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一般人做不到「上善若水」状态
老子在第67章,怕人们没读懂,直接给出了他的建议,就是老子的三宝。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推崇的最佳状态,就是【上善若水】的状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一善:利万物【水滋养万物,使万物生长】。
第二善:不争,处下游【水滋养万物,不占有万物,还处在最低处,因此为成百谷王】。
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状态,对应三宝:
第一宝【慈】,就是利万物。
第二宝【简】,就是水不争,处下游的状态。
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对应不争与处下游。
于是,【上善若水】的状态,就是老子的道,但是要做到这个状态,却不是容易的事。
如何才能做到水的第一善:【利万物】
也就是如何才能做到老子的第一宝【慈】,如何才能爱万物,很明显,老子直接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他的第二宝【简】,如果你不【简】,那一定无法做到【慈】。
注:古代会有很多通假字,所以【简】也有写成【俭】的,两者都可以,不影响老子的大意。
老子被号称是思想家级别,否则也不可能流传到今天,如此重量级的思想家,为什么会给出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简】,我相信会有相当多读者会觉得简也太简单了。
王东岳先生说对于思想家的每一句话,万万不敢轻视。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下:
老子的【简】有何深刻的意义?
如何简才有效?
简能达到什么状态?
为什么【慈】必先要【简】?
我们到底被什么东西规定着
如何理解【简】
我们常规的理解是简约,节省等,这样理解,不完全对。
老子的【简】,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叫“多了一点也不要”。
所有动物都是多了一点也不要的,想要也要不成,我们看动物在争抢食物搏斗时,只要有一方认输了,那么另一方一定不会穷追不舍置对方于死地的,而老子看到刚刚文明化人类社会正好相反,贪心万丈,为了争夺地盘,战争血流成河,老子说不简是这里面的罪魁祸首,是违背天道的。
为什么老子要强调【简】
要理解老子的【简】,我们不能仅仅留存在字面来理解,必须结合老子全文的文本。
文明的本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说,大自然本来就没有好坏对错,高低贵贱,是非黑白之分。他说这些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对大自然来说,都是没有的,这是人类自己分出来的。
当所有人都追求那个“美”,于是就有了“丑”。
当所有人都追求那个“想要的”状态,“不想要的”状态就产生。
除人类以外,所有的动物都不会这样分的,因此我们不会看到一只猴子带着金项链,也不会看到一只猴子捧着一本书看,所有动物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悠然自在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分法,或者说他们不懂得分。
所以,拥有智慧,不见得一定是好事;
我们看儿童期的孩子,还没有智慧的孩子,我们常常会心生羡慕,孩子们好幸福阿,悠然存在,纯真得傻傻的。
因此,傻,不见得一定是坏事;
我们文明开始,意味着我们开始把所有的一切分出好坏对错,我们开始能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于是所有人都去追逐“好的”,规避“坏的”。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人类开启文明的其中一个标志是,人类开始会【虚构故事】了。
比如猴群,一旦有一只猴子发现有熊来了,他会发出一种特定的声音,以警告其他猴子,有危险,赶快逃命。其他猴子一旦听到这个警告声,想都不用想,立即逃命。
人类文明化后,他会编一个故事,说熊是我们的守护神,他会守护我们的,于是我们相信熊真的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可以因此获得力量。
但是如果你对一只猴子这样说,他一定不能理解,他见到熊,第一时间撒腿就跑。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
要懂得分享,不要小气;
要讲礼貌,不要打人;
要乖,要听妈妈话;
这些都是【虚构故事】,但孩子不懂,就如上面的猴子一样,他们该干吗还是会干吗:
“我的东西,就是不分享”,
“他打我,那我就打回去”,
“什么礼貌,什么分享,什么乖,不懂”。
然后父母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我这么有教养,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这么野蛮,怎么说都听不懂,还给孩子帖标签:“小气鬼”,“调皮捣蛋”等等。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文明化的产物,人类开始有了智慧,开始能编一些【虚构事故】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了,但请注意,儿童期的孩子,特别是越小的孩子,智力还没出来,他们还理解不了这些东西。
也正因为理解不了这些东西,才有了儿童期的幸福与快乐。但我们的有些父母,太过于着急,硬生生剥夺了孩子儿童期的幸福与快乐。
儿童期的孩子,一定是,想哭就哭,哭够了就笑,想干吗就干吗,那管得了那么多文明世界的框框架架。
这就是【虚构故事】的力量,也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也是文化的可怕之处。
上帝因此把人类逐出了伊甸园,因为他们偷吃了智慧之恶果,知羞耻,因此人类在世上开始漫长而辛苦的生活。
可见,智慧之果,不见得是好事。
人类也因此有了大喜大悲,我们从来看不见动物会大喜大悲的,一只羊看见另外一只羊被宰杀,这只羊不会有任何恐惧,因为它不懂生死。
