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戏仿白居易

  【原诗】

  霜降水返壑,

  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

  昆虫皆闭关。

  【白话译文】

  霜降后,水返回深沟,

  风吹落的树叶,回归大山。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岁暮,

  昆虫都开始闭关修炼。

  霜降是一个充满隐喻的节气,古人写霜降的诗词成千上万,诗人们往往把秋天里这最后一个节气与人生逆境联系到一起。“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黄庭坚这首《霜降水返壑》正是这样。

  这首诗是组诗《谪居黔南》十首中的第二首,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是黄庭坚降职被贬居重庆黔州时所写。黄庭坚被贬的罪名是修《神宗实录》不实,实际上是被新党排挤。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比他早两年被贬到惠州。

  崇宁元年(1102),与苏轼、黄庭坚有较大摩擦的赵挺之进入了权力核心,黄庭坚被罢免,这时他刚被启用,在当涂上任才九天。再加上有人诬告他在《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中“幸灾谤国”,59岁的黄庭坚被除去了官名。

  可以说,黄庭坚在写这首《霜降水返壑》时,对自己的命运已经有一定的预感。

  特点是“剽窃”?

  在欣赏分析黄庭坚《霜降水返壑》之前,不得不先看看白居易的《岁晚》,因为黄庭坚这首诗正文70%是直接从白居易的《岁晚》中“剽窃”来的。

  请看白居易《岁晚》:“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比较两诗,黄诗正文共20个字,其中14个字原封不动来自白诗,如此大的比例,按今天版权规定,恐难逃“剽窃”之嫌。

  不仅这首诗是这样,黄庭坚这组《谪居黔南》十首诗,每一首都大规模“剽窃”白居易的《乐天集》,都是这儿截取几联,那儿截取几联,略为改动几个字,便据为己有了。

  当然,黄庭坚不认为这是剽窃,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还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观摹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他这种诗学观点影响了不少人,以至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他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纲领。

  但金人王若虚不同意,他认定是剽窃,他在《滹南诗话》中说:“鲁直(黄庭坚)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不过,宋人及后人,多数不认为是剽窃。诗歌发展到宋朝,用典是流行时尚,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很多诗人都是玩互文性的高手。南宋洪迈就极力推崇黄庭坚的拿来主义,说:“鲁直之诗,全用徐语点化之,而末句尤为精工。”苏轼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

  也有人认为是伪作。莫砺锋在《江西诗派》中注云:“集中颇多窜入之伪作,如《谪居黔南十首》之类。”

  学者白政民认为是摘句。他在《黄庭坚诗歌研究》中写道:“黄在黔南,精神无寄,身体日衰,他感到岁月易逝,他想到了元和十三年贬到忠州的白居易,两人遭遇相似,贬地相近,年龄相若,思想相仿,所以他便取白诗中与已会心同感者吟咏,聊以舒怀。后被收入诗集中,称为《谪居黔南十首》”。

  互文性

  所谓互文性,就是种种文本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那样构成,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互文性可以给读者提供对另一个文本的联想,拓展作品的美学空间,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我没有做过考证统计,不知道历史上像黄庭坚这样把互文性玩到极致的高手还有没有。黄庭坚这首《霜降水返壑》,20个字,只给自己剩下6个字的发挥余地,这样玩还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

  如果剩下的这六个字,不能翻出新意,那么剽窃的罪名就妥妥的了。

  旧诗翻新

  白居易的《岁晚》是被贬江州后写的,大意是人身处逆境,应该像自然万物即将过冬一样,顺服命运的安排,甚至连回归故乡这样的念头也不要有,因为归乡未必欢喜,何必自讨苦吃,舍易求难?

