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公益讲座: 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以初中物理课改为例山东省莱州市玉皇中学    潘书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交流的题目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与实践。目前很多学生其实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记,习题练,考完忘。想必这样的情形大家都不会陌生,其实这种简单机械性的学习方式还是属于“浅层学习”的范畴。“不会学习”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学习的障碍,就在于很多知识学生并没有理解,只是被机械性地“灌输”到脑子里的,而进行“深度学习”才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深度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聚焦高阶思维,在体验和创造中完成的交互反馈。为此,在平日的物理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一、亲身体验——教学返璞归真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一直以来,自己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我的学生感受到物理之美,为此我一直在不断努力着,不停地奋斗着,只因为我爱我的学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所谓“物理之美”,就是: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可是目前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舆论导向下,一些错误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孩子们已经已经感悟不到科学之美,最可悲的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将自己和孩子变成了“美盲”!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孩子的心里话:……超超  2016/11/16   22:44:49潘老师,我发现我们现在的物理老师好特殊,实验不让我们做,让我们抄,有什么用?云水禅心   2016/11/16   22:46:36没用,你可以在家自己做实验。超超  2016/11/16   22:48:35纯纯地让我们背实验步骤。除了背还是背,合上书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还建了一个物理群,每天让我们做大量的中考题和各市的难题。云水禅心   2016/11/16   22:50:36那就学着自己好好保护自己,记住:一定要做创造条件实验。超超  2016/11/16   22:48:35嗯,老师,我去做实验了。拜拜.……其实这个孩子的心声反应的并不是属于个例,而是目前毕业班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以“刷题”为基调的学习方式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得出,学生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完全违背了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现在孩子们做题像吃快餐一样,快,没质量,没营养!鉴于此,目前中考改革也在聚焦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中考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思维的深度!培养思维的习惯,进行深度学习,这才是突破口!课改策略1: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中感悟物理之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容乐观,已经到逐渐衰退的地步,不得不让人感到担忧。作为师者,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课本那点有限的知识,更应该重视方法的指导。决不能把初中物理课上成“第二数学”,更不应该把学生领进“题海”的深渊。在我的物理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不再认为课堂学习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深切感受物理之美。案例1:让物理教学不再“纸上谈兵”科学是美丽的,物理是美丽的,在孩子们物理启蒙学习之初,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把培养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放在首位,要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中感悟到物理之美,从而让自己带着无尽的快乐尽情遨游在物理科学的海洋之中。“做中学”为孩子们提供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学习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以下是学生进行课后小制作的作品展示:

目前很多孩子所欠缺的就是动手能力,学习物理必须要多动手,多思考,而不仅仅是在那做几道物理习题,那只会是“纸上谈兵”。另外通过自己亲手进行小制作,可以极大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尤其是在制作成功的那一刻,孩子是极大兴奋的,那种成就感与幸福感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有此体会。案例2: 为孩子们突破“近视眼和远视眼矫正”的思维障碍以下是一个孩子的亲身感悟:纸上谈兵——最初对物理的自我理解乍入初三,刚接触物理这一新的学科时,我还算信心满满,虽然自己理科思维并不棒,但我却认为这跟数学一样,多做题,多练习,熟能生巧,再背背书就能学会的。于是,开始时对待物理,我只做到上课用心听,课下多记忆,把各路题型都做一下,心中还以为一定效果不错,于是便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下去。但在学习光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已明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虽然自己在用尽全力做题,但试题是万变的,一次与凸透镜有关的考试,我的成绩下滑的厉害,试卷失了十多分,试卷上一道模拟近视眼的题,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初尝喜悦——一次成功的实验准备好模拟矫正近视眼的实验材料,潘老师和我们一起探讨了实验的一切具体要求,我们便开始一步一步进行:先假设,后实验,我一边把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一边试探着向前又向后,激动的双手在光具座之上小心的移动,一边回想着书上的知识,在光具座上寻找二倍焦距、在光屏上观察像的大小,向后一移下,再一下,我终于在光屏上找到了清晰的像……

