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同济大学文远楼

写在前面

文“建筑”一词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建筑风韵”专题将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建筑,意在透过建筑的实用性,从审美需要的角度,赏欣建筑的艺术风韵。

同济大学北大道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筑,简洁典雅,平整无奇,其风格跟周围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有名的文远楼。文远楼是同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传承着数十代同济人的“济忆”。

记忆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种子。建成于1954年的文远楼,其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主要建筑师是黄毓麟、哈雄文,主要结构师是俞载道。

传承发展

文远楼初一建成之时,由于全国盛行复古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受到冷遇和批判,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1958年,文远楼因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思想大染缸“而被贴满了大字报,并遭受火烧,此后建筑系并入建工系;1964年,文远楼因美术教研室内的石膏头像是“罗马暴君”而在此遭受火烧,并受到了当时所谓“文艺界人士”的批判;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诸多知识分子遭受了极为不公的待遇,文远楼也第三次被火烧,215教室被改为“牛棚”(关押“反革命人士”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文远楼重新迎来了荣光。1980年,文远楼106阶梯教室,系主任冯纪忠邀请其大学同窗、知名建筑家贝聿铭做学术报告并聘请其为客座教授;1993年,文远楼荣获“优秀建筑创作奖”;2006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在此期间,文远楼先后作为经典建筑,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而在结构方面,文远楼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这在资金匮乏、物资短缺的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之所采用这种颇为昂贵的结构,是为了满足测量仪器的摆放和上人进行测量的需要,同时这为设计师自由的运用设计造型方法、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该作品具有典型现代建筑面貌的重要基础。其次,文远楼采用了“巨柱式”和“双重柱”的手段,侧立面看去,不仅有贯穿三层的壁柱,还有其间的小柱,两者共同传递、承受荷载。此外,文远楼门厅和教室部分采用的是不同的两套尺寸网格(这从结构上解释了为何过渡部分有两个小间及墙壁上的牛腿的存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巧妙地设计使文远楼成为了当时最为坚固的建筑之一。

在文远楼的设计过程中,因原校园规划中中轴线位于文远楼以北,故文远楼北立面被定为正立面。后来由于征地等方面的问题,校园中轴线移至文远楼以南,故在文远楼的建造过程中,考虑到主要人流量应该来自南侧,对主门厅的南侧出口做了重点处理,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阳台作雨篷,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文远楼。限于当时的既有条件,该项改造略显不理想。1954年文远楼建成前不久,测量系就奉命前往武汉成立测绘学院,因而文远楼划归建筑工程系使用,后又归土木工程学院充当办公楼,2007年土木楼建成后,由建筑城规学院管理。

深入剖析

文远楼获得如此赞誉是因为它实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文远楼具有典型的现代建筑的特征,但也非常巧妙的融入了古典思潮。例如墙面采用大片玻璃窗和强调水平线条的扁长形的窗扇,但同时使用了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木结构窗格;再如文远楼不对称的整体布局中蕴藏了西方学院派的主从轴线系统的精髓;还如文远楼高低错落的方盒子体量关系采用了严谨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的比例。文远楼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一方面在当时大量盛行形体对称筱盖大屋顶的复古建筑的背景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呼吸到强烈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也使其多出了一层神秘感和模糊性,符合中国人“妙在不言中”的观念。

文远楼之中为何融合了这么复杂的建筑语言呢?这要从文远楼的主要设计者黄毓麟的建筑思想说起。1949年黄毓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是建筑设计课程唯一教授谭垣老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黄毓麟又到同济大学新成立的建筑系当老师。他的主要建筑思想来源于之江大学建筑系的教学,而之江大学建筑系1940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植创办,始终采用古典学院式教学体系,倡导古典美学要素。而在他建筑思想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建筑界已经开始推崇现代主义建筑,之江大学的许多老师也接受了现代主义风格而允许学生自由表现,因此现代主义风格也对该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聚焦当下

时光飞逝到了2014年,文远楼已悄然度过了60个春秋,在此期间,文远楼陪伴了数十代同济学子度过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传承了莘莘学子的“济忆”,它本身也历经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变革。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2007年进行的生态节能改造。

