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反思:一堂“没有上完”的课堂评价课
近期学校组织进行每学期的课堂教学评价,这也是检验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此,自己在课前做了精心周密的准备,为了回归课堂的真实性,没有在其他的班级做任何的演练,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直接进入课堂授课,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真实性。
下面结合课前的设计思路以及本节课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如下反思:
反思1:课堂教学应该考虑教学进度还是学习接受度
“光的折射”是光现象中的难点之一,本节课涉及三个知识点: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3.运用光的折射特点解释现象。其中“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完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完全可以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采用上述做法可以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进度,以往的教学大多数的教师也是这样处理的。可是一堂课的优劣评价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接受度。
在本节课中原本设计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在于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显得不够熟练,动手能力不理想。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保护孩子探究的兴趣和成就感,自己没有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终止学生的探究过程。相反,自己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由于在这个过程使用的时间超出了最初设计的授课时间,最终只是完成了两个知识点的学习。至于运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这一环节只能留到下一节课和学生继续学习。
虽然由于考虑学生的接受度,本节课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可是自己并没有为这堂“没有上完”的课堂评价课感到遗憾,相反为自己的做法感到欣慰,毕竟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的不是自己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更多应该考虑学生接受了多少。
反思2:我们给了学生多少动手操作的机会
今天这节实验探究课也让我一度深入了沉思,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为何越来越差?
联想到10月20日至21日在济宁市曲阜杏坛中学举行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2013-2015规划项目《快乐的启蒙化学》研讨会。期间,张志勇副厅长做了题为《让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的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当今一段时期科学教育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实验室开出率低;二是“讲实验”成为科学教育的主流;三是教师教学生实验能力不高;四是实验教学的环境条件差。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以及实验员的素养亟待提高。为此,张志勇强调,回归实验室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反思我们的实验教学又有多少是在真正进行科学探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探究只注重结果,而忽视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考虑学生是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然后就是继续实验的习题训练。这样做往往忽略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学生对于出现问题的解决过程具有很好的思维度。
2.有的探究只是在走形式
通过听课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所谓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真正在进行探究,有的只是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被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这样的探究是虚假的,只是在走形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是在空谈。
这样的所谓课堂探究为何是一种形式,主要还在于教师只是在考虑自己的教学进度,考虑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可以达成。
其实我们的课堂又有多少为了教学进度,却让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值得好好反思。
今天看了《中国教育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教师们普遍认为,教学进度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指标。当所有课堂的教学进度都保持为100%时,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就普遍降下来了。学生学习接受度的下降,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普遍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最终丧失了兴趣与信心。
的确,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何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负担的一天天加重,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越来越低,厌学情绪在校园不断蔓延,不得不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考虑过学生的接受度?
让我们的教学进度慢一点,等等学生的接受度,只有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度配合默契,才会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