那一刻的画面,那一刻的感受,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一刻书本上的知识正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面前,在那一刻,课本上的那些被压在白纸上的黑字忽然变得灵活起来,2倍焦距,成像,这些字眼在心中有了一个全新的鲜活的概念。动手动脑——开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自从那次实验成功之后,我体会到了动手的益处,每每遇到这种类型的题,那日的实验场景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做题变得灵活起来。在物理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与同学进行大大小小的物理实验:学习凸透镜时,我便自己尝试制作模拟照相机,当我把放置凸透镜的镜筒安装进相机外壳中,看到我的台灯在毛玻璃上呈现清晰的倒立的小像时,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学习密度时,我便在家中用密度知识,把密度不同的饮料调制成“鸡尾酒”,看着逐渐分层的色彩斑斓的“鸡尾酒”,我与密度几乎在一瞬间成为了熟识的朋友,每到在试题中遇见密度问题,便不再畏惧了。实验新知——寒假的预习感悟今年寒假更是我大展身手的时候,从网上买来器材,思考实验的方法,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操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要领,也借鉴他人的思路提高自己,在实验中知识不知不觉就弄得明明白白;对下册的预习,我与朋友也采用了边实验边预习的方法。

案例3: 学习的乐趣源于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好以下是另一个孩子的感悟体会:老师,听了您的讲座以后,我感触很深,我们现在正在应试教育之下——学习,背书,做题,考试.....学习的趣味性早已不知道飞去了哪里,我所理解的学习不是为了考出高分,而是为了获得知识,充实我们自己,为社会尽一份力(可是我现在确实那样注重分数,汗颜),但是,现在我们不就是以分数论英雄吗?做物理实验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结果与我的猜想截然相反而感到物理的奇妙,也常常感到做实验需要总结技巧,做实验不单单要做更要思。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我喜欢阅读,可现在渐渐地,我每每捧起我心爱的书时,我总会想,那道题弄明白了吗?考试会怎样变着法出?我要不要背会书?我还是做会题?字词都会了?一共学习八九门科目,一天小十节课下来,学习课本死知识迎接会考中考。我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是?或许是吧。现在,我在物理学习中,重新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不是来源于考试的高分,也不是来源于老师的表扬,而是我真正的找到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美好。我们在应试教育之下,可我不想成为应试教育的产物,或许是那考试机器。二、科学探究——走向高阶思维其实我开始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这一课题研究,最初是开始于2013年的9月份,历经两年的课改研究,已经在2015年顺利结题,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课改策略2:家庭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家庭是学生进行小实验很好的场所,有一些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在家里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就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组建家庭实验室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就像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所主张的:回归实验室是一个隐喻,并不是说只有在经典实验室才能进行物理科学的探究,但回归实验室的主张,代表着经典物理科学的本质属性。案例4:两个让孩子久久回味的小实验小实验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节课时,其中在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这部分知识点时,课本有这样一个小实验:“想想议议”,思考白纸和小镜子哪个亮,哪个暗。

对于这个小实验,由于需要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进行,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故而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由于要求明确,学生积极进行了实验操作。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很好。果不其然,孩子们在家里做实验的过程中就成功地做出了实验现象,值得欣慰的是:孩子对于做出的实验现象产生了质疑——“为何镜子是暗的,而白纸却是亮的,这与我们平时在阳光下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为何会出现这样相反的现象?”。于是就和我进行了及时的沟通交流.反思:在以往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往往只是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类似课本小实验之类容易给予忽略。其实有些课本上的小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这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其实我们的孩子并非是非常有可塑性的,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用心去对待我们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人人都好是可造之才。小实验2:一个空矿泉水瓶完成的热学实验在和孩子们学习“内能及其改变”一节课时,在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特意引导孩子们在课前利用“空矿泉水瓶”完成了下面这个小实验:实验过程:(1)取一个空矿泉水瓶(底部可以留有少量的水);(2)将空矿泉水瓶进行挤压,将瓶盖适当拧松(注意不能将瓶口对着其他同学);(3)注意观察看到的现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一些空矿泉水瓶做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热情,又可以将一些枯燥的知识通过娱乐化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就可以掌握。课改策略3:课堂教学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关于学生实验,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为此,对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探究实验,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案例5:“小”试管的“大”作用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课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动手的机会,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片段,让小小的试管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以及特点,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步:“上升的小试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小试管”的分组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后,看到小试管上升异常兴奋,局面一度有些混乱。