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群招募|助推进步,构建快速稳定成功的方法论
关于如何获得幸福和成功,芒格说:
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数成功来自于你知道应该避免哪些事情: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等等。
他还补充道,成功和幸福「要避免邪恶之人,尤其是那些性感诱人的异性。」
话说的虽然有点狠,但道理非常深刻。要是遇到了邪恶之人,成功和幸福就会与你为敌,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失败。要说成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定,有人可能说很多的钱才算成功,有人觉得有更多的智慧才算成功,目标高远的人说要为人类做出贡献才叫成功。
而我认为成功就是更多的自由,无论是事业生活还是财务上,更多的自由和可选项应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这话看起来有点虚,有点鸡汤的味道,我来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商界,我最佩服的人不是马云,也不是王健林,而是邵亦波——一个29岁将易趣卖掉退休的年轻人。就连马云也曾公开说「他是个天才,我只不过是踩在天才的肩膀上才有今天的成功」,并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太爱老婆而选择离开,中国的电子商务绝对是他个人的江湖」。
邵亦波29岁卖掉易趣退休后,已经财务自由,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佛,去灵修,这让他思考问题更深刻,更有大局观。后来他跟人合伙成立了投资公司经纬中国,最近又宣布淡出经纬中国,创办慈善基金,向人类苦难宣战。
这些事情他都随心所欲,进退自由,没有被名利绑架。反过来看马云,财富是很多,名气也很大,有次在湖畔大学讲课对学员说,你们千万不要学我,我觉得自己过的很不幸福,CEO也不得不干(2013年想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未成功),连去KTV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会被认出来,失去了生活的自由。
自由,首先需要在物质上相对的自由,不能说我口袋里只有100块钱,说我很自由,因为我有自由的思想。能糊弄鬼,也糊弄不了自己的肚子。成功和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财富基础上的。那如何才能获得呢?普通人除了快速成长,没有其他路径。成长不但要快速,还要稳定,不能今天进两步,明天退三步。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分享我认为如何才能快速稳定的成长。
多维才能快速
像邵亦波这样的天才除外,其他人的天资基础都差不多,不能在29岁退休,但想要在39岁,49岁或者59岁获得自由,就得快速进步,如何快速呢,我认为多维度是一条可选的路径。
在思维模型No.35 立方体模型我们最后总结出了
体积增长的速率远快于表面积增长的速率。
为什么体积增长快呢,因为体积是三维的,面积却是二维的。
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线性成长的,或者以二维的表面积的速度成长,你如果能以三维的速度成长,那就能比其他人更早获得财富自由。
去年是我近十年成长最快的一年,认知,技能,财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我伸出了好几个维度。就拿公众号来举例吧,现在涉及的三个主题,行为设计,副业赚钱,思维模型,就是三个维度.
行为设计和如何从0到1启动一个项目,这是我擅长的。思维模型,我不敢说自己是专业的,但没人做这件事,那我做了,也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维度。
有人可能会问,做这么多事,涉及很多内容,时间够不够,累不累啊。有的人很难做很多事,因为很多事情是没有关联,相互独立的。
而有方法的人做的事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学习和写作思维模型让我理解事物更透,更本质,这对如何做决策帮助很大,项目副业赚钱是思维模型的践行版,反过来又验证模型的可靠性,行为设计为副业赚钱赋能,让思维模型更具有实操性。你看,形成了一个连环扣,形成连锁反应。
有朋友在微信对我说,大辉,有人拿你的思维模型开收费课程,他不打招呼抄袭我,我肯定不高兴,但我并不担心他做的那个有对我有什么竞争力。
思维模型是个好东西,但每个思维模型独立起来,就像单个珍珠,其价值有限,要让它发挥出巨大作用,需要串起来,才能帮助我们变成有更有智慧的人。其实简单串起来也不够好,下面我会给出解决方法。
有方法才能稳定
做成事的人,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用流行词来说,就是他们有原则,或者有算法。芒格有「多元思维模型」,埃隆·马斯克有「第一性原理」,达利欧有「原则」。
推及到公司,每个伟大的公司也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法论,比如亚马逊的飞轮,Facebook的增长黑客,斯坦福的教育、科研、创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穷查理宝典中引用了罗伯特的一句话:
其他人或许会试图复制伯克希尔·哈撒韦,但他们永远无法复制这两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两位人物指的是巴菲特和芒格。杰出人物无法复制,他们的思想和方法能不能学到呢,对思维模型越深入学习,越发现芒格的多元模型是非常难搭建的。
人类无法避免误判,这是人类的大脑结构决定的,也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出来的机制,如「奖励惩罚超级反应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等,这都是我们赖以生存下来的基本模式,没有这些,人类也走不到今天。你现在让我们把几十万年进化出来的机制突然改掉,我觉得难以实现。
既然误判很难通过学习来避免,思维框架也很难搭建,那就不搭建了吗?这时天空一道闪电,达利欧的原则来了。他采用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来搭建思维框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记不住那么多的模型,也没必要记住100多个模型。为什么要记住呢,我们有机器啊。把模型写成计算机能理解的算法,然后让计算机记住,帮我们处理信息,纠正我们会误判的倾向。人类只是在关键的环节监督和把控,并持续改进算法。这不就是达利欧说的人机合作模式吗?
