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科书般的一生:将生活的苦难淬成诗意的潇洒
苏轼作为大家熟知的一位文豪,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值得我们追思和怀缅。
少年志气,终有所成
从小,苏轼就非常聪明,读书刻苦。
十来岁时,便将先秦时的诸子百家,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都研读了遍。
写得一手好文佳句,深受名家夸赞。
年少春风得意,不免心生自满。
于是在书房贴了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过几日,一个老者拿来一本书请教苏轼,苏轼竟有大部分字不认识,顿时宛如芒针刺背,无地自容。
遂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嘉祐元年,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在欧阳修的大力赞赏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中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正是少年苏轼的刻苦攻读,勤奋努力,才使文坛的一颗新星愈发明亮。
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生活予痛,报之以歌
冶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守孝三年后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朝廷已是风雨凋零,再无“和平盛世”之谈。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引起王安石的不满,遂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在杭州任职的苏轼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佳句,让西湖火了千年。
乌台诗案后,42岁的苏轼被神宗下放到湖北黄州。
在大多数人眼里“人到中年不如狗”,在这个年纪遭受重创,怕是要一蹶不振,“混吃等死”了吧。但对于苏轼而言,不存在的。
为解决温饱,苏轼带着一家二十多口人开垦荒地种粮食,捕鱼挖笋,自力更生。闲暇与朋友一起爬爬山喝喝酒,即便啃着青菜,也欢道:“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种信步归去,无谓风雨的态度,正如他的那首著名的《定风波》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即便生活苦不堪言,也懂得苦中作乐,活得恣意随性,不过是因为苏轼有一颗豁达的心罢了。
人生何处可一帆风顺,逆境之旅我们总会经历。所以,面对困苦波折,我们更要保持乐观与包容,笑对生活。
是文豪,更是生活家
多次外放的生活经历,激活了苏轼体内的另一个苏东坡。
他是美食爱好者。
北宋时期,猪肉贱如泥,苏轼为了解馋,发明了东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想喝酒了,就偷偷用黄豆酿酒,更是因为酒写下了千古名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是旅游爱好者。
虽然生活困苦,但苏轼内心丰盛,没事就喜欢游山玩水。
在游览赤壁时,灵感一上来,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绍圣元年,年届六旬的苏轼被哲宗贬到惠州。
瘴气横行,生活极度困苦,但苏轼坦然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还是教育工作者。
62岁,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无疑了。
没有吃的,苏轼就开发了牡蛎。没有玩的,苏轼就办起了学堂,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苏轼用他的智慧,把不毛之地过成了诗和远方,用他的豁达把贬谪的愤懑驱赶,终究借着二两好酒,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热爱生活。
生活可以一地鸡毛,可以一贫如洗,但心灵不可以。没有物质的丰盈,我们亦可内心充沛,把生活过得充实有趣。
生活苦难,淬炼人生
苏轼被调到徐州做知州时,遇到黄河泛滥。他在稳定民心后带领百姓抢修堤钡,亲力亲为大修水利,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苏轼经常被流放,每到一处,必闲不住,势要造福一方,以至于当他离开时,百姓皆夹道相送,涕泪横流。
一路流放备受打压,苏轼没有郁郁不得志,反倒是一刻也没闲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于是才有了苏轼不一样的人生传奇。
元符三年,哲宗病逝,苏轼得以还北。
在沉船渡海时,他大声吟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想而知,苏轼把从惠州到海南的贬谪当做人生最出彩的旅行,把苦难当做人生的淬炼。
在历经镇江的金山寺时,苏轼为自己写下了一生的评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北上时,苏轼年迈的身体经不住舟车劳顿之苦,遂病逝于常州,时年66岁。
苏轼的一生,多为动荡,更是困苦,可他终究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吓倒,而是把它当作人生的一种经历,坦然处之,接受它,改变它,从而让自己活得坚毅。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风雨挫折,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也应该如苏轼一般,把它当作生活的淬炼,浴火重生,凤凰涅磐。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