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太谷土著杨姓得姓于阳处父的一个证据
01
太谷是春秋战国晋国大臣阳处父的封邑,这一点历史记载很明确。但阳处父在太谷留有自己的嫡系后裔,这个观点可能就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一时感到诧异,太谷怎么有了阳处父的后裔了?同时也会感到:我们怎么就不知道呢?可能由于历史太久的缘故,好多历史记载被淹没了,许多我们祖先的来龙去脉,人们并不清楚。更可怕的是,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我们祖国可爱得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文化程度不但有所下降,而且下降的可怕。许多人们,不以没文化为耻,而且以没文化为荣。类似太谷这类曾经在祖国文化史上曾经有人物,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业绩的地方,实在该在文化方面做点有益的事情了,因此,不遄冒昧,把自己多年偶然发现,并反复思考,论证的一个问题,或者发现,或者考证,写了出来,既为古老而悠久的太谷文化添点光彩,也能为急需发扬的太谷精神添个内涵,这个历史文化的题材还是具备这个条件的。我以为:我的这个发现,起码有三个可以闪光之处:一。为几乎被忘记的太谷这位得地得姓的地方人文之祖,增加点历史现实地位,在晋国历史上,阳处父算的上一个伟人级的英雄。只是没有人挖掘他,注意他,所以他被无可奈何的淹没了,其实他在晋国发展上,晋文化的发展上,晋国当时的人物人格人品的形成塑造上,都是值得发掘的,弘扬的,效仿的。一句话,发掘他,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有历史底蕴的名人效应。挖掘他是值得的。应该挖掘,没有错;二。挖掘他,还有一个重要之点,就是能为中国杨姓姓氏来源,找到一个又一源头。杨姓人们一般认为,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国杨国,但我们却惊奇的发现,太谷土著杨姓,其祖先即是这位大名顶顶的晋国名臣阳处父,太谷杨姓的祖先是阳处父,杨姓来源于阳氏,这个问题也许会让许多人争论不一,但事实毕竟是事实。我们会接着进行我们的论证,而太谷杨姓的诸多子孙,也应该为这个发现感到欣慰,感到自豪,这个发现既是学术的,也是家族的,既是中国的,也是地方的,首先应该高兴的是太谷,太谷杨姓,太谷文化,历史。这个发现带点正本清源的意义;三:阳处父是晋国的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都有所建树的人物,但我以为,他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候的人物精神境界,人的道德品质。人格人品的塑造上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所以应该以此为锲机,重点,进行围绕这一人物的开发,研究,纪念,形成强大的现代社会运行经济旅游发展的亮点,为太谷的精神,经济,历史,文化塑造典范,促进社会发展速度更快。
太谷阳邑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叫净信寺。庙里有两座唐碑。这两座唐碑记载了太谷本地杨姓的得姓来历,记载了杨姓与阳氏的关系,与阳处父的关系,这座碑很重要,它是太谷土著杨姓得姓来历的历史依据,也是阳氏与杨姓关系的唯一铁证。太谷政府,民间都应把这俩座碑好好保护。碑上是这样记载的:“阳处父望在北平,食邑此城,因以字之从阳,人姓杨字。”这是第一段与阳处父,杨姓有关的文字。第二段是:“关西孔子相振之,胤望在华阴,故以字之从木耶。”这是第二段文字。这两段文字至关重要,第一段21字,说明了阳处父的来历,他是周室宗族,被封到北平,所以阳氏的地望根源实在北平,但到了阳处父时,因他的功劳,就被晋文公封到了太谷阳邑,食邑此城,因以字之从阳,人姓杨字。:“字之从阳,人姓杨字”,这八个字,就是阳处父自己的名与字的来历,阳氏与杨姓关系的来历。太谷杨姓,来源于阳氏,是阳氏的重要分支;第二段中:“故以字之从木耶”,这七个字说明了阳为啥改为杨。前八后七,共十五个字,就说明了:阳处父的后裔改姓为杨了,太谷杨姓,是本地土著的,应该准确无误的是阳处父的后裔,至于后来移入的,则另当别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这段文字的来源是从晋中社联原副主席张晋平先生费尽毕生心血收集编著的《晋中碑刻选粹》一书中引用的。张先生围着本书费尽了毕生心血,当然也为晋中的人文历史留下了了可以参考的珍贵文字史料,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讳言的。其中阳邑的这座唐碑,在清代就被当时的山西巡抚收入到《山右石刻从编》一书中了。这座碑是当时阳邑的杨姓族人为纪念净信寺的建立重修而缅怀其始祖阳处父的功绩,及其与阳邑杨姓的关系,而立的。