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6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病家得太阳病已经好几天了,大夫采用了发汗、催吐、泻下、温针等治疗方法,但是疾病仍然存在,这种情况就属于不好的病了,此时再使用桂枝汤是不合适的。临床治疗时,大夫要仔细体察病家的脉象、症候、舌象等各项体征,明白疾病具体影响了身体的哪方面,根据各项体征灵活治疗,不能拘泥于感冒、肺炎的病名。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是解除肌肉层次的疾病,如果病家是太阳伤寒,表现出脉浮紧、发热、怕冷、恶寒,这应该采用麻黄汤,不能使用桂枝汤。大夫应该始终记得这些,临床上才不出错。

这一条有几个重要的点:

太阳病是表阳证,治疗时应该顺应正气而温通外达,使用吐法、泻法、温针肯定是错误的。吐法是针对上焦心胸部位有瘀滞的,像是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因为邪气结滞在胸中,并且有上冲之势,所以采用瓜蒂散催吐。泻法是针对胃肠里面的瘀滞的,是从大肠排泄实邪。温针,是把针烧红以后再针刺,或者针刺以后再给针加热,这属于强力刺激,发热太过,对人体影响很大,所以仲师一直不提倡,条文中提到温针,都是错误的治疗,像是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221条“……若加温针,必怵惕(chu ti),烦躁不得眠……”;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太阳病的治疗,为什么发汗也不对呢?这在于发汗的具体方式与疾病不符。如果是太阳中风,应该用桂枝汤发汗,如果使用麻黄汤了,就会发汗太过,伤人津液;太阳伤寒使用桂枝汤发汗,则是病重药轻,不能打开腠理,反倒温助阳气,使体内火热增大。也就是原文提到的“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太阳中风是肌肉层次的病,病位偏深,太阳伤寒是皮肤层次的病,病位偏浅,太阳中风的病情稍轻,太阳伤寒的病情稍重。

病家原本是太阳中风,应该用桂枝汤治疗,但是大夫采用了麻黄汤、吐泻温针等方法误治,这时病家的疾病不再是太阳中风了,因此就不能再采用桂枝汤治疗了。

临床上真正的治疗原则,应该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永远根据病家的身体状态而确定治疗方法,不能根据病名,也不能大夫想当然的治疗。

在这里,仲师强调的是疾病的当下表现,临床大夫在掌握了“辨证施治”以后,仲师在后面又开始讲了要重视疾病的来路,比如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病家当下的表现都是“下利,咽痛,胸满,心烦”,如果来路是少阳或者阳明,就得用柴胡汤系列,如果来路是少阴,就需要猪肤汤了。

先掌握“辨证施治”,再掌握“病之来路”,循序渐进,高也,妙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