2007年,而在经历了五十多年风雨后,由于年代久远,文远楼无论是老化的内部设施还是陈旧的空间规划,都不能够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学校组建了专业的团队,运用了国际先进节能建筑设计方法,对文远楼进行了内部空间更新和生态节能改造,力争将文远楼这栋历史建筑打造成现代化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因为文远楼是历史保护建筑,因此“保护修缮”是改造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所谓“保护修缮”,即恢复文远楼原来建筑面貌,在不改变文远楼结构体系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生态节能的改造。

为了实现改造的目的,学校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内保温系统、节能窗及LOW-E玻璃、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系统、LED节能灯具、屋顶花园、智能化控制、冷辐射吊顶与多元通风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学校还在文远楼内设立了全国首个照明演示中心。2012年,文远楼一楼又增设了几间体验屋(包括外围护结构节能实验室、开创性的建筑生态技术体验屋等),使文远楼成为了最新生态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展示平台。

经历了生态节能改造的文远楼,在保留了其多元建筑语言融合的风格和原有的结构体系的情况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再次成为同济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改造,文远楼不仅实现了节电、节水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节能目标,而且在室内照明、隔声、宜居程度方面均实现了飞越。例如,新的冷辐射吊顶技术和多元通风技术实现了室内温度的恒定不变,同时避免了传统空调系统“空调病”、高耗电的问题;LED照明系统使室内的灯光更加适合人生活工作的需求同时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用以代替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时,文远楼成功的生态节能改造,也为我们寻找到了既有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良策,为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保护修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展望未来

文远楼作为同济大学乃至中国现代建筑界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在于其风格开创了建国后现代派建筑的先河,同时亦引领了当今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历史保护建筑更新改造的风潮。文远楼是西方的包豪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颗种子,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保留下的少数几栋与当时主流风格背道而驰的稀有建筑,为研究和学习中国现代派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经历六十载风雨的文远楼存留到了如今,它所承载的数十代“济忆”也传承到了当下,传承到了我们这代同济人的手中。我们这代同济人,我相信,必定会和之前与之后的每一代同济人一样,秉承着先辈们的意愿,去努力实现我们的梦,同济的梦。而文远楼,会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注视着我们,等待我们去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拓展阅读

[1]包豪斯: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2]黄毓麟:1927-1954,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文远楼主要设计师之一。1949年黄毓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1950年他和谭垣教授等人合作成立联营顾问建筑事务所;1951年3月参加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本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第二轮全国公开设计竞赛,一举囊括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两项大奖;1952年因院系调整而调往同济大学任教;1954年文远楼落成前不幸患脑瘤逝世,享年28岁。

[3]哈雄文:回族人,著名建筑家、教授,文远楼主要设计师之一。湖北武汉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任沪江大学教授、建筑科主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工作。著有《建筑理论和建筑管理法规》、《美国城市规划史》,主编《建筑十年》。

[4]俞载道:知名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教授,文远楼主要结构工程师。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海洋工程与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上海土木工程学会第三至五届常务理事兼工程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耸结构及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动力学和随机振动的学者。五十年代末在国内首次研究设计大跨度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联方架屋盖,而且设计了同济大学的大礼堂。2013年3月3日俞载道教授与上海不幸逝世,享年93岁。

[5]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简称ECO(ECO-build),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实中的案例有:德国的“三升房”、奥尔良的“诺亚”等。

[6]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资料整理:徐永嘉

文远楼——穿越时空的记忆

同济建筑故事专题

  同济大学北大道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筑,简洁典雅,平整无奇,其风格跟周围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有名的文远楼。文远楼是同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传承着数十代同济人的“济忆”。

  一、记忆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种子。建成于1954年的文远楼,其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主要建筑师是黄毓麟、哈雄文,主要结构师是俞载道。

1954年建成的文远楼

  二、传承发展

  文远楼初一建成之时,由于全国盛行复古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受到冷遇和批判,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1958年,文远楼因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思想大染缸“而被贴满了大字报,并遭受火烧,此后建筑系并入建工系;1964年,文远楼因美术教研室内的石膏头像是“罗马暴君”而在此遭受火烧,并受到了当时所谓“文艺界人士”的批判;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诸多知识分子遭受了极为不公的待遇,文远楼也第三次被火烧,215教室被改为“牛棚”(关押“反革命人士”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文远楼重新迎来了荣光。1980年,文远楼106阶梯教室,系主任冯纪忠邀请其大学同窗、知名建筑家贝聿铭做学术报告并聘请其为客座教授;1993年,文远楼荣获“优秀建筑创作奖”;2006年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在此期间,文远楼先后作为经典建筑,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而在结构方面,文远楼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文远楼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这在资金匮乏、物资短缺的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之所采用这种颇为昂贵的结构,是为了满足测量仪器的摆放和上人进行测量的需要,同时这为设计师自由的运用设计造型方法、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创造了条件,也提供了该作品具有典型现代建筑面貌的重要基础。其次,文远楼采用了“巨柱式”和“双重柱”的手段,侧立面看去,不仅有贯穿三层的壁柱,还有其间的小柱,两者共同传递、承受荷载。此外,文远楼门厅和教室部分采用的是不同的两套尺寸网格(这从结构上解释了为何过渡部分有两个小间及墙壁上的牛腿的存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巧妙地设计使文远楼成为了当时最为坚固的建筑之一。

