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神作《低俗小说》:任何解读都是误读
《低俗小说》俨然成为一种标签。
凡是电影爱好者,《低俗小说》是不能没看过的。凡是看过的,你不能说你不喜欢。
可是到底好在哪里?
听得最多的,大概就是“环状结构”、“多角度”、“后现代解构式解读”,以及许多我看不懂的名词堆砌。
这么说,大多是跟风,显得有些不负责任。就说极富盛名的环状结构,放在今天已没什么稀奇。至少诺兰的《记忆碎片》,还有同年的《暴雨将至》我认为要更精妙的多。
所以,这样的溢美之词相信昆汀大神也不会接受。
不过,原谅我。
这些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以上,是我对“盲目吹捧”的吐槽,并非对电影的。
凭良心讲,《低俗小说》和昆汀都应该被捧上神坛膜拜。但是,绝对不是用目前这种过分解读的方式。
因为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一点也不深刻”。
如果有兴趣,我就来谈谈我的一知半解。
1. 不需要“深刻”的低俗小说
第一次看《低俗小说》,大家都会有点懵逼——这讲的什么玩意?
而观众又有一个习惯:凡是看不懂的东西,就理解为是深刻的东西。
大卫·芬奇说过:“观众们总在期望什么,我的兴趣就是对它进行嘲弄。这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
所以我能够想象,当昆汀本人看到这些膜拜时,心中要怎么样讥讽一番。
事实上,《低俗小说》是“大痞子”昆汀的玩物。
怎么玩呢?
比如开篇,朱尔斯和文森特这两个黑帮杀手,出场就不同于其他冷面、凶残的黑帮形象。反倒是两个大话痨,大量的车内唠叨、唠叨、唠叨的镜头,然后,终于下车,拿起枪上楼杀人,还在唠叨。
终于,两位杀手舍得动手杀人了。
在期待中,原本应该暴力,血腥的万众期待之下,两位仁兄又开始絮絮叨叨。
黑兄弟朱尔斯在背诵了一段《圣经》后,在没有任何场面可言的情况下,杀了一屋子人。
接下来,影片是第一个部分故事的展开: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
一个风流的黑帮小弟,和美丽的老大的女人。共处一夜,跳舞嗑药,最后能发生什么?不发生什么才奇怪吧?
这时,昆汀的嘲讽开始了。
两个人玩的很好,眉目传情,还共喝了一杯奶昔。而文森特也从蜜儿的口中得知,丈夫马沙并不爱自己。
老大的女人蜜儿和文森特刚准备干柴烈火的时候。
蜜儿却意外的,因为嗑多了而晕倒休克,鼻血不止。
这个晚上出乎文森特的意料,也出乎观众的意料。
文森特带着晕倒蜜儿找到了自己的兄弟,在扎了一管肾上腺素之后,蜜儿满血复活。狼狈不堪的送回了家,二人握手,互道晚安。
什么都没发生。
如果昆汀能透过屏幕观察我们的话,这时应该能笑出声。
还有那个布鲁斯家的“传家宝”金表,由他父亲的战友交给他,并且一脸深沉的解释这个金表的来历:
“你父亲被关进战俘营,为了保护它,五年来,你父亲的屁屁一直塞着这玩意。”
“他死后把表交给我,我也把这玩意塞我的屁屁两年。”
“现在,小子,我把他交给你。”
说的一本真经,满目深沉。
除此之外,马沙的两场大戏都是在拉完屎之后发生的。
最后马沙还是死在厕所门口的。
你看了会发笑,然后问自己:导演这样安排有什么寓意吗?
