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33):酒效文化——释“醉”与“醫”(医)
本文约6500字,阅读约需要13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33)
酒效文化——释“醉”与“醫”(医)
朱英贵
上一篇谈到“醇”与“酎”这两个字,并借助更多的含有构件“酉”的汉字了酒的品质成色,借以了解中国传统的酒品文化;《说文·酉部》所体现的还有古人的饮酒文化和用酒文化,我们不妨将其统称为“酒效文化”。在古人看来,饮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会导致醉酒,用酒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可以醫(医)病,故这里选择“醉”和“醫(医)”两个字作为代表来讨论,借以从酒的功用效果来看酒效文化。
一、“醉”字及其相关字的字形字义概观
酒是一个奇幻的精灵,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放荡无常,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也能叫人忘却人世的忧愁烦恼和痛苦郁闷,勇敢的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它能叫人肆行无忌,才华横溢;也能叫人丢掉面具,口吐真言。而这一切都决定于喝酒的状态。
《说文·酉部》中从饮酒的程度来解释了一些“酉”族的汉字:
“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注:“酣”音hān)
“酖,乐酒也。从酉冘声。”(注:“酖”音dān)
“醅,醉饱也。从酉咅声。”(注:“醅”音pēi)
“醺,醉也,从酉熏声,诗曰:公尸来燕醺醺”(注:“醺”音xūn)
“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溃也。从酉从卒。”(注:“醉”音zuì)
“酩,酩酊,醉也。从酉名声。”(注:“酩”音míng)
“酊,酩酊也。从酉丁声。”(注:“酊”音dǐng)
“酲,病酒也。一曰醉而觉也。从酉呈声。”(注:“酲”音chéng)
“醒,醉解也。从酉星声。”(注:“醒”音xǐng)
从上面所引的《说文·酉部》中一些关涉人的喝酒状态的字义来看,“酣”是指酒喝得正有兴致的意思,所谓“酒乐也”;“酖”是喝得乐在其中的意思,所谓“乐酒也”;“醅”是喝得心满意足的意思,所谓“醉饱也”;而“醉”的意思是达到了个人饮酒度量的饱和度(卒其度量),恰到好处,但还不至于坏事(不至于乱也),所谓“卒也”;“酩”和“酊”都是指喝得迷迷糊糊的意思,故经常可以连绵使用,说成“酩酊”;而“酲”和“醒”在古时本应该是同一个字,只是调换了不同声旁而已,其意思都是醉意消解、恢复常态的意思。
应该注意的是:“醒”和“悟”是有区别的,“悟”字从“心”,指心中领受,“醒”字从“酉”,指酒后清楚;“醒”和“觉”也是有区别的,“觉”字从“见”,指眠后睁眼,“醒”字从“酉”,指酒后明白。
《论语》曰:“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句话的意思是,各人饮酒多少无需具体数量限制,只要不及醉而止即可。可见古人对饮酒的度把握是很有分寸的,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尽兴不乱。后人谈及饮酒的境界常有“一醉方休”的说法,误以为是喝酒就一定要喝到醉倒的程度,否则便不“休止”,其实这是误解词义,成语“一醉方休”原本是对于饮酒饮得恰到好处的准确表达。
要理解这种“一醉方休”的境界得先弄清楚“醉”字的本义是指恰当地、适可而止地饮酒,如诸葛亮《诚子书》有云:“可以至醉,无致迷乱。”醉是指根据个人的酒量适度的饮酒,对于乐酒者达到“酣”是最适宜的了,《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应肋注的解释是:“不醒不醉曰酣。”“不醒”意味着享受到了饮酒的乐趣,“不醉”是指没有超过限度,一旦越过了限度,再饮下去就是“至于乱”了。
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醉”字的字形字义内涵(参见下图)。
“醉”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和金文未见“醉”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是一个从“酉”从“卒”,“卒”兼表义音的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文字“醉”的原形,是在“卒”上增添“爪”形,这是战国文字“卒”字写法之常例。
“醉”字的小篆字形将战国文字右侧部件上部的“爪”形符号省去,直接写作左“酉”右“卒”的合体结构,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便成为现代隶书与楷书的“醉”字。
《说文解字》卷十四酉部:“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一曰酒潰也。从酉从卒。”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以会意兼形声,卒亦声也。”从酉,表示与饮酒之事相关;从卒,表示终止,指饮酒尽量。卒兼表音读,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兼形声。
段注还对许说“一曰酒潰也”补充解释道:“此别一义。溃当为渍之误。”
由此可见,达到“醉”的程度也还不至于“至于乱”,因为根据古义“醉”恰恰是喝酒恰到好处的最高境界,故有“一醉方休”之说,意思是喝酒一旦达到了飘然感受的最高境界,那就应该停止不喝了,只不过对于这种临界点的把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许慎上述对表示饮酒状态的字的说解(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饮酒中体现的那种既不压抑、又不放纵的中和、节制精神。
二、“醉”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醉”字的造字本义当为饮酒适量。例如:“醉,为酒所酣曰醉。”(《洪武正韵·队韵》)再如:“尔乃饮食醉饱。”(《书·酒诰》)又如:“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醉”字由此饮酒适量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其一,表示饮酒过量,神志不清。例如:“既醉而出,并受其福。”(《诗·小雅·宾之初筵》)再如:“莫怪近来都不饮,几回因醉却沾巾。”(唐·白居易《答劝酒》)又如:“(阿Q)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鲁迅·呐喊《阿Q正传》)
其二,表示沉酣入迷。例如:“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列子见之而心醉。”(《庄子·应帝王》)再如:“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唐·宋之问《送赵六贞固》)又如:“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寺》)
