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的59种病症穴位疗法

·1、 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炙百会穴上星穴。2、 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炙百会穴,上星穴,拨揉风府风池穴。3、 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4、 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5、 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6、 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7、 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10、 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13 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14、 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15、 臀部疼痛,直取脾经的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16 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17、 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炙太渊穴,病因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19 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22、 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隔盐炙,神阙穴,神效。23、 腹泻,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疗法。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胃,结肠,肝胆反射区,加补糖水盐水。24、 夜尿多,肾虚,刮捏手小指,炙或点揉夜尿点。(小指末节中间)25、 痛经,点揉昆仑穴,太溪穴,拨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冲脉。26、手指麻木,病为风寒瘀阻手指经络,炙少商穴外关穴。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为风寒如表络,炙太渊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取条口穴,承山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入阳跷脉。29、肩周炎,人老体衰,筋脉失养,致使肩关节运动障碍,刮痧活血肩周,点揉强刺激天宗穴3分钟。30、打隔,因暴饮暴食造成隔肌惊挛,取足反射区脑垂体,胃食道,胸膈反射区。31、打隔,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食道收缩性反应,点揉足大趾腹中间脑垂体反应区,强刺激。32、肝瘀气滞,症状胸肋胀,食不下,取脾经络穴大包穴,胃经的不容穴期门穴,章门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气。33、胃痛,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足部胃反射区,腹腔神经丛用补法。34、肠鸣腹胀,炙内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脾、肾、肝、胆、结肠反射区。35、胸痛,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声音来。36、少儿突发性腹胀、腹痛,病因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处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对,指甲外侧)37、小儿发热,足部反射区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揉法,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多喝温开水.38、大便困难,病因为长期用泻药,致使直肠神经丛麻痹,啄法使腰骶部发热,点揉承山穴,支沟穴,足部直肠,结肠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脑垂体反射区。39、便秘,点揉腕后心经神门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病因为心肾不交,致使肾的司主二阴功能减弱。40、便秘,病因为老年阴液亏损,体液从表皮肤散失过多,肺所主功能失调,大肠与肺表里不合,刮痧疗法,重点刮手食指双侧,配肺经大肠经五输穴。41、旅途便意,点压手掌中心,胃肠肾反射区。42、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43、鼻出血,双手中指相钩,加压5秒钟,儿童多见。44、眼干,症状眼干无泪,强刺激攒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风府穴,流泪为止。45、气闭耳聋,病因感冒引起,取扑参穴,强刺激,特效。46、隆闭,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或不通,取足反射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肾及肾上腺,加强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区。47、老年前列腺病,脐下中极穴,会阴穴,常按摩有特效。48、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49、心脑循环不好,子午流注调理方法,中午11点至1点时点揉通里穴,神门穴,晚7点至9点揉曲泽穴,郗门穴,内关穴,大陵穴,拿揉腋窝淋巴。50、防中风,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51、头 痛症状:头部某点疼痛,类似脉搏跳动。做事没精神,思维迟钝。方法:偏头痛,多半有气郁积在心。在同侧找到痛点,用拇指轻揉,疼痛处多有结节,可揉开。也可揉搓外关穴治疗。52、胃 酸症状:吃饭不规律,导致胃不舒服,很饿却不想吃,胃酸较多。方法:取坐姿,全掌用力摩擦大腿正上面,由大腿根到膝盖部位的肌肉。反复摩擦3分钟。以打嗝为佳,这部位许多穴位可调节胃的功能。53、乳腺增生症状:大多年轻白领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方法:可敲打经络,尤其是“胆经”。用指节由大腿外侧腰下方,一直敲打到小腿外脚踝上方。每天不定时敲打3分钟。54、便 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不畅,会造成小腹赘肉、肤色不均。方法:用“推腹法”可治。临睡前用两手指肚从心窝推到肚脐,再从两侧从上往下推。,每晚五分钟。严重者可于起床前再推一次。55、时差混乱症状:白天犯困,效率极低,越晚越精神。晚上无法入睡,熬到凌晨;早上起不来。方法:“金鸡独立”能静心,身心俱调。抬一足直立,站稳后闭眼睛。每天坚持练习几分钟,一周后,“时差”就倒过来了。56、掉 发症状:大把掉发,发色干枯,毫无光泽。方法:用手指肚敲打头部,又称“鸣天鼓”,可健脑护发。还可用手指肚梳头养发,每次只需两分钟,一天两次,坚持两周,就会有效。57、虚 胖症状:整体不胖,局部臃肿,尤其是大腿、臀部和腰部,由于加班、疲劳、懒惰等原因,无法按时运动。方法:消除腰部“游泳圈”可于睡前平躺,用空拳敲打腰侧赘肉,每次三百下。减腿和臀部赘肉,可跪地板上爬,坚持一月,效果明显。58、视力下降症状:由于常盯电脑,看东西模糊,眼睛干涩发痒,眼里有血丝。方法:耳垂上戴耳环的小孔,是“明目穴”,平常多用手指揉捏此穴,每次两分钟,揉时要闭眼睛。59、烦 躁症状:事情多、任务重时,容易气血上涌,明明知道此刻需要平心静气,却越想越着急。方法:宣泄。选择你爱听的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十个手指肚敲打你的电脑桌。敲到手微痛即可。十指连心,“十宣”穴位于此处,可宣泄心中郁结之气。针刺降压的特效穴肝阳上亢(高血压)巴某,男,19岁。于1974年11月23日初诊。自诉:有高血压病2年余,时常发作,延续月余。周身倦怠,头目眩晕,此次发作半月余,经治不愈。查:神疲,面赤,舌有黄苔,脉弦,血压160/90mmHg。根据患者平夙性情急躁,遇事善怒,每逢盛怒之后,血压即高,并伴有上述症状,诊为肝风,属于肝阳上亢型。治疗因其形体较瘦,用人迎洞刺,常规操作。针后10秒钟,再测血压为130/90mmHg。11月25日二诊,自诉眩晕减轻,不甚疲倦。望其面色不甚赤,舌苔黄渐退,脉仍略弦。血压140/90 mmHg。再行人迎洞刺,留针10秒钟,术后血压为130/90mmHg。11月26日三诊,自觉一切症状消失,与平时无异。诊见:精神充沛,面色黄而泛赤,舌质润而无苔,脉来沉缓。血压130/80mmHg。已经痊愈。肝风(实热型)张某,男,51岁,工人。于1975年1月25日初诊。自诉:1月10日感冒,发生两腿内侧疼痛,继则痛止,而由足趾沿胫骨下缘至膝上发麻,头胀而晕。査:神疲形壮,面赤,舌质干色赤,六脉皆弦,左关独盛。