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挖出明永乐时期的20层墙基揭秘其前世今生
记者昨天在故宫发掘现场看到,探坑四围已经支撑起架子、搭上了棚子,在本是一览无余的广场上多了这么一个“异样景观”,难免引得过往行人频频注目,还有好奇者试图探着身子想要一探究竟。“你们以后再来看,现在还没弄好。”施工处工作人员一边引导着观众离开,一边安抚地做着承诺。其实,这样的承诺并不是“空头支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此前曾透露,未来这处遗存将“亮起来”:表面设置玻璃罩板,坑内设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百年基业”。
走近一看,探坑四围已经被考古工作人员细细做了标注。南侧自上而下分别为明晚期地面、明晚期夯土层、明早期墙基。这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便是此次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细细一瞧,虽然表面斑驳,染尽岁月痕迹,但是砖块结构却很完整。
那么,这墙基的底部又有什么精妙的设计来承担“重任”呢?把着撑起的架子探头一望,可以清楚看到一个斗形基槽。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专家发现了东西向的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分别铺设了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排木,这一横一竖的卧桩组成了稳固的桩承台。“这种结构与现代建筑的防震原理很有相似之处,”故宫博物院考古所副所长王光尧告诉记者,“地震时,底部圆木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地震带来的晃动,从而起到了一定的减震、防震效果。”排木直径近30厘米,专家推测材质应为云杉和落叶松两种,“我们已经取样,正在检测之中。”
顺着桩承台向墙基方向看去,可以看到桩承台延伸在墙基之下,周边基槽内另夯筑了厚约0.8米的碎砖层,“这样一来,整个墙基的构造就更为坚实牢固。”王光尧说。
此段明墙基的发现,让人们清楚看到了古代建筑的“良心工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称,这次发现可以让公众了解到故宫是怎样建成的、以及故宫内部的构造,为考古工作很多看不见的问题提供了基础,例如“故宫能否建地铁”、“是否可以建造地下展厅”等。
有趣的是,专家在基槽附近还发现了一双脚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打趣道,“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嘛,工匠长期踩踏留下了脚窝,也留下了这百年的大业。也充分说明了故宫的建造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
这次的发现其实也不全是意外。早在前年夏天,专家在距离新近发掘的明墙基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就曾发现了明代早期的“磉墩”。王光尧解释说,所谓“磉墩”,是古建筑基础的重要组成单元,明清时期大体量建筑的柱顶石下面都有磉墩。所以,当今年5月,故宫在其不远处的长信门西北侧启动基建工程时,考古人员内心已经抱有期待。
“动土第一天,看到那砖的样子、夯土的结构,我们基本已经肯定是明早期的建筑了。”此次发掘执行领队、故宫考古研究所博士后徐华烽当时人在现场,多年的考古实践早已炼就了他的一双“火眼金睛”。不过,当时,考古人员并未肯定这处遗存就是墙基结构。“往东又挖了一小段,我们才敢断定这是墙基结构。”
专家表示,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南侧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明早期大型宫殿基址,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此外,据专家介绍,故宫历史上曾经经历三次破土动工,分别为乾隆、嘉靖和永乐年间。由此推断,该段墙基应为明代永乐年间。
王光尧将该考古称之为一场“有预谋的发现”。原来,早在20多年前,故宫首次在慈宁宫花园东区铺设高压电线管道时,就已经留下了相关记录,证明该区域地下留有遗存,但对于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近年来,随着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的推进,故宫在进行基建工程时,考古队都同时进驻随工清理,并对考古学观察进行考古追踪。
“与野外考古不同的是,故宫考古更像是做一个拼图游戏,我们的原则是不主动申请考古,见面就停,不以研究为目的争取多挖,而是在已经破坏的断面上进行尽量多的信息提取。”
此前,关于元代宫城、也就是“元大内”的位置,其中轴线和紫禁城的中轴线是否重合,一直存在着诸多讨论。有专家根据文献梳理认为,朱棣当燕王时,元大内并未毁掉,燕王府就改建于元大内之上,后来的皇宫也以燕王府为基础建造而成。“这么深的地基,这么大的建筑,说明宫殿的前身有可能不是王府,否则就有违制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专家现场勘察后还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梁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为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参考。
背景链接
2015年,隆宗门以西发现的一组元明清遗迹“三叠层”,其层位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其中,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结合其包含物推断其年代指向为元代,是故宫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此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4年,紫禁城西南角的南大库瓷器埋藏坑被发现,这是首次在紫禁城内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端的全程垄断。此外,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补证了文献所记这类法器残损、收库保存后走向的缺环,为研究清代宫廷作坊的管理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