其三,表示昏愦,糊涂。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再如:“醉,凡昏昧不反曰醉。”(《正字通·酉部》)
其四,表示用酒浸渍的(食品)。例如:“堂倌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再如:“瓮中取醉蟹,最忌用灯。”(《闲情偶寄·饮饌部》)又如:“他们其实最多也不过吃半只虾或呷几口醉虾的醋。”(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其五,表示祭而神享之。例如:“醉,祭而神享之曰醉。”(《正字通·酉部》)
根据上面对“醉”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醉”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从“醉”字来看酒是一种有灵性的液体
为了佐证“醉”字的确切含义,在《诗经》众多描写酒的篇章中,《小雅·宾之初筵》一诗最值得注意,因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关于饮酒及其场面纪录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全诗共五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周王朝上层贵族饮酒醉酒的完整场面,开初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三、四两章写由未醉到既醉的过程,最后一章为总结性的告诫言辞。请看三、四两章对达官贵人醉酒过程与醉酒场面的描述: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
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
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
曰既醉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
乱我笾豆,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
侧弁之俄,屡舞傞傞。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这两章诗歌所表述的内容是这样的:
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
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
他们渐次喝醉时,威严庄重已不见。
离开己位相来往,左摇右晃舞蹁跹。
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
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
此乃醉态现场观,忘掉规矩全紊乱。
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
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
此乃醉态的表现,不知过错精神恍。
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
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
如果醉了继续喝,这叫败德损形象。
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
这样的细致描写把两三千年前中国上层社会在宴饮社交过程中的醉态真是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些醉酒之人心情的放松与精神的愉悦可见一斑——醉得舒服,醉得坦然,当然也就冲破了宴饮礼仪的各种规范。
四、含有“醉”字的相关成语
含有“醉”字的相关成语不很多,其中的“醉”字多为饮酒过量之意,例如:
烂醉如泥——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样子。源自《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唐·李贤注:“《汉官仪》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
酩酊大醉——酩酊:沉醉的样子。形容醉得很厉害。源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语见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如醉方醒——方:刚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刚从沉迷中醒悟过来。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三藏闻言,如醉方醒,似梦初觉,乐以忘忧,称谢不尽。”
我醉欲眠——我醉了,想睡觉。指为人真诚直率。语见《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直率如此。”
饮醇自醉——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源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纸醉金迷——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源自宋·陶穣《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众醉独醒——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源自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自我陶醉——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赏。源自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诗:“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醉生梦死——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语见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醉舞狂歌——形容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语见宋·范成大《玉楼春》词:“蓝桥仙路不崎岖,醉舞狂歌容倦客。”
五、“醫”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今天写的“医”是个简化字,它的繁体字也是跟酒有关含“酉”这个部件的。酒既然具有神灵之性,在古人看来,自然也就具有另一种妙幻之功——治病。酒的这一功效集中反映在“醫”字的构字原理上。《说文解字》卷十四酉部解作:“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
