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白芍药30~100g、炙甘草10~3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阴不足,筋脉失养,手足拘挛;或肝木克土,腹中拘急而痛,按之其痛稍缓,苔少脉弦。
【证析】手足拘挛,腹中疼痛,是本方主证;肝阴不足,筋脉痉挛,是此证病机;疼痛喜按,苔少脉弦,是肝阴不足,筋脉痉挛辩证依据。筋膜是联系脏腑形体一种组织,由筋膜构成之经隧是流通气血津液通路。经隧能够保持和柔,有赖阴津濡润,血液滋荣。此方所治手足拘急,属于筋脉挛急,筋脉之所以挛急,则由肝阴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腹痛喜按,也说明一非热邪壅滞,二非器质病变,而是经隧失去和柔,拘挛而痛。上述两组证象虽有在表在里之异,但筋脉失濡而挛机理则同。
【病机】肝阴不足,筋脉挛急。
【治法】柔肝缓急法。
【方义】筋脉挛急是其上述诸证基本病理,柔和筋脉,缓其挛急,已成当务之急。本方由芍药、甘草两药组成。芍药微酸性平,是养血益阴,柔肝解痉良药;炙甘草味甘微温,功能益气缓急,酸甘化阴;两药相伍能呈较好柔肝缓急功效,用治上述机理之痉挛疼痛等证疗效甚佳。本方芍药甘草原书各用四两(120g ),说明甘草缓急作用可与芍药并驾齐驱,二药同用,有相须为用,相得益彰之妙。由于本品与大枣、饴糖等甘味药都有缓急作用,故《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若欲深究肝系何以苦急之理,则与肝主身之筋膜有关。若欲深究何以能治五脏经隧之急,则与五脏经隧都由肝系筋膜构成有关。
或谓:芍药能够柔和筋脉,向无异议,甘草能够缓解挛急,恐难令人信服。其实甘草用于缓解急迫之方不胜枚举,仅因历代医家解释古方,未曾突出甘草缓急作用而已。如治风寒束表,经脉收引而呈疼痛、气喘之小青龙汤,治哕逆之橘皮竹茹汤,治脉结代之炙甘草汤,治小便涩痛之导赤散等,都用甘草缓解经隧挛急,若谓上述诸方配伍本品仅为矫味和中之用,误矣综观历代医家应用本方经验,体表和内脏任何部分经脉拘挛疼痛以及肺系挛急而呈喘咳、肾系痉挛而呈小便不利等证,都可酌情使用。本方能够用于表里上下各部,功在芍药、甘草能够缓解一切痉挛。理解其治病原理,能够扩大本方应用范围。
【应用】
1.使用本方,辨证要点有四:
①治疗筋病,以手足挛急,难以屈伸为特征;
②治疗脉管痉挛之头身四肢疼痛,以掣痛难忍为特征;
③治疗腹痛,以局部紧张,按之痛减为特征;
④治疗其他经隧挛急而呈喘急、咳嗽、呃逆、呕吐、泄泻等证,以患者自觉窘迫难忍为特征。
2.《内科摘要》谓:“治小肠腑咳,发咳而失气。”失气可以佐证此咳是因脾系经隧痉挛引起肺气上逆而咳,所以才称小肠腑咳。
3.《医学心悟》谓:“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此为肠道膜络痉挛而痛。
4.《古今医统》谓“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腹痛与小便不通并见,可见小便不通是因肾系经隧挛急所致。
5.《类聚方广义》谓:“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奇效。”
6.《方极》谓:“治拘挛急迫者。”指出无论表里上下,凡属经脉拘挛急迫,都可应用。
7.《朱氏集验方》去杖汤(即本方),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是用本方滋养肝阴,柔和筋脉作用,达到治疗脚弱目的,与上述各种用法虽有不同,其基本病理仍然一致。
【化裁】本方是治痉挛疼痛的基础方,体现了柔肝缓急的治疗法则,凡属经脉失去和柔而呈各种见证,都可以此方为基础,根据病性寒热虚实予以变化。所以它是众多古方的基本结构。学者若能细心体察,将会加深理解本方治疗作用。
1.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本方加附子。治本方证而恶寒者。凡下部冷,专冷于腰者,宜肾著汤,专冷于脚者,宜此方。
2.芍甘止痉汤(验方)本方加全蝎、蜈蚣。治脑炎,热退身凉,手足拘急,项背强直者。余曾用此方治疗一例乙脑热退身凉,手足拘急而效。
3.加味芍甘汤(《临证指南》)本方加紫石英、南枣、炒小麦。水煎服。治背反张,发时背不能着席,发过如平时人。是以甘麦大枣汤合用,加紫石英镇心宁神。
【歌括】仲景芍药甘草汤,药味虽少效佳良,手足拘急腹挛痛,柔肝缓急自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