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您有一份中轴线漫游指南,请查收!
提起北京,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天安门?故宫?天坛?这些标志着北京城文化的古建筑,其实都汇聚在一条“线”上,那就是北京中轴线。
点我立即前往众筹页面 →
说起北京中轴线,一般指的是即明清北京中轴线。但它并非是一根实体的轴线,也不是一条简单的街道或者建筑群组,而是沿着中轴线设计和建造而成,连续的空间序列和整体的城市景观。
北京中轴线 图源 《孙燕,郑楚晗,李梦静,邵龙飞.浅析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及其保护现状》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梁思成
而我们也不妨沿着这条一直在生长的长线,去探索北京走过的路,去发现庙堂与市井、古老与现代共生的北京。
明清北京中轴线,北端起点是钟鼓楼北,南端起点是永定门,全长达7.8公里。始于元朝,贯穿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梁思成先生把这条轴线定义为“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中轴线”。
| 伊始 |
元世祖忽必烈拟新建都城——“元大都”,命刘秉忠和也黑迭儿主持建造,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
北起中心台南至“丽正门”(大约在今天天安门南侧)奠定了古都北京中轴线的基准。
这条中轴线全长3.75千米。
| 发展 |
明代初期,明军攻占元大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沿用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并将城市整体南移,北端点从元中心台移至新建的钟楼(永乐年间)南端点则移至新的“丽正门”(后改名为正阳门)
中轴线的长度延长至4.75千米。
| 稳定 |
明代以后,为强化京城军事防御,决定新建北京外城,将先农坛和天坛纳入城内,使北京城形成了“凸”的形状,中轴线也至此延伸到了永定门。
总长度达到了7.8千米。此后,中轴线的整体格局也就基本稳定了。
| 加强 |
清代以后,中轴线的总体格局不变。皇城重新修建,景山之上增加五亭,寿皇殿移至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的布局得到加强。
| 公众化 |
民国以来,为适应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变。中轴线上的建筑、道路、界面都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皇家建筑陆续成为公共场所,被用作博物馆或者公园、历史道路也因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而拓宽。
| 延伸 |
从北京中轴线发展历程来看,其形态并非按照严格的规划要求而建立的,它是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发展的产物。换言之,北京中轴线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某一时间节点的“完整”形态,而是随着北京者城发展变迁呈现出动态变化和延伸趋势。
并不是。北京中轴线不仅与子午线有 2°左右的偏角,而且向东偏移了约 130 米 ,不在老城的正中。至于偏移的原因,就要向元大都溯源了。
▲《中轴线》内页图
常见的是灰、红、黄、蓝、绿,具体分布上,不同区域则各有特点。
钟鼓楼一带
除了钟楼、鼓楼两座地标建筑鲜明的黄色和红色之外,中轴线北端的色彩以胡同中砖瓦的灰色为主,点缀一些红色和其他颜色(主要来自宅门和窗户)。
▲《中轴线》内页图
▲《中轴线》内页图
▲《中轴线》内页图
▲《中轴线》内页图
▲《中轴线》内页图
▲《中轴线》内页图
▲《中轴线》内页图
百姓生活的烟火气,和北京自元大都以来七百多年的历史一样,也与中轴线难解难分。
逛故宫、游天坛的乐趣自不必说,琼华岛赏月、陶然亭看雪也是好兴致。
坐坐当(diāng)当(diāng)车,望望旧时的学堂,再到老字号撮一顿,或者去大栅栏采买一番……
▲《中轴线》内页图
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事情还是那些事情,当下与往昔,似乎没有变,又似乎都变了。
点击小程序,心动不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