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一声“稻别”多少情|山栀子

一声“稻别”多少情

山栀子

因为一个人,泪湿一座城;倾尽一城花,只为送一人。2021年5月24日,湖南长沙,十里空巷,10万民众挥泪送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风雨挡不住深情的脚步,一路追逐,共道一声“袁老,一路走好”。诺大一座城,鲜花断了货。免费送花,免费送口罩,免费送盒饭,两千“的哥”免费接送,还有志愿者在高铁站举牌高喊“免费乘车,有的是车”。素不相识,老奶奶从厦门转车深圳北,直奔长沙,“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就是想来看看他。”有烟花设计师设计出稻穗状烟花,用一束稻穗,寄千里哀思。四川一名5月小男孩购买91朵菊花免费送市民,领一朵按一个小指印,拼画成一幅稻穗的模样。
这一刻,从同事弟子到亲朋好友,从教授学者到青年学子,从社会名流到普通群众,所有人都是“袁老”的家属,不惧风雨,不怕路远。一声“稻别”多少情!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引得从一座城到全国人,都为一位老人倾情志哀?
一声“稻别”,无限深情。“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你了!”这是2010年袁隆平80岁生日时写给母亲的信。老人走的时候,尘封的家书在一瞬间成了人们争相传诵的“名篇”。“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原来,毕生心血只为事业的“伟人”,也不曾少过丝毫的人间亲情,也曾在背后偷偷流过凡人的眼泪。赤子之心,最是剔透;国士柔情,最是动人。
一声“稻别”,无限感恩。“一个让我们吃饱饭的老人,走了!”网友的一句朴素表白,道出了全国人共同的心声。那些曾经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对袁老的感情更深,更是懂得“杂交水稻”的贡献和袁老的人生意义。一个国家,告别饥荒时代;亿万家庭,不再为温饱心忧。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为世界粮食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声“稻别”,无限敬意。一生只为一梦想,一世只做一件事。最辛苦的事,他做了;最冷的专业,他选了;最难的事,他做成了。不计名利,只有奉献,他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他把身心扎进田园。那风雨中飘动的红领巾和高举的“队礼”,是对知识、梦想、实践和奋斗的致敬,是对“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刻骨铭心。
一声“稻别”,无限责任。一名高三学子献花,承诺“青年定当不负您所望”。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的样子。“一日三餐,永远怀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字字句句,皆是情怀和责任、担当和使命。缅怀“稻田守望者”,去做“时代追梦人”。我们更相信,“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我们会顶起国家的未来!”“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聆听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铿锵之声,我们已然看到“禾下乘凉”的美好画卷和国富民强的宏伟蓝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有人把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有人离开全国的人为他送行,因为他把人民的温饱谨记于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