  在文远楼的设计过程中,因原校园规划中中轴线位于文远楼以北,故文远楼北立面被定为正立面。后来由于征地等方面的问题,校园中轴线移至文远楼以南,故在文远楼的建造过程中,考虑到主要人流量应该来自南侧,对主门厅的南侧出口做了重点处理,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阳台作雨篷,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文远楼。限于当时的既有条件,该项改造略显不理想。1954年文远楼建成前不久,测量系就奉命前往武汉成立测绘学院,因而文远楼划归建筑工程系使用,后又归土木工程学院充当办公楼,2007年土木楼建成后,重新由建筑城轨学院管理。

如今的文远楼

  三、深入剖析

  文远楼获得如此赞誉是因为它实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文远楼具有典型的现代建筑的特征,但也非常巧妙的融入了古典思潮。例如墙面采用大片玻璃窗和强调水平线条的扁长形的窗扇,但同时使用了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木结构窗格;再如文远楼不对称的整体布局中蕴藏了西方学院派的主从轴线系统的精髓;还如文远楼高低错落的方盒子体量关系采用了严谨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的比例。文远楼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一方面在当时大量盛行形体对称筱盖大屋顶的复古建筑的背景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呼吸到强烈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也使其多出了一层神秘感和模糊性,符合中国人“妙在不言中”的观念。

  文远楼之中为何融合了这么复杂的建筑语言呢?这要从文远楼的主要设计者黄毓麟的建筑思想说起。1949年黄毓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是建筑设计课程唯一教授谭垣老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黄毓麟又到同济大学新成立的建筑系当老师。他的主要建筑思想来源于之江大学建筑系的教学,而之江大学建筑系1940年由近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植创办,始终采用古典学院式教学体系,倡导古典美学要素。而在他建筑思想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建筑界已经开始推崇现代主义建筑,之江大学的许多老师也接受了现代主义风格而允许学生自由表现,因此现代主义风格也对该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聚焦当下

  时光飞逝到了2014年,文远楼已悄然度过了60个春秋,在此期间,文远楼陪伴了数十代同济学子度过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传承了莘莘学子的“济忆”,它本身也历经风雨飘摇,几度经历变革。其中最主要的一次是2007年进行的生态节能改造。

  2007年,而在经历了五十多年风雨后,由于年代久远,文远楼无论是老化的内部设施还是陈旧的空间规划,都不能够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学校组建了专业的团队,运用了国际先进节能建筑设计方法,对文远楼进行了内部空间更新和生态节能改造,力争将文远楼这栋历史建筑打造成现代化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因为文远楼是历史保护建筑,因此“保护修缮”是改造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所谓“保护修缮”,即恢复文远楼原来建筑面貌,在不改变文远楼结构体系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生态节能的改造。

  为了实现改造的目的,学校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内保温系统、节能窗及LOW-E玻璃、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系统、LED节能灯具、屋顶花园、智能化控制、冷辐射吊顶与多元通风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学校还在文远楼内设立了全国首个照明演示中心。2012年,文远楼一楼又增设了几间体验屋(包括外围护结构节能实验室、开创性的建筑生态技术体验屋等),使文远楼成为了最新生态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展示平台。

改造后的文远楼(内部/屋顶花园)

  经历了生态节能改造的文远楼,在保留了其多元建筑语言融合的风格和原有的结构体系的情况下,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再次成为同济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改造,文远楼不仅实现了节电、节水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节能目标,而且在室内照明、隔声、宜居程度方面均实现了飞越。例如,新的冷辐射吊顶技术和多元通风技术实现了室内温度的恒定不变,同时避免了传统空调系统“空调病”、高耗电的问题;LED照明系统使室内的灯光更加适合人生活工作的需求同时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用以代替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时,文远楼成功的生态节能改造,也为我们寻找到了既有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良策,为历史建筑的节能改造、保护修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五、展望未来