血压180/100mmHg。根据面赤脉弦,左关独盛为肝经实热,其由足趾至膝上发麻正属肝经循行路线,诊为肝风,实热型。因该患者体壮而不甚胖,压其颈动脉搏动明显,治疗采用人迎洞刺,留针10秒。起针后量血压为160/100mmHg。后间日针治1次。第五诊时,血压150/90mmHg,一切症状已随血压的下降而逐渐消失。第六诊时自诉,无任何自觉症状,诊之色脉皆和,血压为140/90mmHg,痊愈。肝风(虚热型)佟某,男,40岁,干部。于1974年1月22日初诊。自诉:患高血压3年,最高时180/130mmHg。近数月由于疲劳过度,头胀、眩晕、睡眠不安,经治不愈而来诊。查:神疲,面黄消瘦,舌有黄苔,脉来沉细。血压110/90mmHg。诊断为虚热型肝风。治疗依脉症分析,血压现阶段不高,但为病的根源。“缓则治其本”,应治疗血压,采取胃经人迎洞刺,术后血压110/80mmHg。同时使用膈俞皮内针,人迎皮内针,经过2个疗程,治疗20次。3月27日来诊,自诉睡眠恢复正常,头胀眩晕症状亦消除,血压120/98mmHg。因上班工作,无暇再治,要求服药,投以自拟方建瓴1号,嘱其常服。迄今仍照常工作按:人迎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由于部位和所属经脉的关系,它主治咽喉肿痛、甲状腺肿大、吐泻、喘息等症。从部位上来说,不易取找,刺激性强,患者畏惧。从解剖上来说正当颈总动脉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分叉点,刺伤动脉出血尚有危险。故一般不常使用,均以附近的穴位代替。但近因针刺颈动脉壁而有降压作用,故本文应用人迎治疗高血压收到一定的疗效。人迎洞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在针刺后10秒钟使血压下降,血压已降到正常范围,再刺人迎则不会再降。我们对低血压者使用人迎洞刺,可以使血压上升。这说明人迎洞刺有调整血压的作用。由于人迎洞刺降压快,故部位要找准,深浅要适当,才能起到作用。刺深了穿透动脉壁会出现血肿。使用时应细心体验,以防发生意外。作者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是根据经络辨证施治的。对形体较瘦的患者容易摸到颈动脉,可以使用人迎洞刺;对于形体胖的患者,不易摸到颈动脉,可用膈俞皮内针,降压的功能比人迎洞刺还要快。至于人迎穴为什么能降压?乃因穴属胃经,《灵枢・经脉》:“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说明经脉发源于胃,胃与血气关系密切。胃脉起于鼻旁,上行至颞部,高血压都有头胀痛眩晕的症状,针刺胃经的主要穴位可以降压,说明胃经穴位对血管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针灸疗法总结《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2个穴。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临证经验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选录于下: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一)头面疾患头痛:灸囟会。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目痛:灸上星、风池。目不明:针承泣。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二)胸腹疾患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喘急:灸肺俞、天突。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肺痈:灸肺俞。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三)腰背四肢疾患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臂痛:针肩髃。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四)其他疾患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阴脱:灸关元、大敦。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横生逆产:灸至阴。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主 治:发烧。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主 治:心动过速。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主 治:心动过缓。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 治:失眠症。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主 治:多汗症。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主 治:足心热。手 法:揉按36次。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主 治:头痛。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主 治:头顶痛。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主 治:偏头痛。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主 治:哮喘。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主 治:腹泻。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主 治:高血压。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主 治:白内障。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15、穴 名:神庭(督脉)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 治:脑疲倦,(醒脑)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主 治:眼皮浮肿。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主 治:肩周炎。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主 治:急性腰扭伤。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19、穴 名:坐骨穴(新穴)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主 治:坐骨神经痛。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主 治:足跟痛。手 法:按揉1-2分钟。21、穴 名:承浆(任脉)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主 治:小儿厌食症。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手 法:轻按揉1-3分钟。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主 治:喉头肿痛。手 法:轻揉按2-4分钟。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主 治:鼻出血。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主 治:鼻窦炎。手 法:按揉1-2分钟。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主 治:急性结膜炎。手 法:拇指重掐法。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主 治:麦粒肿。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28、穴 名:冠心穴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主 治:冠心痛,止痛。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29、穴 名:元骏穴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主 治:失眠。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主 治:便秘。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主 治:失眠、偏头痛。手 法:中度点按。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中医干货」针灸疗法大总结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主 治:失眠、足跟痛。手 法:重度力点按。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主 治:落枕。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