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六十二首《宫词一百首(其九十)》(王建)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

【中唐·王建·七言绝句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拼音版

shù tóu shù dǐ mì cán hóng ,yī piàn xī fēi yī piàn dōng 。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zì shì táo huā tān jié zǐ ,cuò jiào rén hèn wǔ gèng fēng 。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作品介绍]

《宫词一百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由一百零二首七言绝句组成。这组诗描写宫女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面,表现了宫女的内心苦闷和不幸遭遇,表达对这些虽身处富贵之地但肉体和精神却倍受蹂躏的不幸妇女的同情,谴责戕害她们的封建制度。其素材据说得自一位作内侍的宗人王守澄,但它也并非全属纪实性质,《石洲诗话》说:“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全诗语言平易清新,以白描见长。

[注释]

⑴五更: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译文]

在树上树下寻找凋萎的落花,只见一片在西,一片在东。

本是桃花因贪结实而凋谢了,人们错误地怨恨 “五更风”把桃花吹落了。

  [作者介绍]

王建(约766~约831)或(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约46岁始入仕,“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在唐代诗人中,王建是擅长素描速写的著名作手。他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式,创作了一幅幅上自宫廷禁苑下至市井乡村的风物风情画。这些作品,都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赏析

壹/

《宫词一百首》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至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期间。《云溪友议》载:“王建校书为渭南尉,作宫词。元丞相亦有此句。河南渭南合成二首,时谓长孙翱、朱庆馀各有一篇,苟为当矣。长孙词曰:一道甘泉接御沟,上皇行处不曾秋。谁言水是无情物,也到宫前咽不流。朱君词曰: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对泣琼轩。含情欲说闺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元公秀明经制策入仕,其一篇自述云:延英引对绿衣郎,红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是时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矣。乃出自河南之咏也。渭南先与内官王枢密尽宗人之分,然彼我不均,后怀轻谤之色,忽因过饮语及桓灵信任中官,多遭党锢之罪而起兴废之事,枢密深憾,其讥诘曰:吾弟所有宫词,天下皆诵于口,禁掖深邃,何以知之。建不能对,元公亲承圣旨,令隐其文,朝廷以为孔光不言温树,何其慎静乎。二君相将递劾,因为诗以让之,乃脱其祸也。建诗曰:先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官见长时。脱下御衣偏得著,进来龙马每教骑。常承密旨还家少,独奏边情出殿迟。不是当家频向说,九重争遣外人知。”
有关于王建《宫词一百首》的写作背景,将其放在中唐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不难看出,正因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才能孕育催生出这样一组影响深远的诗篇。首先,唐朝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开放并宽松的社会,文学开放,文禁松弛,思想自由,各种题材都可以表现在诗作里,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文学环境的自由宽松,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这些都成为了宫词乃至其他各种文学样式兴起繁荣的肥沃土壤。其次,后宫的嫔妃制度,宫女问题为宫词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后宫佳丽三千再加上各个等级的宫女,她们是整个皇宫禁苑的主体,制度的苛刻,等级的森严,使她们大都成为封建制度中不幸的牺牲品,正是由于她们,才有了诗人进行宫词创作的素材。最后,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再没有初、盛唐时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豪放的心态,士人们虽仍然抱有经世治国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强盛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时代的衰败,已使中唐之后的士人失去了曾经的积极向上的激情,诗歌内容也渐渐从江山社稷转向舞榭楼台。除了政治、文化、社会这些背景,作者本人的喜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最终促成这一百首官词问世的原因,在于时任朝廷枢密使的宦官王守澄。

整体赏析

唐朝写宫女苦闷哀怨的诗很多,像元稹的《行宫》(“寥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等诗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宫词》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出身阶级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颂宫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生活的黑暗面,表现了宫女的内心苦闷和她们的不幸遭遇。从而使人对这些虽身处富贵之地,但肉体和精神却倍受蹂躏的不幸妇女,萌生极大的同情;对戕害她们的封建制度,投以谴责的目光。
《宫词一百首》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第九十首“树头树底觅残红”是较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一首。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具有民歌风调。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曲,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此诗一开始就展开具体形象的画面: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这首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突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一样具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就深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逝,代之以另一种情绪,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与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把桃花比为自己,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是突出了宫女命运的大可怨恨。此诗就生动形象地通过宫女的思想活动的景物化,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反人道的现实。

名家点评

《六一诗话》:王建《宫词》一百首,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往往见于其诗。
《唐王建宫词旧跋》:《宫词》凡百首,天下传播。仿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
《唐诗镜》:王建《宫词》俱以情事见奇。
《石洲诗话》:欧阳《诗话》云:王建《宫词》言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唐诗纪事》乃谓王建为渭南尉,赠内官王枢密云云以解之。然其诗实多秘记,非当家告语所能悉也。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处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
其九十
《陈辅之诗话》:王建《宫词》,荆公独爱其“树头树底觅残红……”谓其意味深婉而悠长也。
《注解选唐诗》:说到落花,气象便萧索。独有此诗“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从落花说归“结子”,便有生意。此四句诗解者不一,多是就宫嫔颜色上说,可以意会。前二句喻其华落色衰也。
《唐诗归》:钟云:翻得奇,又是至理(“自是桃花”句下)。又云:王建宫词,非宫怨也,此首微有怨意,然亦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比而兴也。用情用调,不拘拘掩袭宫词旧套子。意新奇,词清脆,前无古人。
《唐诗摘钞》:语兼比兴,宫人必有先幸而后弃者,故用此体影其事。
《唐诗选胜直解》:极伤心事,却说得不败兴,妙甚妙甚!
《唐诗笺要》:玲珑引跃,如银汉星桥,莫能迹象。须知诗意不粘着花说,宋人谓说到结子便不萧索,究浅浅论诗。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仲初此百首,为宫词之祖,然宫词非比宫怨,皆就事直书,无庸比兴,故寄托不深,终嫌味短。就中只“树头树底觅残红”一首,饶有深致。
《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宫词》始于王仲初,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树头树底觅残红”,于百篇中宕开一首,尤非浅人所解。
佚名

赏析

贰/

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九十》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王建的宫词在当时很有名,传播了一些宫廷秘事,如宫娥之自嗟头白,内宴二更方散,宫妃娇懒,舞衣汗湿,乞恩求赦,等等。内廷生活,为人所不知,所以受到普遍的欢迎。

这首诗由残红而写皇帝与宫人的私通,是对贵为天子满口仁义道德的丑恶的揭露。“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来到树头树底寻落花,可是东一片西一片的。“知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自是”句写私通而贪图怀孕,“错教”句,是写错怪了五更风。对这种内廷秘事的揭露,王建是极有胆量的。他用幽默的语气写来,使讽刺更是入木三分。用语凝炼精悍,轻松婉转,这也就决定了王建宦途所以终身不达的命运。

佚名

赏析

叁/

诗一开篇就展现一幅暮春景象: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仰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俯视“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
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忽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推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同样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这些深闭禁苑的宫女,却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委婉传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诗至此,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退,代之以另一种情绪和心境,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予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以桃花自比,惜其飘零,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并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突出了宫女无结婚生子的自由,其悲惨命运也就大可怨恨了。
王建《宫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颇见民歌风情。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婉,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