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一章 众眇之门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二、译文:

“道”字,若是固化了“道”字的含义,就不会有长久流传的“道”字。文字,若是固化了文字的含义,就不会有长久流传的文字。

“无”,称谓兴起万物的宗祖。“有”,称谓成就万物的根源。所以永远用抽象思维,去观察万物的本质。永远用形象思维,去观察万物的本质所显示的可见状态。

这个“无”与“有”,皆是对万物的描述但所用文字不同,统称为变化。变化中又有变化,是万物衍生的关键。

三、字义:

[说文注]:道,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

[说文]:可,肯也。

[玉篇]:非,不是也。

[说文注]:恒,常也。常当作长。古长久字只作长。“从心从舟,在二之闲上下。”上下犹往复也。“心㠯舟施,恒也。”谓往复遥远,而心以舟运旋,历久不变,恒之意也。

[广韵]:名,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

[玉篇]:名,号也。人或事物的称谓。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韵会]:始,初也。[礼记]:君子念始之者也。[郑玄注]:始,犹生也。

[说文注]:母,牧也。牧者,养牛人也。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

[说文注]:有,不宜有也。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偁,引伸遂为凡有之偁。[玉篇]:不无也。

[说文注]:无,亡也。 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玉篇]:不有也。

[增韵]:欲,爱也。又物欲。[礼·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正韵]:以,为也。又因也。又用也。

[博雅]:观,视也。[正字通]:观,远视、上视曰观,近视、下视曰临。

[说文注]:眇,小目也。[方言]曰:眇,小也。引伸为凡小之偁,又引伸为微妙之义。[说文]无妙字,眇卽妙也。

所,指物之辞。

[说文]:噭,吼也。一曰噭呼也。[礼·曲礼]:毋噭应。[注]:噭号,呼之声也。[疏]:噭谓声响高急,如叫之号呼也。

[尔雅·释诂疏]:此者,彼之对。

[广韵]:同,齐也。

[增韵]:出,生也。

[说文注]:异,分也,分之则有彼此之异。

[说文注]: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说文]:众,多也。徐曰:[国语]:三人为众。数成于三也。

[玉篇]:门,人所出入也。[正字通]:又凡物关键处,皆谓之门。

四、说明:

文字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是,文字被赋予新的含义。所以老子曰:“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老子此章中,指出自已对“道”、“无”、“有”三个文字,分别赋予新的含义。而这三个单字的新含义,是构成老子的理论基础。此章首先给出的是“有”与“无”的新含义。所以老子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在老子那个时代,合成词很少,而在道德经中,老子要表达很多抽象的东西。所以老子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文字,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道”、“无”、“有”、“明”、“检”、“静”等等。那么,我们在读道德经时,对于老子重新定义的文字,就不要再用其原先的含义来解释,而是尊重老子,用老子赋予的新含义来解释。

宇宙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自已本身与我们所能接触的一切,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道德经就是讲“变化”的。“道”就是宇宙“变化”的根源与推动者,所以老子称之为“众眇之门”。

“道”赋予了万物运动的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用于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运动,老子称之为“无”。另一个是用于显示发展变化运动结果的运动,老子称之为“有”。

对于人类如何去观察“道”的运动,老子基于“无”与“有”的运动方式不同,给出了两个建议:用抽象思维去观察万物发展变化的运动“无”,用形象思维去观察万物发展变化运动结果的运动“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去除“物象”,你才能形成对万物的抽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物象”,你才能形成对万物的形象思维。

对于“无”与“有”两者的关系,要用辩证的态度来掌握。因为两者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体。所以,在想到“无”时,要能推想出“无”的结果“有”是什么样的。在想到“有”时,也要能推想出造成这样结果的“无”是什么。所以道德经对“道”的描述是“一有一无之谓道”,周易对“道”的描述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一有一无之谓道”的“有无观”,我还会单独写文来探讨。

需要强调的是,“无”与“有”运动带来的“变化”不是单维度的,是多维度的。“变化”不会是顺序的一个接着一个,是并发的,同时有多个的。并且各个“变化”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对于“无”与“有”运动所带来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变化联系,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

最后,老子强调“无”与“有”,是万物衍生的关键,掌握了“无”与“有”,就可以把握万物的命运了。所以老子说“道”是“众眇之门”。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0)

相关推荐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译成·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道, 这个字表达的含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没有表达的含义永远不变的"道"字. 文字, 文字表达的含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没有表达的含义永远不变的文字. 无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一. 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七章 贵言自然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猷呵,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三章 大患若身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一章 利有用无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而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九章 功述身退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困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羣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冨而骄,自遗咎也. 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二.译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七章 天长地久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二三章 希言自然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六章 谷神不死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亓若存,用之不勤. 二.译文: 代表王权的社稷祭祀活动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