  黄庭坚对被贬的感悟,有诗为证,他跟白居易有大量共同语言。醒目的“剽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位诗人相似的命运,达到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的效果。

  不同也是明显的。

  主要是第四句:“昆虫皆闭关。”这一戏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完全不同于白居易的“物皆复本源”。白诗庄重严肃地宣告,人应像万物一样遵循天定的规律,有认命的意思。底子是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黄庭坚却用戏言的方式,给白诗的观点带来了不确性,充满更符合后现代趣味的幽默调侃。从诗的意境上讲,黄诗略胜一筹。

  闭关

  闭关是佛教道教等宗教修持的一种方式。通常是修炼者选择深山洞穴或密室,闭门谢客,杜绝世俗的影响,打坐观想,念经悟道,完成规定程式,以获得相应成就。

  显然,这不是昆虫能够完成的事。霜降后,昆虫纷纷隐藏蛰伏冬眠,那跟闭关修持有根本区别。所以,“昆虫皆闭关”更像是一句戏言。

  不过,对于黄庭坚来说,闭关又并非完全是戏言。

  黄庭坚出生在一个道教气氛很浓的环境里,祖母人称仙源君,父亲崇尚吕洞宾,喜欢养生,黄庭坚成年后,还炼过《黄庭经》的功法,应该说黄庭坚的名字跟上清派的《黄庭经》有些关系。三十六岁时,黄庭坚跟王安石等人游怀宁县山谷寺石牛洞时,喜欢那里的山水景色,从此自号“山谷道人”。

  四十岁以后,黄庭坚又皈依佛门,亲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还能看见的《发愿文》,表明他守戒之约,清心奉斋的崇佛之情。

  因此,佛道两教的闭关修行,对于他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如果说“昆虫皆闭关”这句诗传递了什么认真的含义的话,黄庭坚很可能是计划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晚年,抛开世事,安静修炼功法。他一生宦海沉浮,得意时,遵循儒家价值观希望能兼济天下。失意时,跟历朝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一样,退到佛道的天地里寻求慰藉。

  但“昆虫皆闭关”毕竟是一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我们无法捕捉其确切的含义。它的魅力也正是在这里。

  戏仿

  也许戏仿这个词能更精准地描述黄诗与白诗的关系。

  不是剽窃,不是借鉴,不是引用,不是模仿,是戏仿。

  《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戏仿的定义是:“以知名作品进行转换性使用,以达到对原作进行讽刺、嘲弄、批判或评论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借用原作引起人们对新作品的注意。”

  这也是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况之一。在美国司法实践中,主要考虑两点:一,其大量引用原作内容,应出于讽刺或评论的需要。二,戏仿作品不会损害原作者的经济利益。

  按这两条原则判断,黄诗对白诗的戏仿关系,应该是成立的。

  先说第二条,唐宋时期诗人没啥清晰的版权意识,写诗也几乎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即使按现代版权法规定,黄庭坚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的诗也早过版权保护期了(白死于846年)。

  回到第一条,黄诗讽刺了白诗什么?黄诗讽刺白诗忽略了非常明显的事实,昆虫不会闭关,只有人才会。人和动植物还是有很要命的区别的。戏仿,就这样跨越朝代建立了一个对话结构,让两位大诗人的观点发生了碰撞,给读者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想象空间。

  杜尚曾经戏仿过《蒙娜丽莎的微笑》,他直接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拙劣复制品上添两撇小胡子,取名《带胡子的蒙娜丽莎》,以表达对传统绘画的大胆调侃与讽刺。

  “昆虫皆闭关”像不像那两撇小胡子?

  诗句简释

  开始两句“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描写的是霜降后的自然现象。霜降后,江河湖塘的水位会降低,深沟深坑才会存水,树叶开始飘落腐化,很多古代诗人写到这个:

  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仇远: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文天祥: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黄毓祺的《拂水》:“惜哉我来游,霜降水始涸。”

  对于黄庭坚来说,白居易这两句诗,就是常识。直接引用,可以建立对话关系和审美空间,比自己新写两句更有趣味。

  第三句“冉冉岁华晚”,叹时间流逝得快,转眼到了岁暮,没什么好说的。

  第四句“昆虫皆闭关”,表层意思说的还是自然现象,说的是霜降后昆虫隐藏蛰伏冬眠,只是这种现象被黄庭坚戏称为“闭关”,于是打开了诗眼,整首诗活了,趣味盎然。(于斯)

(0)

相关推荐