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到第六季还9.3分?这部剧永远不会烂尾!
从第一季开始,《九号秘事》就通过英式幽默和无处不在的反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黑色喜剧爱好者来说,几乎每一年或两年的更新是必追不可。最近出的第六季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豆瓣开局9.3分的好成绩,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编剧太强了。
目前释出的两集都非常有趣,其中第二集很符合前几季的“反转”调性,而第一集则用了非常有趣的戏剧化设定,可以算是一种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九号秘事》在前几年会频繁地被用来与《黑镜》进行比较,而最近《黑镜》已经显现出黔驴技穷的没落感,商业感满满的赛博风和打着反乌托邦旗号却越来越敷衍、常规,甚至像是经过大数据精准计算出观众喜好以后推出的剧情,已经完全没有最初那种不造作的精彩了,
而不得不说,这段时间饱受诟病的《爱、死亡与机器人》也是因为用“不够真诚”的模版和公示来讨好观众而适得其反。
先说第二集吧。《西蒙言》,这集有自嘲和对“烂尾剧”的大量映射,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编剧在对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最终季的绝望结尾之后产生的创作灵感。剧集的开头先使用了悬疑的手法吊起观众的胃口,沾有鲜血的衣袖、地板上的血滴、化用《麦克白》中反复洗手的典故让观众知道——这个人大概率杀了人。
很快,有一位自称是粉丝的“西蒙”来到编剧家里,告诉他自己有他杀人的视频录像,并且帮他把尸体处理好了。
并且在交流中点出编剧和被杀死的粉丝发生矛盾冲突的原因:粉丝不满意最终季的剧情,觉得自己的展开更加符合前文。
西蒙同样认为编剧对最终季的处理问题很大,但他更会通过话术来让对方屈服,他先是让编剧对他卸下防备,再使用“杀人视频证据”的威胁手段让编剧在播客中对粉丝承认,自己会在未来的剧集中采用联合写作的方式,将粉丝的意见加入作品。西蒙甚至胁迫编剧,要求他给自己一个在剧集中出演角色的名额。
尽管如此,编剧仍然表达了自己的剧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而作,与粉丝无关,甚至根本不在乎粉丝对剧情是否满意。当然,在短暂的口嗨之后,他还是不得不被威胁着将稿子按照西蒙想要的方式写了下去。
然后开始了第一次反转——被“杀死”的粉丝加文出现了。西蒙所说的那个“把尸体扔到河里”的谎言不攻自破,他以此威胁斯宾塞的筹码一下子就没了。
然而,恼羞成怒的他决定用编剧放在门口的奖杯击打加文并且真的让他失血而死,他并不惧怕杀人,毕竟他仍然握着编剧在视频中斗殴的把柄,况且他用来杀人的工具也是编剧自己的奖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编剧自己恼羞成怒杀死粉丝。
本来扭转的局面再次倾斜,编剧绝望地回到房间,西蒙则得意洋洋地逼迫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写剧本、选演员、分角色,活脱脱一个PUA大师。
忍无可忍的斯宾塞用被子懵死西蒙,走出房间,却发现原本倒在血泊中的加文站了起来——第二重反转出现——他和西蒙是一伙人,所有的装死和言语控制都只为了让斯宾塞满足粉丝的愿望。
而这时,已经无法回头的编剧只能把加文也一并杀死,藏匿起来,假装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当然,《九号秘事》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这样的神奇剧情、也不仅仅是依靠反转来让观众保持喜欢,更多被议论的,还是剧情背后用幽默、讽刺、隐喻构建出的可以深度思考的问题。比如这里的粉丝和编剧的关系。
在较为火的IP中,尤其是系列电影或者剧集,很容易形成粉丝群这样的独特圈层,较为狂热的一批会在大量考据之后给出自己的剧情预测或者认为剧情按照某种方式展开更为合理,常见的“同人文”就是一种续写/改写方式,很多时候连载出的剧情很难让人满意,粉丝会对编剧的失误感到愤怒,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烂尾是需要被批评的。
很多时候,这种粉丝的督促和编剧的“填坑”是平衡的,但像剧中的“西蒙”这样的狂热分子也不在少数,给编剧“寄刀片”对于某些人来说并不只是一种调侃,而是一种威胁对方的方式。而编剧是否应该听取粉丝的建议,或者说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需要考量粉丝的喜好吗?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口碑,从粉丝言论中提取灵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作为创作者,编剧本人享有对作品的控制权,完全有权力让剧情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即使他的想法很可能不符合观众的期待。
这样的矛盾在剧中被提出,却没有被点破,过分狂热的恐怖粉丝和贪婪自负却才华有限的编剧,都一同在夸张的描述之下得到展现。
再说第一集《呼啸大劫案》,第一集中使用了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表演方式,融合了"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实时交流的表现形式,也设定了一些悬念,大量的引经据典和双关语笑点让非英语母语的人看着存在难度。
虽然这些表现形式已经出现在很多剧中,包括《伦敦生活》、《纸牌屋》等,但是能在30分钟的体量之内塞进如此多的形式,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编剧借他人的口吻说出“拍了很多季,灵感枯竭也很正常”算是一个小小的自嘲。
从给错人的情书,本来属于医生的信件被理解成给医生的儿子,而医生的儿子又以为是军官给他写的信,不仅仅没有完成支线剧情,反而因为误会闹出笑话,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和没有看完剧本的剧中人形成对比,也是即兴喜剧的特点所在。
这样的方式结构了原本很简单的一场“劫案”,在丰富的劫案本身之中扩充了不同“表演者”之间的关系,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比如医生的儿子,在原本剧情中作用不大的他,却因为误会求爱信、提前装错钻石等剧本错位,而成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形象。
有时候大量的引用会让剧情零散,显得臃肿,但也有处理成功的例子,比如《玫瑰的名字》和这里的《呼啸大劫案》,前者是加入宗教性的思考,让情节有更加深远的思考性,也更能让人理解时代背景和悬疑故事背后的作案动机;
而后者则是通过彩蛋致敬和双关语来增添喜剧色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军官控制不住接歌词的习惯,形式相似当下很火的社交媒体上meme,颇有一种“DNA动了”的感觉。
从目前的两集看来,《九号秘事》这次又要打出一手好牌了,不知道后面的剧情是否还是如此精悍,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