想到这个我就激动的睡不着,如果我将这100多个模型整理完,然后程式化,那它就可以帮我做出更好,更高质量的决策。这件事情不可能短期完成,但没推进一点就能让我兴奋半天。它就是一个有竞争力的系统和方法论。
输入决定产出
有了方法论,还需要有效的输入。我们知道,在系统中,输入决定输出,不管你的算法多强大,输入的是垃圾,那出来的也只能是垃圾。
这个「垃圾」并不只是没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出现的时机不对,或者放错了地方,也是垃圾。
电视是个好东西吧,但假如有人给我家里装一个70英寸的电视,我觉得就是垃圾,因为我从来不看电视,放在家里占了很大一块空间。所以,人们送礼也不太愿意送实物,除非能确定送的那个东西别人没有,而且真的有需要。不然占了空间,还麻烦人家花时间处理。
对于信息这类不占用物理空间的,也不是说越多越好。信息虽然不占用物理空间,但它占用了大脑空间。我经常在一些群里看到这样的问题,「大家都是怎么平衡工作与学习的,我定了八个专栏,每天三倍速听看一起来,都要花费很多时间。」
这些人没听之前或许还有一些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每天被这类看似有用的信息轰炸一遍后,更晕乎了。我一直认为:
被动接收无结构的知识相当于往大脑里装垃圾,越装越糊涂。信息间相互干扰,让本来并不清晰的大脑变成了一锅浆糊。
去年还流行这样的一句话,
「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头脑能否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
看起来好深奥,好有道理,对不,起初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当转念想了想,这话没说全。既然有两套相反的观点,那做具体的一件事时,用哪一种观点,你总不能先用正方,然后再用反方,重复执行两次吧。
这句话后面应该补上这样一句,允许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一定要明确在处世时如何切换应对具体事件。如果不知道何时切换,如何切换,那很可怕。
就如一人同时戴两块手表,一只显示北京时间,另一只显示纽约时间,如果你在北京,依据纽约的那块表做事,恐怕要误事。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我觉得为了避免切换带来错误,只容纳一种自己坚信的观点,就如买一块走时准的手表,并不断的校正,足够了。
最后总结一下,
快速稳定的成功=高质量的输入+多维度+方法论
一个招募贴,竟然写成了三千多字的干货贴。让人付费招募不应该是用营销型套路来写吗,就是先分析痛点,再描绘好处,最后号召行动,这样一个三步模式,转化绝对好。
可我偏不这样写,你看,我知道这个套路,就是不用,这也是一种自由。最后我相信:
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可以通向一切的道路。
多元成长群需要实现的几个小目标:
1.分享高质量的信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大辉的渠道较为广泛,质量也比较高。我会将自己获取信息的一套体系和信息源分享给群友,提高大家输入的质量。
2.构建独特的方法论
模型只是珍珠,用算法结合起来,这些模型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每个人都应有一套自己的算法,群友一起交流,相互促进,打造更好的算法。
3.思维模型,副业赚钱,行为设计,这三类底层知识群成员可免费获得。
2018年拟定完成的体系内容:寻找有利机会的方法论,副业赚钱16+节课程,系统的行为设计知识。
4.群成员如有合法合规的项目要落地,会尽力帮助,包括媒体,流量等其他资源。
5.我会逐渐落地一些项目,群内成员若有意向,有优先参与和投资机会。
6.从今年开始,会在几个城市做线下交流,群内成员可低门槛参与。
要完成以上目标,一两年好像不够,所以多元成长群将由两年期改为终身制(与大环境,大政策同步哈),也就是说,一次付费,终身有效。
入伙方式:
基于这样终身制的模式,社群招募本身也是一个双向筛选的过程,入群费是个门槛,但还不够,我更期待是群员相互背靠背,心贴心,愉快的走出一段有趣精彩的路。
1.细读完以上介绍后请围绕以下几个维度的信息——姓名+行业+从业经历+希望对接的技能或资源+能够提供的资源,准备一份尽量详细的入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