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案

写作——说明的顺序

导学目标

1、 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

2、 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指导,第二课时写作评议)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为例导入。

二、方法指导

1、 什么是合理的说明顺序?为什么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2、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

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 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1)介绍事物的演变过程、制作程序,应采用时间顺序。

例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按“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帛书—雕版印刷—活版印刷—现代形形色色的书”的顺序,条理清晰。

(2)介绍事物的结构布局,应采用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先中间后两边等。

例举:《梦回繁华》一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时,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先写开卷出近郊风光,接着写中段汴河两岸,后写后段市区街道。

(3)介绍事物的特点及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具体有先总后分,从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等顺序。

例举:《苏州园林》先总说后分说;《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恐龙无处不有》采用的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三、佳作赏析

包公祠

古城合肥的东南方,有条在历史上曾作为护城河一部分的包河。古色古香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传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现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朴,无豪华奢侈之处,这象征着包公为官的清廉。

沿着走廊向东走,便来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弯钩的亭顶,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亭檐是一块黑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廉泉”二字。走上台阶,步入亭中便看见一口古井,传说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会即刻头痛,清官喝了甘甜无比。故给此井起名曰“廉泉”。向西紧靠湖边的一个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红漆柱子,白色的墙上开了3扇窗子,这就是"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处读书,后人建此亭以记之。

进入山门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是两排茂密的合欢树,树叶遮住了阳光,形成一片树荫,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步入门内,便来到一个长约12米,宽约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间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全身铜像。只见包公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官袍,头戴官帽,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下巴上留着长长的胡须,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为民做主、廉洁奉公的清官。铜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红漆的柱子,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案。左边放着三把铡刀,这便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龙头铡是铡犯了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犯了法的文武官员的,狗头铡则是铡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当年有不少坏人死在这三把铡刀之下。

包公祠的规模虽不雄伟,可布局却是很庄重幽雅,难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点评:《包公祠》是一篇介绍古建筑的说明文。第一段介绍包公祠的地理位置,第二段介绍包公祠的修建原因及象征意义,第三、四段介绍包公祠的建筑,是文章的主题部分,最后一段介绍包公祠的规模布局和影响,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第三、四段介绍包公祠的建筑时,从走廊写到亭子,再由亭子写到山门,最后由山门写到正殿,采用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条理清楚。

四、学生习作

以我的居室或我的校园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结构清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不少于5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