如果有,大概就是彻头彻尾的嘲讽。
嘲讽的不仅仅是“强行升华”的观众,还有道貌岸然的社会人士,以及当时所谓的好莱坞大片。
好莱坞大片中的大人物,恨不能上天入地,赢得漂亮,死的更要漂亮。
不过,《低俗小说》就是一部反常规的电影,昆汀本身要关注的,很多是吃喝拉撒和一些难以回避的生活细节。
比如,吃早餐的时间,是几位落水仔被杀的时间。
再比如,黑帮老大马沙,从一开始是一个“因为一个马仔给自己老婆做了足底按摩,就把他推下楼”的凶神恶煞的人物。
却在一场逃杀中,误入狼窝,被一个有“特殊癖好”的男警察侵犯。
在昆汀的世界里,意义什么的,都显得可笑。
不管你是谁,不过就是这样活着而已——
一个时而欢乐,时而荒唐,时而悲伤,时而紧张的黑色幽默。
2. 不需要“主角”的世界
《低俗小说》,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
这里所有的人都没有主角光环,比如拉着屎就死了的文森特,买个早餐就被那啥的黑帮老大马沙,动不动就流鼻血休克的人间尤物蜜儿。
这里面每个人都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随时会领盒饭的炮灰。
上一秒还是可以和老大的女人共进晚餐的风流公子,下一个故事就悲惨死去。
两个劫匪你以为他们是能掌控全局的“老手”,在影片末尾,他们却成了朱尔斯的“教育对象”,抢劫不成,最后狼狈逃走。
这或许就是“低俗”的世界——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你不会有绝对的立场。
连在电影中都无可幸免。
本质上,这也是现实。比如你在你妈眼里永远是小屁孩,在你女朋友眼里,你可能是个臭烘烘但还算讨人喜欢的烟鬼,在你老板眼里你就是个爱偷懒打瞌睡找借口的懒蛋。
黑白善恶,从来都是界限模糊。
这是对英雄主义的抗议——典型的英雄,典型的恶人,根本不存在。
在挣扎的时候,我们都是凡人。
从这一点上讲,昆汀相当客观。
前边说《低俗小说》是昆汀的玩物。如此看来,更像是生活在玩弄我们。
3. 谈不上无用,也并非“有用”
按照中国人的观影习惯,很容易就上升到一个“中心思想”,“教育意义”的高度。
这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功劳。
当然,这无可厚非。不过,照这样想。你很有可能真的get不到《低俗小说》这片子。
按照部分“专业人士”的理解,低俗小说有太多的无用的台词了。
给人的观影感觉很聒噪,里面的人是絮絮叨叨,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比如,两个黑帮闯入房间,朱尔斯在杀人前的圣经朗诵,以及对于早餐的讨论。
开场,小混混男和小混混女讨论抢钱的事:“抢银行吧,连枪都不用。一部大哥大就够了”
拳击运动员知道自己闯大祸之后,回到家和呆萌小女友的讨论“圆肚皮”的话题。
这些看似无用的台词,实际上构成了电影的戏剧张力。
和传统好莱坞式的“先解释,再发生”的逻辑相反。昆汀的处理方式为——先制造,后发生。
不紧不慢的对话,连摄像机都有些不耐烦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是故事的高潮。
比如劫匪一阵絮絮叨叨之后,突然表示,抢餐厅,就地解决;
比如朱尔斯在意外逃过子弹后,和马沙一再强调的“神迹”,成了他改邪归正的主要诱因;
在一些细节的台词上也是如此,昆汀希望用这种颠覆式的对白,吸引观众看下去。
他做到了,在大段看似无意义的念白中。你会发现,你总在期待着点什么。
这种循环,暗示了暴力的不可预料。
说完台词,再聊聊“环形结构”。
导演这样设计,让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复杂难懂。
不过,这样安排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让它难懂吗?
不,在本部电影中,“环形结构”暗示着暴力故事的周而复始。
即使是影片结束了,现实中也会发生。而且,永不停歇。
你说深刻吧,其实故事的内核是混不吝的黑帮社会。你说庸俗吧,深究其意用上三天三夜都不够。
当然,你怎么理解都是对的。
好的电影永远像是一面镜子,你是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任何解读都只是一种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