这就是文明这个东西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老子当然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老子处处批评文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他说天地跟圣人,对待一切都是一样的,不会有文明社会那些高低贵贱好坏对错之分的。老子也直接在第三章开门见山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他说所有这些文明化的圣贤,难得之物和蛊惑人心的东西都不要有,大家都一样,如此一来大家也就没什么好争的,也就不会利欲熏心,尔虞我诈了。就这样,什么事都不用做,天下就太平了。
老子全文多处都在批评文明人的这些种种行为,同时处处也拿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作对比。
比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老子借水来强调2个状态:
利万物而不争。
处从人之所恶,也就是处下游的品质。
老子说这两种状态就是天道,言外之意,批评违背天道的文明人贪得无厌的争上游的做法。
老子处处在批评文明人的这种争上游的做法。
文化的力量
文化一旦有了力量,就可以被利用。
文化说:“你要忠君,君王要你死就死,要你上战场就上战场,因为他是王,这是天命”。
文化说:“你要孝顺,要乖,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让你干吗就干吗,不要问为什么”。
文化说:“你要出人头地,你要比某某强,要你读好书,才有未来”。
文化说:“你要开豪车,才显得有身份”。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文明的种种行为和声音,会对人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圣人都是不要这些东西的。
老子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些外在的形形色色的文明化东西,常常使得人利欲熏心,迷失自我,不得自己。
文化的东西,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不知道哪里来”的文化,“反正从小到大就是这样”,”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但文化却是真实的力,实实在在的力,不容违背的力。
这个力,跟我们用手去推一个物品的力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人往往只能感觉这些直观的东西,非直观的东西,往往就觉得不可思议了,但文化就是这样的东西,只要我们信这个文化,那么他就如一个真实的力一样,推动着我们前进。
所以,为什么大城市里面的人都会行色匆匆,神经紧张?因为他们都被某个文化力给推动着。
我们也从来看不见小孩或者动物会这样,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文化。
这就是文化及文明给人类的驱动力或者叫控制力。老子为此给出了他的建议,其中一个就是【简】。
老子【简】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物体为什么会动起来?
答:“因为有外力的作用”。
如何提升物体的加速度,也就是如何使物体运动得更快?
答:“加大外力”。
我们知道,
中国的水为什么会一直从西往东流?因为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湖水为什么不流动?因为湖面高低一样。
如何使水流加快?答:“提高【高度差】,重力势能加大”。
我们上面说,文明会产生什么?文明会产生各种价值取向,导致所有人都去追求“好的”,规避“坏的”。
因此,所有的价值取向,都会产品一个【价值差】,跟上面决定水流速度一样的【高度差】。
这个【价值差】的高低,就形成了对人们的驱动力。
老子【简】的建议,其本质就是降低这个【价值差】。
简的本质是降低【价值差】
【价值差】可以是我们文明所推崇的所有价值取向和标准,所有的欲望与贪婪。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们教育系统的考试,分数从0到100分,我们拿这个来标定一个学生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还是中等生。
比如0分,家长和老师可能会摇摇头,说无药可救;
60分,勉强及格,无可奈何。
80分,中等生,还可以再好些。
90分,快接近优等生了,再努力下。
99分,差一分就100分了,再努力下。。。
100分,终于是无人能超越的优等生了,这下安全了。。。
【价值差】就是你考了多少分,接着你被期待再考多少分之间的差距。
比如原先考30分的,家长老师可能会说,再努力下就及格了,【价值差】就是30分。
终于考了60分了,及格了,家长老师接着说,是中等生就好了,,【价值差】20分。
使进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得了一次80分了,终于中等生了,但“社会”又说:“还是比好多人差呀”。为了证明自己不差,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出人头地,于是发奋图强,用尽此生之力,也要拼一下,终于考了一次90分,期待能得到一句肯定,不容易啊,结果...”社会“看了一下:“嗯,还不错,但是...”,你一听但是,差点晕了过去,于是你绝望 了。
这就是来自社会的【价值差】,并且由此形成你自己的【价值差】,只要你在内心深处也认同这个【价值差】,【价值差】即会形成对你的驱动力。
这是真实的力。
我们就是被这个真实的驱动力给驱动着的。
这个【价值差】的驱动力,具有如下特征:
【价值差】很小时,或者接近0,正如上面的湖水,零高度差,水不再被重力所驱动,零高度差的水因此可以可由处在,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正是因为处在最低处,没有【价值差】,因此不跟任何人争。
【价值差】很大时,正如上面的【高度差】很大,此时水流速度会非常大,也就是水被重力驱动的速度,随着高度差加大而加大。
【价值差】越大,这其中的驱动力越显著,对人的作用力或者影响就越大。
老子说的【简】,就是降低这个【价值差】,尽量降低。我们在老子全文,都可以看到这种意思的表达。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从精神上的【简】,从物质上的【简】,从各种层面降低这种【价值差】。
主动追求与恐惧驱动的区别