“醫”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和金文未见“醫”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醫”本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会意字,今天的简化字只取其左上角的偏旁,已经残缺不全了。许慎解作“治病工也”,其义大致相当于醫务工作者,“醫”字上部的构件“殹”,许慎解作“恶姿也”,其义大致相当于醫治患者的姿态,我们不妨将其右上部的构件(殳)理解为手持醫疗工具之形,将左上部的构件(医)理解作为中箭外伤者取出所中之箭的意思。至于“醫”字下部的构件“酉”,则一定是与酒有关了,故许慎解释为“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至于后面的王育“病声”之说,仅是另一种说法而已,尚无法印证其可信的理据,权且存疑待考。
那么,何以理解许慎的“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之说呢?怎样认识“醫”与酒的关系呢?原来,“醫”字本身又可用作酒的称谓,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浆,四曰酏。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及后、世子之饮与其酒。”可见“醫”字的“治病工也”的字义本身就与酒有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一般来说,酒本身对疾病并没有特殊的疗效,虽说适量饮酒可以舒筋活血,提神助兴,但酗酒过度反会乱德伤身。若说酒能治病只有从药用和巫术两个角度来认识,尚可略知一二。
从酒的药用方面来看,酒本身并不是药,但却可以起到提助药效的功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用酒泡制药材的记录,《伤寒论》诸方剂中也有多种方剂使用酒作药引,《本草纲目》中则详列了70余种药酒。《汉书·食货志》称:“酒,百药之长”。
从酒与巫的关系来看,作为“醫”的会意部件“酉”有时可以换成“巫”,这说明,在古人看来“酉”同“巫”有相近之处,所以才用它来充当“醫”的部件。古人曾以巫术治病,以巫者为醫。这可能是因为在古人的意念中,人之所以生病,多与神灵降灾、鬼魂附体有关。既然病因乃鬼神所致,治病就理当向鬼神祈祷。以巫为醫,是因为巫可以沟通神灵,降福于人,而酒也同样具有这种通灵的性能,久而久之,酒便被赋予了可以治病的功效,“醫”字从“酉”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醫”(医)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醫”(医)字的造字本义是指称治病的人(医者)。例如:“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周礼·天官冢宰·亨人兽医》)再如:“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史记·刺客列传》)又如:“我想还是去请一个西医来,好得快一点。”(鲁迅《彷徨·弟兄》)
“醫”(医)字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其一,指称巫医(巫师)。例如:“醫,巫也。”(《广雅·释诂四》)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或从巫作毉。”再如:“是巫、醫古得通称,盖醫之先亦巫也。”(清·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一》)
其二,指称乳医(接生者)。例如:“将免(娩)者以告,公令醫守之。”(《国语·越语》)韦昭注:“醫,乳醫也。”
其三,指称医术,医学。例如:“郎中令周文者,名仁,其先故任城人也,以医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再如:“原来尊夫人懂得医理,明日就请来看看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如:“三十年前学医的时候,曾经研究过灵魂的有无。”(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死》)
其四,表示治疗,救治。例如:“伤甚者令归治,病家善养,予医給药。”(《墨子·号令》)再如:“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又如:“我问得一处好药,我要去赎了来医你。”(《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
其五,表示治理,除患去弊。例如:“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再如:“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之四十四)
根据上面对“医”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医”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七、含有“医”字的相关成语
含有“医”字的相关成语不多,其中的“医”字多为医治或医生之意,例如:
讳疾忌医——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源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久病成医——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方面的事见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源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救黥医劓——黥:刺面;劓:割鼻。均为古代刑罚。指医治刺面之伤,补上割掉之鼻,比喻恢复本来面目。源自《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乞儿马医——乞儿:乞丐;马医:兽医中专治马病的人。旧指卑贱的人。语见《列子·黄帝》:“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
上医医国——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语见《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俗不可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语见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剜肉医疮——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源自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庸医杀人——庸医:医术低劣的医生。医术低劣的医生误用药物而害人性命。语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我有几个草头方儿,能治大病,管情医得他好便了。就是医杀了,也只问得个庸医杀人罪名,也不该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