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预售业绩缩水,门店大批量倒闭,这对瑜伽馆行业有什么警示?
当老板的,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
尤其是正在带领团队,或者准备带领团队做瑜伽馆预售的馆主/管理层,这篇健身行业的分析文章不仅能带给你新的思考,还能帮你更好地进行有效的预售活动。
根据《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疫情期间约有30%-50%的健身房倒闭,剩下一半健身房徘徊在停业与试运营之间。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曾经的龙头老大——浩沙健身,竟然也会因为现金流断裂而倒闭破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仅如此,健身房整个行业店面的预售总业绩一直在不断的缩水。
我们都知道,预售是能最快回笼现金流的营销活动,在健身行业与瑜伽馆行业尤为明显。
当一家健身房没了现金流,基本意味着「倒闭」。
为什么健身行业现在会进入「倒闭期」呢?
我们总结了2点原因:
1、健身行业的试错成本很大,而中层管理者没经验,又经常消耗人力去试错,导致基层业务人员流失严重
YogaPro团队不乏从健身房销冠转行做瑜伽馆预售操盘的能人,对健身行业也颇具了解:
健身房如果想要好的收益,最主要依靠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的业务人员(即销售人员)「做业绩」。
但是,现阶段健身行业大多数的中层管理者,并不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素质。
大多数的中层管理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挫败中积累经验。
这样的问题,在疫情中的代价无疑是沉痛的!
与之对应,现在的打工人,不再像之前那样「领导说什么我做什么」,他们更希望看到身为领导层的你有明确和清晰的规划,而不是消耗员工的人力、打鸡血去试错。
因此,健身行业基层业务人员、预售人员就在一次次人力试错中不断受挫,导致更替和流动越来越严重。
也因此不能孵化出更合格的中层管理,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健身行业。
越来越多的瑜伽馆主,也发现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我自己先试试,不行再去学」的年代了。
虽然基层员工的文化素质没有明显提高,但时代对管理者的要求却变高了。
瑜伽馆一旦试错,极易引起严重的崩盘。
基于此,身为瑜伽馆馆主/领导层的你,尽量「先学习,再实践」,不犯错、少犯错,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以瑜伽馆预售为例,直至今日,很多瑜伽老师竟然还有自己不学习,先摸索做一下预售,做不好再改的想法。
令人震惊,又令人叹息。
不只是瑜伽老师,对从其他行业进入瑜伽产业的人,也很容易有各种「迷之自信」。
很多外行业过来的创业者,比如以前是做金融的、做房地产的,甚至也有之前在其他行业做销售、营销很不错的,
因为本身又自信又有资本,所以就舍得投钱,
这两种「瑜伽馆预售试错」,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我瑜伽老师当得好,所以开馆也一定能行」
「我的经验在原来行业管用,所以在瑜伽行业一定也管用」
但其本质都是「不尊重学习、不尊重行业规律、不尊重基层员工」,拿自己的心血和员工的辛劳试错的典型惯犯。
2、健身行业的从业者墨守成规,沿用不符合时代的方法,导致经营结果愈加恶劣
在健身行业「现金流为王」的思想主导下,人人都追逐业绩,却不敢去对获取业绩的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实大部分人潜意识里都会想到:「业绩不好做,是否应该换个方法?」
但没有人落实在行动里。
而且他们的想法,渐渐被「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话,彻底淹没了。
最后只剩一种声音:「万一改了没业绩怎么办?谁负责?」
不改变就要消亡,疫情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些健身房的死亡而已。
在这里,友情提醒各位瑜伽老师、或者从其他行业进入瑜伽产业的人:
过时的不是瑜伽馆预售这件事,而是旧有的时代的健身房预售方法。
错的不是瑜伽馆预售方案,而是妄想不学习、不改变就能做好预售的人。
瑜伽馆预售的价值,一定是顺应时代,顺应市场。
但是,不是顺应消费者,而是要引领消费者。
引领消费者最好的方法就是改革,做常人力不能及的事情,或者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海底捞的生意好。
是因为它便宜吗?是因为它味道比别人好吗?是因为环境多好吗?
都不是,是因为海底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那就是,把服务做到了极致、甚至做成了一种文化。
无论是新入职的员工也好,还是有异议的员工也好,在这种大的氛围下会被影响,会被同化,极度认可。
健身行业的大批量倒闭,给瑜伽行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健身行业的恶性竞争,导致消费者对健身行业存在误解,这种影响给瑜伽行业的发展增加了阻力。
尤其是体现在瑜伽馆的预售活动上,为什么?
随着健身行业的发展,体育文化产业这块大蛋糕,谁都想分一块,互相之间的恶意竞争、诋毁,愈演愈烈。
于是消费者对于健身行业的误解,也越来越深。
而瑜伽行业是在健身行业的基础上,随着健身行业的消费者成长历程而成长的。
因此现在瑜伽馆做预售,也会受到这种误解的影响。
有的会员,因为曾经在健身房交过定金,但健身房倒闭跑路了,本来想练瑜伽,也不来了。
在行业竞争多,竞争混乱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多,不信任感又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立即消费的欲望降低。
以前,健身房做预售时,常有冲动消费,当街办卡的客户。
开瑜伽馆也有不主动拓客,技术好就能让客户开车十几公里过来上课的情况。
而现在新兴的瑜伽馆,如果不做预售,不提前圈住自己的「鱼塘」,几乎寸步难行。
健身行业的大批量倒闭,给瑜伽行业带来什么警示?
瑜伽行业也是因为整个中国的经济环境在变好,整个国民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在提高,瑜伽行业才会有这样遍地开花的发展趋势。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这样遍地开花的趋势在不久前,也同样在健身行业上发生过。
这也就意味着,瑜伽行业的预售大战、乃至同行互相之间的恶意竞争、诋毁必将在瑜伽行业上演。
而全球化的疫情,必将让这样「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持续时间更长,混乱程度更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