这座碑的记载,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净信寺的来历。净信寺是北齐时代就长立的,历史及其久远;而是太谷(当时阳邑)的杨姓,来源于阳处父的阳氏,阳处父是太谷杨姓的开山之祖;三是太谷杨姓在唐代开元年间就以是这一带大姓。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太谷杨姓在这一带定居起码已经有俩千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是太谷最悠久的土著居民,他们那为太谷的开发立下了不朽功劳,而且,他们由于阳处父这位开山之祖的文化家风遗传遗教,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极为宝贵的部分,值得我们研究,弘扬,光大。这个观点希望能引起太谷杨姓的骄傲自豪之感,为家乡的文化,经济建设出点力,振兴太谷,繁荣阳氏文化。也希望热心此事的文化历史爱好者,过问此事,引深此事的研究挖掘。热心此事的同仁,可参考张先生该书的33页至34页,张先生在这俩页有详细的释文注解,可作为我们的珍贵资料。隋代,阳氏因与杨姓同音通用。
02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阳处父可能有它的局限性,但他曾为晋国历史发展做过无人代替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他参加了晋文公十九年的流亡之旅,成为文公的重要大臣。在文公,襄公期间,是重要的军事将领,参加过几次重大的决定晋国命运的著名战役,史书上说他活捉秦国名将孟明视,西乞述,白乙丙。总之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他的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是为当时公认的。因此,他深的晋文公重任,文公任他为太子太傅,就是对他的学识,才能,人品,人格的信任。在晋襄公时代,阳处父更是受到极大信任。经常作为襄公的代表,出使外国,执行重任。阳处父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当时的贵族大臣所没有的,即使在他后来受到杀身之祸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是死与襄公时代的贵族大臣狐射姑的怨恨之中,被狐派人刺死。史书记载了这一过程。根据《左传》,(經六·七)晉殺其大夫陽處父,晉狐射姑出奔狄。(傳)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狐射姑曷為出奔?射姑殺也。射姑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其漏言奈何?君將使射姑將。陽處父諫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於是廢將。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射姑怒,出刺陽處父於朝而走。这一段记载就是阳处父被害过程及原因。晋襄公欲改组三军,任命狐射姑为中军统帅,阳处父出使回来,给襄公说: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阳处父推荐了赵盾。结果为国得罪了狐射姑。狐射姑说:处父族微无援,我不敢杀他。于是借阳处父在郊外为襄公建造陵墓之间,派人残酷的刺杀了他,并把头颅藏于他处。对于自己的处境,阳处父非常明白,有人劝他:子孟言无隐,忠则忠也,独不虞取怨余人乎?处父答曰:苟利国家,何敢避私怨也?!这一段话,集中体现了阳处父的为人品格与光辉之处,是他忠心耿耿一生的真是写照,也是他的光辉闪跃之处,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发扬光大之处,太谷历史上曾经有着样一位令人骄傲的人物,也令今人骄傲与自豪。苟利国家,何敢避私怨也,出自于俩千多年前的阳处父的这段话,可以作为今天我们为官为人的基本准则。阳处父光辉应该发扬,继承,光大。
阳处父的业绩,历史上记载的不少,晋曾经因选择阳处父为太子太傅乙事问询于大臣。很有启发,今择编于后,供大家参考。史载:文公问于胥臣曰:“吾欲使阳处父傅讙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对曰:“是在讙也。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矇瞍不可使视,嚚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竢。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忆宁百神,而柔和万民。故《诗》云:'惠于宗公,神罔时恫。’若是,则文王非专教诲之力也。”公曰:“然则教无益乎?”对曰:“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公曰:“奈夫八疾何!”对曰:“官师之所材也,戚施直镈,蘧篨蒙璆,侏儒扶卢,矇瞍修声,聋聩司火。童昏、嚚瘖、僬侥,官师之所不材也,以实裔土,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卬浦而后大。”从中可见中国历史上为了民族发展,家国繁荣,我们的祖先是咋样费尽心机。教育后代,重在受教育者自己。这是这一段话留给我们的启发。