我们所有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期望与追求,都会形成对应的【价值差】,这些【价值差】根据驱动力性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主动追求【价值差】,一类分为恐惧驱动【价值差】,这两类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人类的知觉体系是在丛林中当猴子的时候进化而来了,因此形成两大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追求食物的那种渴望与快乐,这类形成主动追求【价值差】。
第二个特征,逃离猛兽攻击时的那种恐惧,这类形成恐惧驱动【价值差】。
主动追求,人体会分泌让人兴奋的快乐激素,人会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恐惧驱动,人体会分泌刺激人神经紧张的激素,人会焦虑,烦躁不安,恐惧与愤怒。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
下棋的人,如果过度介意胜负,怕输的【价值差】会形成恐惧驱动,人体会分泌种种激素,在情绪的笼罩下,人往往会失去理智,这时候就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胜负跟旁观者无关,旁观者没有任何恐惧价值差驱动,因此自然可以很容易调动理性进行分析。
上面的考试例子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而是出于满足来自社会对其的期望,从而形成恐惧驱动【价值差】,这种出于恐惧驱动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
他一方面被恐惧驱动着,会害怕担心没法实现这个目标,这样的学生,一到考场,就会因此过度紧张而分泌一些恐惧情绪而影响理性的正常发挥,因此往往无法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既然他的目的不是出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而是被一个恐惧的力驱动着,那么他就无法沉浸在知识的神奇海洋里面,自然无法发散思维,自然因为急功近利而去死记硬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实用的功利的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的原因。
老子的【简】,就是降低这个恐惧驱动【价值差】对我们的驱动,这是相当高明的,这也是为什么老子的圣人,反而因此可以变得强大。
恐惧驱动【价值差】是一个可怕的驱动力。
打网球,每一分都是极为关键的,顶级球员的最终对决,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球员的心理素质,其中的道理和本质,就是这个驱动力。
如果这个球员是恐惧驱动的,那么每一小局的关键分,都会使得他因分泌恐惧激素而出现种种波动。
相反,没有恐惧驱动的球员,你看不出他有任何心理波动,但是他有坚定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来自于理想的追求,那是种快乐追求,激奋人心的追求,会使人充满力量。
老子在全文中,处处在用他的圣人举例,圣人是如何减掉这个恐惧驱动力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说,我们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就是因为有恐惧驱动【价值差】存在,有想要的东西与不想要的东西存在,如果一切都一样,那还有什么好惊的。
老子所说的圣人,处处都在【简】,处处都在降低这种恐惧驱动【价值差】,比如圣人都是处后,处下,处弱和处无为的。圣人都是尽量去帮助他人的,都是尽量去给予的。对圣人来说,所有人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区别的,都是0【价值差】的。
正是因为这种状态,圣人反而是最强大的,因为他不被任何恐惧力驱动着,不被任何【价值差】驱动着,因此,圣人可以为无为而无不为。
理想可以很丰满,但如果我们被这个恐惧驱动【价值差】驱动着,再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
我们就是被这个恐惧驱动【价值差】给规定着的。
老子的【简】不是消极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也是现实的,他也并不消极,他的圣人也是要吃饭的,叫“腹不为目”。他的理想国,【简】也不是降到一无所有,【价值差】也不是降到0,因为人还是要过日子的,但是这种过日子,也是从各个维度保持在极低的状态,所以他说,吃饱肚子就行了,有衣服穿就觉得很美了,有地方住就很安心了,有简单的风俗就觉得很快乐了。
老子【简】在现代的意义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000年前,老子并没有现代的这些物理知识,但老子所提出的概念,用今天的这些物理知识加以理解,即是极为准确的,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是老子非常清楚,所有的这些文明化作为,只要你一进入到其中,都会被这些贪婪与欲望所控制,而所有的这些文明化的【争】,都是真实的驱动力,都会形成对人的控制与遮蔽。
贪婪与欲望越大,【价值差】越大,驱动力越大,我们就越被这个东西所遮蔽。
贪婪与欲望越小,【价值差】越小,驱动力越小,我们就越不被这个东西所遮蔽。
这些是严格成立的,只是本人数学功底有限,无法代入具体参数,无法形成方程式,只能以待来者了。
所以老子的【简】,远远不是我们想的这么简单,他涉及方方面面的简,从精神到物质,特别是欲望,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审视过欲望,但强烈的欲望会像实实在在的力一样,形成对我们强大的驱动力与控制。
现代社会,为什么每个人时刻都不敢怠慢,我们的神经时刻都是绷紧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请认真审视你内心深处的那些欲望,他们不是子虚乌有的,也不是虚有飘渺,他们是实实在在存在那里的,正是他们 ,每时每刻地驱动着我们。
所以老子在最后会说,“简,故能广”,当你能放下内心的这些执着的欲望时,不被任何东西所控制时,你反而会因此而变得强大,因此能像百谷王一个容纳百川,成为万物之王。
汇总:
【无欲则刚】之所以成立,就成立在【简】这个前提下。
把恐惧驱动【价值差】减掉,这是一切的前提。
所以【简】后,才能广,才能【慈】,才能为百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