孩子们一开始就被这个充满魔力的小实验吸引住了,这也就为接下来“大气压强”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第二步:“成功取出小试管”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上升的小试管”,学生发现小试管达到大试管的顶部无法取出,我趁此让学生设法取出小试管,从而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很快就发现,有两个女孩子采用“将两个试管一起放到水里,然后向下放置,小试管由于重力作用就会慢慢从大试管中滑出来”的方法,成功将小试管取出,这个环节成功吸引学生想要了解对大气压作用。第三步:“神奇的小试管”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在接下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以及验证大气压的特点,继续引导学生利用试管进行实验,学生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很快就总结出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特点。在探究“大气压的大小”这一环节,我仍然让同位之间利用大小不同的两个试管进行对比实验,引出“大气压可以支持约10高水柱”的教学视频。第四步:神奇的矿泉水瓶看到大家的兴致这么高,我还想给大家再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水会从瓶子的底部和侧壁流出,现在如果我把瓶子重新灌满水,并且用盖子盖好,大家看水还会流出吗?如果把瓶盖拧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生: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由于外面的大气压大于瓶内的液体压强,所以水不会流出。当打开瓶盖以后,由于水的上方也有大气压的作用,与瓶外的大气压相互抵消了,由于液体的压强作用水就会从底部和侧壁流出。师:分析得太好了,不仅运用了本节课学到的大气压的知识,而且还复习了前面液体压强的知识。第四步:“大气压的应用”让孩子们感悟生活的美好在一节课最后的学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之中了,所以想象力和思维都打开了,列举的实例可谓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确很丰富,以下便是他们发现的生活中的“大气压”。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在这其中,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一条有力措施就是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为此必须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课改策略4:在课后探索性实验中进行创客式学习除了课前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探究之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情况等设计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进行探究。这些自主设计的课题为实现本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这样使探究环境更加开放,时间也比较机动,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6]下面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给学生布置的课后探索性实验略举一例:案例6:在“做中学”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思维碰撞——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为例思维导引:在学习“弹力 弹簧测力计”之前,我特意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物理小制作作业——课本P24的“做中学” [7]。初三九班的王雍杰同学在制作完成之后,我及时将实验报告发送给笔者,并且进行了问题反馈。趁此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及时给予了答复,并且就实验报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修改建议。之后就是一系列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的“深度学习”思维碰撞过程……【思维碰撞】第一阶段:学生第一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初稿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1实验名称: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木板、弹簧、螺丝、刻度尺、质量相等的重物(因为家里没有砝码,只好用五金件代替)曲别针、线、瓶盖实验人:王雍杰实验步骤:1.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附:课本给出的制作方法与步骤(1)将橡皮筋、回形针、瓶盖按图所示的方式连接起来,并用挂钩固定在硬纸板上。

(2)用铅笔在硬纸板上指针针对处画一水平短线,这就是刻度尺的零位置。在短线旁标上“0”.(3)在瓶盖中放上一个砝码,待其静止时,在硬纸板上指针正对的位置标上刻度。(4)依次放上2个,3个,4个,5个砝码,并依照上述方法在硬纸板上指针正对的位置标上刻度。2.在瓶盖中放入一个五金件,待其静止,用铅笔记录下弹簧的长度。3.重复上述步骤,依次添加质量相等的五金件,待其静止并记录当时的弹簧长度。实验结论: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拉伸量随着钩码质量增加而增加问题反馈:“潘老师,在实验之初,增加一个五金件,弹簧只增加了0.3厘米,但随着五金件个数的增加,弹簧的增长的速率也不断增加(例如:随着五金件个数的增加,弹簧方便增加了0.4、0.4、0.6、0.4厘米)。而我参考您发在群里的其他同学的文件,我发现他们所做的实验中,弹簧的增长是一个定值。这是为什么呢?是属于实验误差吗?”第二阶段: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初稿提出修改建议(说明:教师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能否正确使用本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但更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王雍杰同学,你好!你做的实验我仔细阅读过了。首先对你的这个实验我需要点个大赞!你做的太棒了,尤其值得表扬的有两点,一是能够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二是对于实验的数据能够做出自己的分析。