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后续动力和中坚力量。建立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提升机制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系统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搭建青年教师发展的平台,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弹簧效应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
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成长的动力要素,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首先必须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成长。
1、思想教育,激发青年教师追寻有意义的快乐。真正的有意义的有生命价值的快乐,是建立在事业的追求上的。因此,培养青年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对工作的情感,使青年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是事业,是值得做的事业。几年来,学校通过青年教师发展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印发学习《致年轻教师追寻教育人生的价值系列50篇》《我的教育理想》等美文,举办《教师我无悔的追求》《我的教学新理念》等征文、演讲活动,观看《师德启思录》系列录像,聆听特级教师谈《名师成长与教育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撰写谈感受、认识、心得的文章;大力提倡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奉献的蜡烛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工作质量的更高追求,也成就青年教师个人主动成长不竭的动力。
2、目标激励,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和谐的竞争。青年教师的特点之一是按照一定的目标,依靠内动力来表现和扩展自己的个性,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对自己负责的青年教师必定要有清晰、长远的人生目标。2003年,我校就根据校情,制定了《教师全员开发与素质提升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一年上路、三年过关、五年成才、十年有风格”的学校青年教师发展总体要求,倡导“日新月进”的成长理念,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学校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每年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从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学历达标、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观念与技能、教学特长、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细化要求,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所追求;学校每年有序开展“十个一”活动,促进落实,实行动态评估的管理机制,平时组织实施考核与年度达标考核相结合。此外,学校重视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明确了各层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定了学校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对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在学校营造出一种“当教师就要当名师”的竞争环境,大大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
二、行为跟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1、成立青年教师培养组织。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班,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由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负责组织具体的实施,稳步推进和实施学校教师开发工作,并实施考核评价,努力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搭台子、出点子、花票子、给面子。
2、扎实开展“青蓝工程”。自2003年9月份起,学校开展了青蓝工程,安排有进取心的青年教师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实施三年培养计划,签订协议,明确师傅和徒弟的职责,提出:师徒定期互听课、指导教学设计、论文撰写等细致的要求,并定期进行考核。本工程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业绩喜人,在教育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新生力量。
3、加强骨干教师管理与培养。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教科研工作得以立足和发展的支撑力量,学校非常注重加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管理与培养。一是抓好区级以上骨干、标兵、带头人的管理,强化骨干教师责任意识、榜样意识,骨干教师要在教学质量上领先,在教学研讨活动上领衔,在课题研究上突破。二是学校以评选校级学科骨干为载体,建立了校级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考核奖励制度,采取自主申报、学校综合考核的办法,瞄准对象、重点扶植,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名师培养工作。对区级以上的学校骨干,学校均严格要求,实施聘约管理,明确职责,定期考核,形成科学评估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要求做到“五个好”:读好一本教育专著;做好一个课题研究;上好一节示范课;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带好一名青年教师。学校同时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创设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搭建更有利于成长的舞台,形成合作竞争的机制。
4、争办各级教学研讨活动,推进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磨练的过程,需要许多机会来不断摔打,我们通常会发现,通过一些重大活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就会发生一次飞跃。我校非常注重为教师创设这样实践锻炼和飞跃的机会,推进教师的成长。十年来,学校先后多次承办了国家级、省、市、区级现场展示活动,在活动中校内多名青年教师一展丰采,获得与会专家、领导好评。
5、积极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教师的潜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学校积极倡导“看成绩论英雄,以发展论成败”的意识,大力挖掘满足青年教师成就需要的激励因素,通过论文竞赛、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评选等活动,不断激发青年教师的热情。
三、筑塔聚沙夯实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础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能力的提高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只有青年教师的成长渗透到教学这个“中心”中去,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尽快的提高,而注重青年教师日常课的有效性更是学校应关注的重点,我校大力提倡和促进青年教师五项能力的提高。
3、课堂的驾驭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在青年教师课堂驾驭上,我校从教学规范角度提出6点要求:有备无患,要求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搜集网络课例资源,做好材料的充分准备;精心编写教案,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晰;熟记授课内容,能脱稿讲,做到熟能生巧;开场精彩,精心设计一堂课“开场白”;讲求技巧,调节气氛,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应变,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力争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心坎上,同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侧重点,提高应变和临场发挥能力。
4、教学反思的能力。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随笔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校着力培养教师学习、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活动日常化、制度化,要求教师教学工作结束后撰写教学随笔,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也可以在书中、教案上或教师的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教师在课上的经彩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学校定期组织与其他教师交流分析成败得失,发现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反思(教育案例),通过“教师论坛”“专题座谈”等形式,展示这些优秀教师的反思成果,组织教师们一起对反思进行再分析研究,让教师处于积极碰撞、积极竞争中对话,到目前为止,教师写反思日记已逐渐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此举不但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互动,也能很好地树立了榜样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批思考型、研究型教师必将从这种不断的反思、积累、探索的教学实践中产生。
四、校本培训挖掘青年教师成长的深度
1、专家指路。学校多次邀请国家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吴永军教授、《江苏教育》编辑部金连平主任、南京市教科所谷立博士等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教育新理念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使教师及时感受最新,最前沿的课改动态。
2、录像观摩。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精彩的课改教学示范录像片,是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是最经常的手段之一。教师百看不厌,每看必有心得,教师觉得搞课改做研究不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3、外拓内延。学校曾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家课改试验区锡山、徐州、扬州等地观摩学习,积极为教师创设学习、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的条件;定期邀请各学科教研员来校为教师作课改讲座,寻求校本研究中的专业引领,提高校本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加强校本培训,组织了多期电脑培训、普通话培训、说课、论文写作等培训活动。
总之,学校注重以教学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中心,引导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我们要求青年教师人人确立研究专题,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实践,把感性的东西提升为理性的思考,把问题提升为课题,通过研究探求教学的真谛,改进教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教科室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研究沙龙,并建立了课题研究定期汇报制度、专题讲座制度等,这对于教师专业精进、学科精进以及发挥骨干教师的学科引领作用确实作用很大。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