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浪游四方,靠了谁帮忙?
李白离川后,不事生产、无俸禄进项,花钱无度、浪游四方,还能长期酒隐,未陷于困顿潦倒之境,与他的婚姻和求仙入道有关。
史载,李白有四次婚姻,初婚是安陆许氏,生儿女各一;之后娶了刘氏,离异;继而娶了山东一位女子,生了一个儿子;最后一位夫人是宗氏。许氏和宗氏都是相门之后,当地望族,明媒正娶;刘氏和山东女子未见详述,婚姻持续应比较短暂。也有学者认为,与山东女子的婚姻可能是误传,或者刘氏和山东女子只是侍妾、是为了帮助照顾许氏所留的两个孩子,不是正式的婚配。为李白提供长期支持、与李白琴瑟相合的是许、宗两位夫人。
许氏是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圉师的父亲是唐高祖李渊少时的同学,是唐朝开国辅佐功臣。许圉师任过高宗的宰相,但因为不是武则天的人,被借故罢相。他的外甥郝处俊一直反对高宗给武则天放权,更是被武则天视作眼中钉。郝处俊死后,他的孙子郝象贤任太子通事舍人时,坐事被处死,临刑前怒斥则天。武则天大怒,不仅肢解了郝象贤的尸体,还将其父母及祖父郝处俊的坟墓毁了。在这样的局面下,许圉师家族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牵连。因此,许府能和李白联姻也不是很意外。毕竟李白的才华、气度、口才及他的“本家金陵,世为右姓”这类含混又光彩照人的身世也颇为不俗。而许府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平淡应该也让李白不觉得是攀附豪门。
有学者认为,从李白的婚姻来说,李白不会是商户出身。根据唐代律法,结婚前要互通双方的户籍身份,否则即使结婚也算无效婚姻;男方如果谎报,罪加一等。
李白和许氏夫人的婚配属于唐代独特的“夫随妻居”的现象。唐代士子干谒、宦游风气浓厚,很多士子常年离开家乡奔波在外,远离家乡。迫于经济、生活方面的压力,一些人在外地成婚,依妻家而居。但他们不同于现代的“倒插门”,只是“暂时”寄住。妻子的娘家允许他们的暂住也是有目的的,多是希望士子能一举成名,为妻族振兴门户声望。
李白和许氏的婚配约在开元十五年(727),李白在安陆的生活至少持续了十年,许氏所生女儿名平阳,儿子名伯禽。虽然李白说自己是“酒隐安陆,蹉跄十年”,但他并非真的沉溺于安逸的家庭生活,而是以安陆为出发点,四处游历,主要目的是结交名人、引荐自己,因为他还肩负着妻子家族扬眉的厚望。可惜时运不济、加上李白天性傲然、耻于干谒,“不屈己,不干人”,十年来并无显著成效。
至于为何搬离安陆,也有多种争议。一种很可能的情形是,李白得罪了当地达官或某种势力,“谤言忽生,众口攒毁”,在安陆实在是不便于继续居住。
至于为何搬去东鲁(即山东),亦有不同推测,比如李白想去东鲁学剑术,“学剑来山东”。李白可能是为了拜裴旻学剑去的山东。裴旻有战功,被称为“剑圣”,他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和李白的诗在唐文宗时被御封为唐代三绝。王维的《赠裴旻将军》和颜真卿的《赠裴将军》描述了裴旻的神勇、风采,“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跟随裴旻学剑,既有利于剑术提升,又对求仕有帮助。还有一种推测是许氏的父亲或李白的叔伯辈近亲在东鲁任职,“父为任城尉,因家焉”。“父”肯定不是李白的父亲,此处通常被认为漏字,或许是“六父”(李白有诗作《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但也有学者指出,也许任城尉是许氏的父亲。李白在任城期间有可能取得当地的户籍,此亦可能为李白被称作“山东李白”的原因之一。
安陆期间,李白外出游历不只是去拜会各位俊杰、游览大好河山,还为了求仙学道。一方面,李白的求仙学道有他自幼跟随东严子学习的基础和对道家的向往,“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另一方面,初唐已兴起的通过入山修道走向仕途的终南捷径的风气对李白不会没有启发和影响。李白一生漫游,一部分川资是由各路朋友解囊相助的,其中就有不少是神仙交的道士。
约在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结识了司马承祯,并深受其赏识。李白为此事特作《大鹏赋》,自比鲲鹏,将司马承祯比作赏识鲲鹏的稀有鸟。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茅山宗的各代弟子,从王知远到吴筠等都是帝王师,被皇帝们召入过宫中。司马承祯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分别召见过。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还令他在王屋山选地建造阳台观并亲题匾额。
李白被召入朝与司马承祯的关系很大。借由司马承祯的引荐,李白结识了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玄宗的生母进宫请安时被武则天害死,而当时尚为皇子的睿宗不敢言;玄宗小的时候也被武则天“失手”从楼上摔下去——作为皇孙,玄宗的成长之路可谓如履薄冰。因此,他掌权后,对兄弟们都非常亲厚。而作为一母同胞的玉真公主更是深受他的疼爱。正是有赖于这一重关系,玉真公主才得以给予李白有力的背书,“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丹丘即元丹丘,是司马承祯的四代弟子,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
借由仙道之缘,李白的求仕之路于是有了转机,微微开启的朝堂大门间透出了万丈光芒。李白看到了希望。(辛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