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除了养肝还要这样补脾、升阳、祛湿,照着做准没错!

文章由橘杏缘学院专业审稿老师审核
▼▼▼
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有相互关系,月份的变化对人体会产生影响。顺应时令养生,能够“天人相应”不生病!
四月正处于春末夏初之际,除了养肝之外,此时养阳气、补脾胃、祛湿热最为妥当。
一、养阳气
01、动静结合
中医认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包括劳动和运动;静,包括精神上的清净和形体上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
静养需顺应时节,养精蓄锐,精气充足了,才能保证阳气的生发。
进入四月,太阳早早便升起,大概六点左右天就亮了,人也应顺时而起,呼吸吐纳,将体内堆积了一宿的浊气哦排出,助升阳气。
当然,此时阳气尚未旺盛,因此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采用慢跑或快走等方式,逐渐提升运动强度。
02、拍打经脉
可以通过简单的经络拍打,从而打通阳气。
在拍打时,可以选取阳经,顺着经脉运行方向,从上往下,反复拍打。
切记:拍打方向千万不要错乱!
03、慎食生冷
夏季养阳,日常当以温热饮食为主,寒冷冰凉之物建议慎食。
特别是四月阳升之际,冰冷饮食会直接损伤到人体阳气,大大削弱人体抗寒能力,待到冬季便不耐寒。
生姜紫苏红枣茶
【材料】红枣9颗,鲜紫苏叶10克,生姜3块。
【做法】

1.先将红枣放在清水里洗净,然后去掉枣核,再把姜切成片;

2.将鲜紫苏叶切成丝、姜片、红枣一起放入盛有温水的砂锅里用大火煮,锅开以后改用文火炖30分钟。

3.将紫苏叶、红枣和姜片都捞出来,然后再把枣挑出来放回锅里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15分种之后,茶就做好了。

【功效】有暖胃散寒,助消化行气的作用。
二、补脾胃
春末夏初肠胃不适 、纳少便溏等肠胃症状也较为常见。特别是清明前后,天气潮湿,脾为湿困,纳食不香,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消化系统。
而随着气温上升,很多人又喜凉,喜欢吃冰冻食物、冷饮等。这时湿寒之邪直入脾胃,脾阳受损,更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肠胃症状。
要想减轻这种症状,除了早睡早起,多做户外运动,主要是要进行饮食上的调理。
在这里为大家推荐几道药膳,既美味,又能调节脾胃功能。
白朮猪肚粥
【材料】白朮30克,槟榔10克,猪肚1只,生姜少许,粳米60克。
【做法】将猪肚洗凈,切成小块,同白朮、槟榔、生姜煎煮,取汁去药渣,入粳米同煮成粥。猪肚捞出切块或片蘸麻油、酱油佐餐。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腹部虚胀、大便溏泻不爽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参枣糯米饭
【材料】党参10克,糯米250克,白糖50克。
【做法】将将党参、大枣放在沙锅内,加水泡发后煎煮30分钟左右,捞出党参、大枣,药液备用。洗净糯米淘,放在大瓷碗中,加水蒸熟,扣在盘中,将党参、大枣摆在糯米饭上,药液加白糖,煎成浓汁后浇在枣饭上即成。可做早餐食用。
【功效】此米饭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适用于体虚气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
三、祛湿热
4月有清明、谷雨两大节气。往往到这时候,淅淅沥沥的春雨总绵绵不绝,可以说四月是一年中最容易湿热的时候之一了。
天气逐渐变热,很闷很潮湿,内外夹攻,加上心火旺,人变得格外容易烦躁。
这样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加重,整个人由内到外都感觉不对劲,会出现乏力、精神疲惫、食欲不振、湿疹、女性白带增多等各种表现。这些表现在中医认为是湿邪入侵所致,属阴邪。
湿邪不去, 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是无用的,尤其是脾虚湿气重的人,那么该如何祛湿呢?
首先要控制好体重。
肥胖容易引起水湿蓄积、故肥胖者更容易出现“湿重”、“湿困”表现,如精神懈怠。建议早睡早起、少熬夜,多做运动多晒太阳,控制体重。
其次,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嘴。
另外,中医治疗以补益气血、健脾化湿为主。
所谓药食同源,平日生活中大家可以吃绿豆、苦瓜、冬瓜、薏米、菊花、芡实、白扁豆等食材,也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食疗方来去除:
红豆薏米水
【材料】红豆、薏米各一把,水适量。
【做法】可以煮开10分钟后焖到凉。也可以晚上用保温杯开水焖泡,第二天喝。
【功效】祛全身湿热
柠檬玫瑰茶
【材料】柠檬一片,玫瑰4朵。
【做法】用茶杯冲泡一杯的量。
【功效】疏肝郁。如果您出现烦躁易怒、多梦且梦境清晰复杂、睡眠下沉、脸色鼻梁发青,一般为肝郁导致,可以多喝柠檬玫瑰茶。
三花茶
【材料】玫瑰6朵,月季花6朵,茉莉12朵。
【做法】用茶杯冲泡一杯的量。
【功效】降肝胆火,清肝胆湿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