在这里需要做出两点解释:一是对于数据的处理需要加以改进,即需要计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而不是弹簧的长度。二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每次实验弹簧的伸长量应该是一个定值(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误差,这一点你分析的很对。建议你把这个实验报告再重新修改一下,即:记录的数据增加“弹簧的伸长量”一列的数据处理,另外最后的图像处理也修改为“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第三阶段: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对实验报告做出的修改部分改进弹簧测力计2实验步骤:1.在瓶盖中放入10个一角硬币,待其静止,用铅笔记录下弹簧的长度。2.重复上述步骤,依次添加20、30、40个一角硬币,待其静止并记录当时的弹簧长度。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与弹簧的伸长长度,近似的看作在同一直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是成正比的。问题反馈:“潘老师,这就是我改进后的实验报告。但是在做今天晚上的物理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伴你学》中题中,没有出现“质量”,而是“拉力”。那么如何根据物体的质量来测量拉力呢?是不是与课本后边的“第三节重力”有关呢?”第四阶段:教师对学生第二次提交的实验报告再次提出修改建议王雍杰同学,实验报告中有一个项目需要改进,即拉力的单位是N,不是g,为此需要将质量换算成重力,当然有关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我们目前还没有学习,你可以自己提前预习一下第三节课中“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这个实验是探究“弹簧的伸长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的关系,而你的数据处理中采用了“质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关系,这个需要进行修改。第五阶段: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建议做出最后的修改改进弹簧测力计3实验步骤:1.取一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通过测量得出一个钩码的拉力约为 0.4 N.2.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3.在瓶盖中放入1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待其静止,记录下当时弹簧指针所指的长度。4.重复上述步骤,依次添加100g、150g、200g的钩码,待其静止并记录当时弹簧针所指的长度。实验记录即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从图像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长度与物体所产生的拉力,近似地看作在同一直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是成正比的。【案例反思】回想到这几天王雍杰同学的实验探索过程,也让我感悟颇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避免包办代替、简单否定等。例如,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有继续参与的勇气,进而引导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其实,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出现问题(如探究方案不够科学严谨,操作过程有误,或收集数据存在问题等)是正常现象,对此,教师应仔细观察,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尽可能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作为案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引导其进行科学探究。案例7:智慧复演——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学生疑惑:看到以前的卷子,哎,这道题我做过,哎,这些题我都做过,哎,可是,怎么做勒?( ·ิ_· ิ)什么是智慧复演?让儿童经历人类知识的生产过程中,感悟、体验人类知识建构的智慧,这就是智慧复演,这就是高阶思维的学习。让儿童在感悟体验人类知识生产智慧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就是能力学习。让深度学习发生,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一味讲解、机械训练这些浅表学习解决不了问题!三、反思创新——引领深度学习课改策略5:手绘“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学习“深度学习”的内涵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才是教学的核心。“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手绘“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进行结构化的学习!

课改策略6:物理日记让作业更有创新性其实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总为学生有时作业抄袭而内心纠结。可是试想一下为何我们的学生会热衷与照抄作业,难道他们喜欢白白浪费自己的课余时间吗?其实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生活即教育。让自己的学生随身携带一个小本,随时观察与记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一点其实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质疑反思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案例8:物理日记——风筝且看一个孩子以“风筝”为话题写的物理日记的部分摘录:“今天物理课学完轮轴之后,我想到了放风筝的线轴,根据轮轴的公式F1R=F2r,那么R和r就是动力臂和阻力臂即圆的半径(R是大圆半径,r是小圆半径),所以因为R>r,F1R=F2r,那么F1<F2,所以是个省力杠杆,动力比阻力小。”“但后来想到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起初粗略想了想是不是因为动力比阻力大,后来忽然想到了老师之前讲过的流体压强,所以我想被放飞的风筝牵着跑是因为上空的空气流速比地面的大,所以风筝被“吸”到天上去从而飞了起来,因为变高流速变快,所以风筝越“吸”越高,所以人会感受到一种力向天上拉着,越高的地方空气流速越快,所以风筝被拉得越来越高。”陶行知先生曾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要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仔细研读这些经典的语言,我们深有感触,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案例9:物理日记——探究落叶总是反面朝上的原因日期:2016.11.06天气:晴记录人:玉皇中学 初三四班 王璇秋风瑟瑟,树叶飘落。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叶片几乎全部都是反面朝上的,这是为什么呢?

