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霍-当代超现实主义画家
爱德华多·纳兰霍(Eduardo Naranjo 1944-),是当代西班牙著名艺术家中最负盛名的画家。在他的很多创作中,富有诗意般的想象和恰如其分的对梦幻的忧虑,清晰的思维和潜意识的费解等方式表现天地宇宙的想象,同时又保持了超现实主义历史经验的积极因素。在他的作品里,美感无处不在,无论是油画还是素描,无论是裸体肖像还是其他绘画,都是精益求精,十分严谨,调子丰富,柔美虚幻,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
1、墙的上半部分挂着一块镶蕾丝边的黑布,布上有一幅像框。圆凳上的老者靠在墙上,似乎已经在镜框下枯坐了很久,他完全进入了自我意识的世界。是的,坐得太久了,衬衣里是空的,被绳子捆绑着钉在墙上无力地支撑着:他的上身肉体已经蜕出现实世界,与从镜框中探出的含着泪水的老妇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2、《向军靴致敬》(1979年)描绘了闲置在宁静阳光下的破旧军靴、军队神甫使用的十字架和带基督受难像的念珠,把观者带入那战争的历史和曾经的痛苦与 憎恨的回忆中去,画面具有一种时光穿梭、梦幻般的真实。
3、在1979年画的《黄昏的拥抱》中,描绘了黄昏时分一对似在海里相拥的恋人,身边有着在他的画面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又打破了透视规律,制造出一种错觉;在最亲密的时刻衬以背景那荒凉的海岸、岩石与灰色的城市,古老沧桑,一派无生命迹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爱的向往与灰涩的记忆。“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许可作为此画之图解吧。这种感情,正是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人们在机械化时代沦为极大丰富的物质的奴隶,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和感情冷漠的普遍反感心理在作品中的反映。 这是作于1978年油画《法拉·迪芭皇后像》,下半幅有点《黄昏的拥抱》的意境。
4、在纳兰霍常采用的拥抱题材中,2005年所画的《海和其他宇宙》,表现恋人的拥抱与上世纪70年代画的《黄昏的拥抱》有着明显的不同,近期的色彩较70年代更加明静、润泽,海面清澈、透明,空气一尘不染,充满亦真亦幻之感,表现出一种天使般的爱情观,而拥抱也成了映在玻璃上、悬在空中的拥抱,像是照片的叠加,人物施色犹如水彩般轻快,画面没有了沉重的宇宙洪荒之感,有的只是永恒。
5、也是拥抱,是爱情崩塌时难舍难分的拥抱。
6、在他的作品中,用内心潜意识的思维表现对宇宙时空的想象,充满着诗意般的梦幻。无论是材料上的油画还是素描,或是内容上的裸体、肖像还是其他题材,均刻画细腻严谨,调子丰富,柔美虚幻,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然而,在此美感中,都充满着一种关于时间与记忆的伤感。画面中那些纺织品、纸张、头骨、玩偶、人像、玻璃杯、鲜花、海景,以一种梦幻般的具有隐蔽性的超现实主义方式打破常规,表现画家内心的或是渴望,或是追忆,或是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展现了一个当代人的心灵景观。这一切,是与画家成长与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7、躺在沙滩上的裸女。这是纳兰霍少有的用写实手法描绘的人体画。
8、《注目维也纳》(2005年),以写实手法描绘了窗外的俯瞰景观,甚至路边的每一把椅子都描绘得非常到位。但在窗户上画了一个圆圈,其中有一只流泪的眼睛,或许是画家的想象,或许是玻璃的反射,把一幅平淡无奇的风景画带到历史的永恒中去,画面的和平景象表现出画家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与灾难后的深思。
9、在1997年画的《山茶花》中,描绘一棵茶花放置在海滩前面的中间部分,乍一看呈现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仔细一看,油光茂盛的叶子衬托的却是将要开败的山茶花,花的枯萎边缘进行了一丝不苟的描绘,以游人嬉戏却不知大雨将临的场景为衬托,表现了生命的脆弱、美好的短暂。
10、《我与秋花》油画 1999年。这就是纳兰霍的绘画世界:用传统手法对物象赋予极真实的描绘,那枯萎的花、空空的衣服、流泪的眼睛、破碎的影像、纯净的海景,如同画家在与时空、与灵魂的对话。
纳兰霍简介:
爱德华多·纳兰霍(Eduardo Naranjo,1944-),爱德华多·纳兰霍(Eduardo Naranjo,1944-),生于西班牙西南地区的巴达霍斯省莫内斯特里奥镇的农民家庭。纳兰霍是当代西班牙著名艺术家中最负盛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9岁起喜爱绘画和泥塑,充分显示出一个幼童十分自然的创造性和想像力。童年时期的老师爱德华多·阿科斯特在1957年曾预言纳兰霍将成为一名大画家,并赞扬他具有一种“上帝恩赐”的天资。同年,阿科斯特老师在说服家长允许后把这位得意门生从村镇带领到富有艺术氛围的城市——塞维利亚。从此,纳兰堆开始了正式学画的里程。在塞维利亚实用美术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优秀。1957年获“圣诞题材展览”作品一等奖。1958年参加“青年艺术家竞赛”画展的风景和肖像获一等奖。1959年参加“塞维利亚市青年艺术竞赛”画展的素描等作品获二等奖和一等奖。1960年参加马德里“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大奖。从此这位青年画家名声四扬。1961年,考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学习结束后的1965-1970年,纳兰霍从事表现主义流派绘画技艺,其中1968年是他在艺术征途中研究、探索的一年,1969年在巴黎又尝试抽象绘画,1970年回国后,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hyperrealism)的创作道路。
