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十大经典边塞诗(上篇)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在文学史上,唐诗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唐诗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等。边塞诗是唐诗中无论是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性还是艺术性都是最强的一部分。大多数的边塞诗作者都有在边疆战斗或者生活的经验,所以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在唐代初期涌现出许多的边塞诗作者,比如:高适、王昌龄、岑参、李颀、李贺、李益等,俱是名传一方的大诗人。而中晚期没有边塞诗大家出现,但是题材有所扩展。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就是唐诗中最复盛名的十首边塞诗派的代表作。由于篇幅较长本文将继续分为上下两篇来写。话不多说待我一一写来。
大名单: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其一《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凉州词》《从军行》其四、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一、王瀚的《凉州词》、王维的《使出塞上》《送元二使安西》《老将行》、金昌绪的《春怨》、卢纶的《塞下曲》其三、李益的《塞下曲》其一、李颀的《古从军行》、常建的《塞下曲》、李贺《雁门太守行》、陈陶的《陇西行》其二、
第一: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燕歌行》本是乐府题目,有说法是曹丕所做,因为曹丕有流传下来的《燕歌行》两首。但是曹丕与后来的大多数作者都是把燕歌行当做闺怨诗来写的。而高适这首《燕歌行》却是用来写边塞将士的,这种题材他算是开创先河之人。这首诗是高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边塞诗中的杰出作品。自出世以来,倍受后世人所推崇,广为流传。《燕歌行》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作者高适与岑参齐名,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扛鼎之人。
第二: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王昌龄并不是一位高产诗人,但他的诗质量极高,基本都是佳作。本诗是他早年间远赴西域时所做。当时的盛唐对外征战所向披靡,极大的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的边塞诗。本诗第一句用明月和关隘勾起人们对历史征战的回忆和对于将士们浴血拼杀的历史见证。第二句则叙述了连绵不断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将士们一往无前保家卫国的决心。后两句借用汉时大司马卫青和飞将军李广来比喻如今守卫疆土的忠勇将士。歌颂了这些英勇顽强,忠君爱国的将士们那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本诗在空间宏大的场景中描写出浓浓的历史厚重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写就。字里行间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浓烈的家国情怀。也隐晦的点名了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出塞》共两首,这是第一首,本诗也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评价不可谓不高。
第三:王之涣《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惊才艳艳的王之涣的诗作存世仅六首,却首首经典。《登鹳雀楼》自不必说,这首《凉州词》其一被很多人视为七绝第一,排名还在擅长七绝的李白、王昌龄、杜牧之上。其才情当真是世所罕见。诗的前两句由远到近用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和远处巍峨挺拔雄阔苍凉的高山孤城来称托出此地的险要地势和将士们所处的偏僻荒凉的戍边环境。接着话锋一转,用将士们听到羌笛吹出的《杨柳小调》来描述他们的悲欢离愁。最后用排解的语气来形容出玉门关的偏僻以及对将士们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理解之情。不要用那羌笛吹出的小调来埋怨春光的姗姗来迟,毕竟玉门关是连春风都难以顾及到的地方。王之涣的这首诗通篇没有一个关于思乡情的字词,却处处充满了将士们那种浓浓的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虽然诗的语气略显悲壮,但并不消极,虽然刻意渲染怨情,但并不消沉。充分说明了盛唐诗人豁达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凉州词》又名出塞,古体诗名,是当时有名的唱词,是典型的边塞诗代表。
第四: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估计大多数人听说这首古诗是从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口中得知。我自己也是,为此还专门翻出来背诵。幸好我比小燕子天赋强点,现在我还可以完整的背出来。李颀素以七言歌行出名,这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此诗创作于天宝年间,由于连年兵事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这首诗就是对于唐玄宗“大兴兵事”的做法阴有讽刺。但是由于怕某些特殊原因,所以在乐府古题从军行之前加了个“古”字。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红楼梦和石头记就是类似的原因。本诗通篇写作层层递减,句句叠意,如海浪般一波高于一波,一直到最后画龙点睛的一句。才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隐喻。由此可见诗人深厚的作诗功底。古人对这首《古从军行》评价极高,《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写道:李颀此作,实多刺讽意。吴山民曰:骨气老劲。中四句乐府高语。结联具几许感叹意。周明翊曰:体格少逊《古意》篇,气亦自老。这首诗的成就,实不在高适的《燕歌行》之下。
第五: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也有其独到之处。这首《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千百年来被世人广为传颂。山水诗见长的王维擅长于写景,在这首《使至塞上》中,王维以景入题然后叙事。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实在是神来之笔,千古名句。把塞外雄浑壮丽,辽阔无比的景色描写的入木三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书中人物香菱之口评价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不过大家要是想更好的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建议你们在秋天去看额济纳旗的胡杨林。相信看到那个风景的你们会对这首诗有新的体会。
这些边塞诗大多所讲的就是新疆甘肃青海三个省自治区。我计划在今年暑假去新疆旅游,好期待啊!去年本来就准备去的,结果疫情闹得未能成行,但愿今年可以如愿以偿。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码字不易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