树叶落下时是有规律的:所有树木,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落叶时,总是叶面先着地,叶背朝上。少数在降落过程中,因为受风力的影响,才出现叶面朝上的现象物理日记是为了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在思维碰撞理解深化知识,最终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随身带一个小本和笔,用物理日记的方式随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瞬间的灵感。物理日记,让我们在教学之外,又找到了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课改策略7:撰写反思型实验报告目前我们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思考力了,不会提出问题已经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何至如此,我想先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故事:记得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做实验,便好奇的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 “做实验。” 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 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 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勤奋的学生却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在传授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时间淹没在忙碌中,也很少拿出时间进行思考。这样最终会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鉴于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让他们体会到做实验不仅仅是停留在有趣好玩的层面,还注意引导学生撰写反思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除了常规的一些内容,例如: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等,还尝试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写出反思,例如:实验成功的技巧所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这个实验?针对这个实验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如何设计新的实验解决这个问题……等等。这样引导学生撰写反思型实验报告,就是避免出现以下误区:做实验就是为了得出结论,有了结论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案例10: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下来,就让我来做个实验,一块探究一下吧。实验名称: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时间:2016.4.4实验仪器:压强计(托同学网购的)、盛满水的容器(深度要深)实验人:王雍杰实验步骤:1.组装仪器(由于步骤繁多,就不在此浪费笔墨一一赘述。)注意一定要组装放置好,并检查装置气密性。2.向U形管两侧加入水,使其液面高度相等。为了使装置更明显,方便观察,可以向水中添加一点蓝墨水。3.将压强计的探头放进容器中浅水处。观察压强计液柱高度的变化。并记录液面的高度差。4.将压强计的探头放进容器中部。观察压强计液柱高度的变化。并记录液面的高度差。5.在此基础上,转动压强计的旋钮,改变探头方向(斜放,倒放),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并记录液面的高度差。6.将压强计的探头放进容器中的深水处。观察压强计液柱高度的变化。并记录液面的高度差。实验记录:

问题反馈:@潘老师,我这又做了个实验,写了个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又有几个小问题:(1)压强计的示数表示的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物理意义呢?示数与液体的压强又是否有某种联系呢?(2)其次,本次所采用的实验仪器都是“规规矩矩”的几何物体(容器和探头)。那么,不规则的容器、探头对实验的结果又是否会有影响呢?学生 雍杰写于 丙申年 清明教师点评:雍杰,你好!首先为你一如既往地进行实验探究而喝彩,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自己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橡皮管被挤压就会导致产生一定的误差,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就是要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这种良好的科学素养。你谈到的两个问题,在这里一并给予解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使用的仪器叫做“微小压强计”,通过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间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但不能测量出具体压强的大小),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越大,管内的液面高度差越大。再者,你提到“如果采用不规则的容器,探头,对实验的结果是否有影响”,在这里我不想做出过多的解答,既然你已经想到这一步了,想必你也有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建议你结合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好吗?期待您更精彩的表现,通过进一步实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我们的老师也是缺乏思考力的。我们的老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天辛辛苦苦忙碌,其实都是一些机械简单性地重复劳动,也就所谓的“有一种失败叫做瞎忙”。为此,要想我们的孩子具有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学会“一日三思”的好习惯,并且将自己的所想及时记录下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老师们,以上是自己近三年致力于“深度学习在物理学科中的落脚”的几点做法。做中学,创中学,悟中学,说中学,这四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为我们建构高阶思维产品导向的课程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选择。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够走得很快,可是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在此,我想建议我们的物理老师也能够行动起来,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共同做好“让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这一非常有意义的课改实验,为我们的创新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力量!愿更多的教育同仁能够加入“本真教育”的团队来,让我们一起通过追求“真善美”,从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修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感谢生命中一路同行的你,我,她!感恩“本真教育”的美景无限!谢谢大家!潘书朋演讲于济南鸿腾三馆商务酒店(山大北路店)2016.12.18上午08:30——09: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