1971年,纳兰霍应伊比利业文化协会的邀请,以“西班牙的风景”为题参加在拉美举办的国际性画展。1972年,在马德里首次举办个人现实主义画展。1978年,在德黑兰、日内瓦参加西班牙的出国画展。1979年,在马德里举办第三次个人画展,被评为“1979年最佳造型艺术家”。1983-1985年,被评选为西班牙皇家科学院文学研究院院士及本省所属自治区艺术研究院院士。后来,纳兰霍的作品义远赴古巴、埃及、瑞典及日本展出。
在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绘画道路上,纳兰霍的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70—80年代,他的绘画表现手法为超现实意味的错觉写实主义。他利用旧物、旧照片,抒发思古怀旧的幽情,用色多为古典绘画中的棕褐色。而欧洲在世界大战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那批艺术家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残缺之美”倾向。这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赞美进步积极的一面,但我更迷恋那些还使我激动不已的回忆”,他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向军靴致敬》(1979年)描绘了闲置在宁静阳光下的破旧军靴、军队神甫使用的十字架和带基督受难像的念珠,把观者带入那战争的历史和曾经的痛苦与 憎恨的回忆中去,画面具有一种时光穿梭、梦幻般的真实。在1979年画的《黄昏的拥抱》中,描绘了黄昏时分一对似在海里相拥的恋人,身边有着在他的画面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又打破了透视规律,制造出一种错觉;在最亲密的时刻衬以背景那荒凉的海岸、岩石与灰色的城市,古老沧桑,一派无生命迹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爱的向往与灰涩的记忆。“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许可作为此画之图解吧。这种感情,正是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人们在机械化时代沦为极大丰富的物质的奴隶,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和感情冷漠的普遍反感心理在作品中的反映。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纳兰霍的画风逐渐转向隐蔽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变得纯净、透明,在“真实”的描绘之中,渗透着强烈的象征意味。萨特曾说:“美,并非是单一的,它必须是两种因素的统一:一是它的可视性,二是它的隐蔽性。”这句话在纳兰霍的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注目维也纳》(2005年),以写实手法描绘了窗外的俯瞰景观,甚至路边的每一把椅子都描绘得非常到位。但在窗户上画了一个圆圈,其中有一只流泪的眼睛,或许是画家的想象,或许是玻璃的反射,把一幅平淡无奇的风景画带到历史的永恒中去,画面的和平景象表现出画家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与灾难后的深思。在静物画中,纳兰霍将一枝花或放置在一个单独的桌子上,或凌空放置于大海的前面,隐喻性不言自明。在1997年画的《山茶花》中,描绘一棵茶花放置在海滩前面的中间部分,乍一看呈现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仔细一看,油光茂盛的叶子衬托的却是将要开败的山茶花,花的枯萎边缘进行了一丝不苟的描绘,以游人嬉戏却不知大雨将临的场景为衬托,表现了生命的脆弱、美好的短暂。
纳兰霍是当代西班牙著名艺术家中一位最负盛名的画家。大量的绘画作品反映出画家的艺术个性及其独创精神,并且显示出这位艺术家的不断成长,日臻完美。他那娴熟的绘画技能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日益显示出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他诸多创作中,富有诗意般的想象以及恰如其分的对梦幻的忧虑,清晰的思维和潜意识的费解等力式表现天地宇宙之想象,同时又保持了超现实主义历史经验的积极因素,并摆脱了那些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出现的种种假象。在纳兰霍的作品里,美的感受无处不在,无论油画或素描,无论裸体或肖像及其它绘画,都是精益求精,严谨深刻。他善于在木板卜用铅笔画素描,呈现与纸上素描的不同艺术效果,其线如刀如刻,调了更加丰富;在柔美虚幻的表现中,又拥有纸上素描所达不到的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纳兰霍是一位题材多样化的画家,是一位伟大的素描家,在版画方面,同样也充分发挥出他那富有诗意想象的绘画才能。
他的作品,如同一个人与时空、与灵魂深度对话,看到矛盾、挣扎,看到慌恐和不信任。作品中充满了一种关于时间和记忆的伤感的力量,相当的强烈,一幅画让你盯上十几分钟,下意识地就感觉被拽住了……
在他的很多创作中,富有诗意般的想象和恰如其分的对梦幻的忧虑,清晰的思维和潜意识的费解等方式表现天地宇宙的想象,同时又保持了超现实主义历史经验的积极因素。在他的作品里,美感无处不在,无论是油画还是素描,无论是裸体肖像还是其他绘画,都是精益求精,十分严谨,调子丰富,柔美虚幻,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