这一段记载,则是从另一个方面,探讨了阳处父的长处,短处与不足。阳处父如卫,反,过宁,舍于逆旅宁嬴氏。嬴谓其妻曰:“吾求君子久矣,今乃得之。”举而从之,阳子道与之语,及山而还。其妻曰:“子得所求而不从之,何其怀也!”曰:“吾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夫貌,情之华也;言,貌之机也。身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发之,合而后行,离则有衅。今阳子之貌济,其言匮,非其实也。若中不济,而外强之,其卒将复,中以外易矣。若内外类,而言反之,渎其信也。夫言以昭信,奉之如机,历时而发之,胡可渎也!今阳子之情譓矣,以济盖也,且刚而主能,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吾惧未获其利而及其难,是故去之。”期年,乃有贾季之难,阳子死之。
文公后人晋平公问师旷说:“咎犯和赵衰比较谁贤能呢?”答道:“阳处父想做文公的臣子,依托于咎犯,经过三年尚未达成愿望。依托于赵衰,三天就达成愿望。空有智慧而不能了解手下的士人,就是不聪明;知道了而不报告君上,是不忠贞;想说而不敢说,是不勇敢的;已经报告了,但君上不采纳,是自己不贤能。这段话中间可见阳处父与晋国公卿赵家的渊源关系,也可见晋国历史的背后之处。
太谷人物志记载:阳处父(?___公元前621)晋国人.晋文公时的大夫,因以阳为封地,所以被称为阳处父.他所居住的地方也被称做阳邑(在太谷城东约10公里处).晋文公八年(前629),楚成王派斗章与晋国修好,晋国便派阳处父回访.文公死后,晋襄公即位,处父升为太傅.襄公元年(627)处父带兵攻打蔡国,楚国命子上率军援助蔡国,两军在汦水隔河驻扎.处父担心楚国的援助对晋军的战事造成威胁,于是派使者对子上说:"我听说文官提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武将打仗不躲避敌人.你如果要交战的话,我军就退后30里,你军可以渡过来,迟打早打由你。要不,你们就退后30里,让我们过河。否则这么拖下去,军队疲劳,军费增大,是没有好处的。”子上便要带领部队渡河,部下大孙伯说:“不可以的,晋人是没有信用可言的,如果在我们渡水到一半时,晋军失信,乘机攻打我们,那时我们后悔也来不及了。。不如我们后退30里,让他们过河来。”于是楚军退兵30里。处父却扬言:“楚军逃跑了”。趁势便收兵回晋国去了。襄公三年(前625),晋国征召鲁国。鲁文公到了晋国后,晋国派阳处父与之议盟。鲁文公认为晋公不亲自出面是鲁国的耻辱,所以《春秋》上记载为鲁文公“及晋,处父盟。”襄公四年(前624),楚国攻打一个叫江的地方。阳处父出兵讨伐楚国以解对江之围。在方城两军作战。后遇到息国的公子朱便返回来。襄公六年(前622),处父访问卫国。七年(前621)晋公举行春猎,派狐射姑统帅中军,赵盾辅佐。处父到达后把猎地由温改董,并撤换了统帅,他认为赵盾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并说“使用有才能的人对国家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主张任用赵盾。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却惹起大臣贾季的嫉恨。在回师时,贾季派续鞫居杀死了处父。处父死后葬在忻州西岗九龙山上的一块平地上。
阳处父是一个很有作为与极具才华的杰出人物,无论作为辅佐人物,还是学识远见,他都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开发挖掘,纪念弘扬他的精神,对于今天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最起码作为文化历史人物,阳处父是很有价值的。
作者简介
陈瑞,1955年出生。山西省榆社县人。1972年参加工作,晋中地委秘书科收发室通讯员。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山西省委党校大学班。毕业后分配到晋中地委宣传部工作。1984年调晋中文联,后任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工作。2010年任晋中市政协文史委主任。2015年退休。爱好文学,多年从事诗歌写作,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退休后从事文史题材类作品写作。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