  文远楼作为同济大学乃至中国现代建筑界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在于其风格开创了建国后现代派建筑的先河,同时亦引领了当今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历史保护建筑更新改造的风潮。文远楼是西方的包豪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颗种子,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保留下的少数几栋与当时主流风格背道而驰的稀有建筑,为研究和学习中国现代派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经历六十载风雨的文远楼存留到了如今,它所承载的数十代“济忆”也传承到了当下,传承到了我们这代同济人的手中。我们这代同济人,我相信,必定会和之前与之后的每一代同济人一样,秉承着先辈们的意愿,去努力实现我们的梦,同济的梦。而文远楼,会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注视着我们,等待我们去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扩展阅读:

[1]包豪斯: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2]黄敏毓:1927-1954,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文远楼主要设计师之一。1949年黄毓麟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1950年他和谭垣教授等人合作成立联营顾问建筑事务所;1951年3月参加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本市人民英雄纪念塔第二轮全国公开设计竞赛,一举囊括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两项大奖;1952年因院系调整而调往同济大学任教;1954年文远楼落成前不幸患脑瘤逝世,享年28岁。

[3]哈雄文:回族人,著名建筑家、教授,文远楼主要设计师之一。湖北武汉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任沪江大学教授、建筑科主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工作。著有《建筑理论和建筑管理法规》、《美国城市规划史》,主编《建筑十年》。

[4]俞载道:知名结构工程师、同济大学教授,文远楼主要结构工程师。194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海洋工程与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上海土木工程学会第三至五届常务理事兼工程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耸结构及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动力学和随机振动的学者。五十年代末在国内首次研究设计大跨度装配式钢筋混凝土联方架屋盖,而且设计了同济大学的大礼堂。2013年3月3日俞载道教授与上海不幸逝世,享年93岁。

[5]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简称ECO(ECO-build),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实中的案例有:德国的“三升房”、奥尔良的“诺亚”等。

[6]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整理:徐永嘉

编辑:曾 诚

(0)

相关推荐

  • 三联人文城市奖揭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独中两元!

    近日,以"重建联结"为主题的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揭晓,共有5个项目获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个项目上榜.它们分别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师.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 ...

  • “激辩被动房”技术交流会在沪举办

    2018年1月18日,由绿色建筑研习社.北京东邦绿建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支持的"激辩被动房--被动房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同济君禧大酒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敦煌国际大酒店

    敦煌国际大酒店位于敦煌市中心,其外观气势宏伟,内部装饰典雅,融现代风格与传统特色于一体,是按四星标准装修的商务旅游酒店,是宾客娱乐.休闲.旅游.举办各类会议的理想场所.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是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拉萨饭店

    拉萨饭店,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地址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民族路.1984年国务院43项援藏工程之一,是南通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鲁班奖工程,由江苏省援建,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公司(今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

    临夏东公馆系原国民党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宅邸,动工到建成,历时8年.馆内随处可见取材广泛的砖雕作品,一幅幅都以立意新颖.造型生动.雕工细腻.技艺精湛而著称.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兰州饭店

    近日,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包括三台阁.甘肃省博物馆.兰州饭店建筑群(中楼.东楼.西楼)等六个建筑,其中对兰州饭店这个已经存在了60多年的文化建筑的保护更是粉碎了兰州饭店要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海南海口龙华琼海关旧址

    海口龙华琼海关旧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得胜沙路8号.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海口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东北步行0.72.公里.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废除市舶司制度,设立江.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漳州角美天一总局旧址

    漳州角美天一总局旧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距漳州角美林氏义庄西1.6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时,楼中有人,不开门. "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Xiamen Gaoqi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XMN:ICAO:ZSAM),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湖里区翔云一路121号,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中国东南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粤海关

    粤海关,珠江之畔"大钟楼" 乘地铁到粤海关"大钟楼",参观粤海关博物馆.以前几次都是从大钟楼门口走过,博物馆没开放,今天特地去参观,很有看头. 广州是2000多 ...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广州海珠大元帅府旧址

    广州海珠大元帅府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距广州地铁2号线市二宫站站东北1.6公里).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佛山禅城东华里古建筑群东北22.8公里. 广州海珠大元帅府旧址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