羽状地纹。上述两组纹饰皆隐起于器表,其所夹的空间剔地。器物的周边雕琢阴线使外围形成突弦纹。背面琢有十字形隔栏,将器里区分为四区。每区各雕一组蟠独纹、鸟纹,其纵向隔栏上,琢有阴刻麦穗纹。此器左右两边各琢有系耳∶ 一边琢成兽头形,圆目突起,宽鼻,阔嘴,口部中央斜镂一直径0.3厘米的穿孔;另一系琢成互相平行的双环,两者间距0.9厘米。另琢一小型零件套插于环内(圆柱状轴已断),可以自由转动,此器系整块玉材琢成。纹饰构图新颖,造型奇特,用途不明,当为春秋时期罕见的工艺品。

(0)

相关推荐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9

    159.玉贝 西汉后期 长1.9厘米 宽1.4厘米 厚0.25厘米 1982 年江苏省徐州市石桥村2 号墓出土 江苏省徐州博物馆藏 玉白色.背面平,正面凸弧,中有浅槽,两端各有一小孔. 160.玉璧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江苏上海部分1

    玉玦北阴阳营文化直径4.6 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岗北阴阳营191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绿色蛇纹石质,局部带沁痕.圆环状,一侧从里至外切一缺口,缺口较为平整,明显系线切割所致,内孔较为粗糙,应 ...

  • 凤翔县博物馆藏.【古代玉器】欣赏

    凤翔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文化路西段,与著名古迹秦穆公墓相邻, 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是集文物保护与管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等级文物1089件,是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2

    21. 石玦与石片春秋中期石玦径 4 厘米至 4.2 厘米 石片长 3.7 厘米 宽2.7 厘米至 3.3 厘米1955 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1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石玦和石片皆青灰色璞玉(俗称玉根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3

    41.玉双系拱形起脊饰春秋晚期高5.8厘米 宽3.2 厘米 厚0.3厘米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玉料呈青白色,半透明,质地莹润,有光泽.器身拱起作盾形,正面中部起十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4

    61.玉冲牙春秋晚期高4.5 厘米 宽5.5厘米 断面直径 0.5 厘米1978 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青灰色,有透明感.断面作梅花形.一端尖细,一端平齐有穿孔.器身雕琢左旋绚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6

    101.玉竹节形饰春秋晚期长6.1 厘米 宽1.2 厘米 厚1厘米 孔径0.5厘米1986年江苏省吴县严山出土江苏省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牙黄色.略呈长方体.中贯孔.孔系自两端对钻而成.器表起三周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7

    121. 玉璧春秋晚期外径 11.9厘米 孔径5.5厘米 厚0.15厘米至0.3厘米1979年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蜡黄色,灰褐斑,半透明.体扁平,正圆形.器表光滑,碾磨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8

    141. 玉璧战国早期外径 19.9厘米 内径6.9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青色,质地纯净温润,有光泽.两面纹饰相同.玉璧内外缘有阴线刻轮廓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9

    161.玉璧战国早期外径11.5厘米 内径5厘米 厚0.8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黄色,有褐色浸斑,表面有光泽.内外缘皆雕琢细密的陶索纹轮廓线.两面雕琢平凸的 ...

  •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0

    181.玉透雕双龙佩战国早期长12.9厘米 宽4.9厘米 厚0.3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黄色,有酱黄色的瑕疵.玉质温润,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体扁平,近横长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