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才生||太行梨园之花一一石灰窑平调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隐藏在太行深山的古村,不但山川秀丽,峡谷奇观,更可贵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平调。
石灰窑平调是山西左权古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晋,冀,鲁等地。盛行于河北于山西交界地,广传于太行山一带。至今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太行中部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
01
石灰窑平调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说起石灰窑平调还得说古戏台,平调剧早于戏台建筑,中间有断有续,最盛行于建国前后。那得表一表两位宗师。
有两位艺人,肖子章、康五锁。肖康二人同门兄弟,出师山门,周游各地打班建社,授传平调戏剧,肖师傅留居河北武安崔落村,在武安夏庄一带打造戏班,康师傅居住左权老村石灰窑传艺传戏,留传几代特别盛行。肖康二师傅联合组建《夏庄石灰窑平调剧团》以石灰窑古村为基地,不断外出他乡演出,于是便形成了太行中部远近闻名的剧团,还打造出多种历史名剧和现代戏。
石灰窑平调是老艺人独创的一门绝剧。没有什么文字记载,只有几代师傅的流传。解放前夕,平调剧团几乎散光。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平调又获重生,又经几代人的努力,重登舞台。
平调戏剧,艺术高超独特,经几代人数年打造,更是精华取宠,锦上添花。
它的唱腔属于调腔的一个分支,具有声调高亢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管弦搭配等各种形式,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表现形式。其语言除小丑(花脸)用特殊语言外,其本用当地太行山中部方言、读书音,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本地班",在邯郸、聊城、晋中、阳泉、长治、邢台等地广泛流行。
平调剧,艺术独特如飘彩是女主角的绝活儿,也叫甩袖。两条长长的袖带经演员的基本功,抖撒、翻转、空中彩云飘洒、眼花缭乱。耍翅,如官帽两边分翅颤动、上下颤、前后颤、单颤、双颤等绝活儿的表演给观众带来喝采。还有吹胡须,抖胡须、飘须等表演艺术。
老艺人肖康二师傅所擅长的如小丑"雀步",小生的"花瓶滑雪""一马双鞍""买菜吐紅”等高难度的绝活儿,便成了石灰窑平调剧戏演技特色。
平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交口"技术,仍要唱、做、念、打等各种技巧的配合。
经几代人的努力承传,特别是近期古村乡民乔天明、田小云、张和平、武李锁、武兵路等人的自发组建的《石灰窑古村平调继传》团体。因演员分散于全国各地,又发起《平调演员排练》群,网上查找资料研究,微信群中排练等多种形式,古村爱好平调的乔天明,此人好心计,有学问,满腹平调戏册,自愿担起传帮带重担。
古村人目标一致,决心重新建起《石灰窑平调》剧团,给《石灰窑大峡谷》的旅游开发增添地方文化特色。
02
将要补救的乐器艺人
好花还要绿叶扶,乐器是戏剧的重中之重。管弦和打击乐器,现存艺人略剩一二,是古村筹建平调剧团的然眉之急,特别是打扳这个艺人,现有老村居民武振英(武合小),已上年岁急待传承后人。
平调剧种板眼强,打板的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稳中有序,急中生智指挥整个剧戏场面,少不留神,导致全场起乱。
管弦乐队更缺艺人,因此,乐器组合是当前的主要困难。
有关演员艺人,因古村人文素质高,能够差漏补缺,碰到某场缺角儿,还能相互替换,还需多方助力。
石灰窑平调与武安平调也称之为姐妹之情,兄弟之缘。据河南淮调之长,后经几代人精心打造,韵律的改革,汲取精华之长,调腔越来越完美。
生、旦、净、未、丑,角色各有特色,流芳华夏,是梨园里的独放香芳。
03
主要剧目及传承发展情况
历史名剧:《铡赵王》《燕王扫北》《收吴汉》《斗阴阳》《唐文明访山东》《九华山》《桃山洞》《妻男转》《五凤岭》《三进帐》《拨桩》《李刚打朝》《秦香连》《江东桥》《盘坡》《算粮》《跪寒布》《三打挑三春》《槐树媒》《反长安》《破洪洲》《刘金定下山》《杨排风挂帅》《两狼山》《提寇》《下边廷》《余赛花招亲》《柴桑吊孝》《下河东》《城洲霸》《下城洲》《三关点帅》《三关排宴》《穆桂英下山》《金沙滩》《十五惯》《大破天门阵》《杨八姐游春》。
现代戏:《小保管上任》《红嫂》《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沙家滨》《换枪》《看瓜》《刁八偷羊》。
老村的平调戏剧,给当地带来了精神食粮。每逢庙会,每年的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平调戏班都要在本村登台演出,每次公演都在一周左右,四邻八方的乡亲们都聚会古村好不热闹啊!
古村的人都会唱戏,闲下来一有闲困儿座下来,三五成群,唱上几个片断,走走场,演演马,练练基本功。把学戏,唱戏引以为荣。长辈儿教晚辈儿,兄指导弟,姐帮妹,父传子,夫妻对唱对练。因此石灰窑古村的平调从末断过。每逢年节,出外的游子们,嫁出去的姑娘们,回村,回娘家。人员等齐了。一串连,就登台演出,把老村给整的红红火火,春意盎然。
近年来,由于社会原因,拆校并村的原因,娃娃们外出上学,把个老村搞得冷冷清清。
乡村振兴又给古村带来了无限生机,有自然生态天然氧吧的优势,有鬼造神雕的峡谷风光,给当地的旅游发展创造了独天独厚的资源。因此石灰窑古村不官在他乡也好,留守老村人也罢,为了不失掉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团结一致谋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为了美丽的古村,决心重振《石灰窑平调》剧团。为石灰窑古村全面开发增添文化色彩。
千年古村落,千年文明史,石灰窑古村明天更美好!
(左权辽东平调艺术团旦角儿一级演员——武二仙)
(左权辽东平调艺术团旦角儿——田小云)
作者简介:乔才生,山西省左权县羊角乡石灰窑村,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创作。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在作品推出一月内支付。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